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志坚:一个另类“80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志坚:一个另类“80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另类80后”,这是我国首位青年学教授黄志坚不久前给自己上传微信的一组相片拟的一个标题。在黄老这儿,80后的真实含义是80岁之后。在那组相片中,82岁的黄老正畅游在广阔的海面,在骄阳似火的8月,悠然自得,精神矍铄。

爱发微信的黄教授

在微信朋友圈的另一组相片中,黄老先生站在自己栽种的一排黄瓜旁,满头银发之下,略带收获的喜悦,身旁亲手栽种的黄瓜青翠欲滴,点点黄花点缀其间。他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家属楼的一层,窗外恰好有约10平方米的狭长小院。每年的春夏之交,在小院搭上架子,养花种菜成为他的一大乐事。黄瓜、南瓜、豆角……小院不大,却见缝插针又疏密有致地栽种着各色时令蔬菜。进入7月,南瓜、黄瓜和豆角的藤蔓已经覆盖了整个院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装点出一角世外桃源,引得来家中拜访的学界后辈与年轻学子频频赞叹。

黄志坚并非一味皓首穷经、埋头书斋的老学究,虽然他是常被仰望的学界前辈,这位“80后”,却常与二三十岁的80后、90后打成一片,与年轻人畅谈,向他们求教如何开微博,用微信,在网上互粉和点赞。在他的微博上,80后、90后粉丝活跃不断。与这些和自己孙子同龄的人在一起,他全无长辈的威严,仿佛自己真是一位出生于1980年代的小青年,轻松自在,相谈甚欢。因此,每到毕业季,总能看到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拉着他合影,而一些已经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也常来他家串门。

与许多“80后”耄耋老人相比,黄志坚的精力似乎更充沛,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除了一如既往地研究和思考,他爱种菜养花、游泳、外出游玩,偶尔还打打麻将。2013年,单位工会组织参观世博园。园区占地面积大,景点众多。他对各个景点都充满了兴趣,走走看看,溜溜达达竟然逛了5个多小时,如此体力与兴致,令一班早已回到返程车上休息的老人自叹不如。

与青年研究结缘一生

年逾8旬,却有年轻人的朝气与快乐,这与黄志坚所从事的工作密不可分。他一生都在从事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1950年1月,18岁的黄志坚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此后一生,都从事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一干数十年,未曾倦怠。他当过江西省德安县团委书记,九江地区团地委组织部长兼地直机关团委书记。1954年9月,他收到了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身)的入学通知。中央团校创立于1948年9月,是中国共青团的最高学府。那时的培训对象是全国团地、市委部长以上干部,由团中央分配学员名额至各省、市、自治区委,再由各团省、市、自治区委按条件选调入学。获得这份珍贵的学习机会,这位当时22岁的团干心里“充满了欣喜与自豪”。

在中央团校学习之后,黄志坚留校任教,从青年工作的实务部门正式转入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编写“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讲义”开始踏入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殿堂,此后一直从事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历59年。

做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研究,他认为自己有两个比较好的习惯。一是总是与青年在一起,因而对近60年来不同时代青年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他说:“要深入体察当今青年的思想特征,不能以成人之心度青年之腹,不能满足于以往对青年的了解,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青年。”总是与青年在一起,让他对当前青年中各种流行用语、热点现象都耳熟能详,说文一点,就是能融入青年的话语体系。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常青斋”,之所以如此称呼,是为了要让自己常怀青年心态、常思青年发展、常随青年足迹、常交青年朋友、常助青年超越。

他还有一个几十年不改的习惯是随手做资料搜集与整理。凡是对研究青年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他都会仔细地收录起来。他的书房有一个资料库,是他50多年来收集的剪报、摘抄和随记等,分为50多个类别。拉开卡片柜的每个小抽屉,可以看到一张张有序排列的卡片和每个小类的导卡。如“青年文化”类的导卡就记载有:“青年文化学”“青年亚文化”“网络世代”“青春偶象”“超女现象”“青年流行语”等各类鲜活信息。

与青年研究结缘一生,从未停止思考青年的问题,赋与了他青春的气息与智慧。

如果初入社会的青年来拜访,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常常说:“谁想获得社会平均数以上的成就,谁就必须付出社会平均数以上的劳动。在自己的立足处深挖下去,必有清泉涌出。”其实,这句话正是他与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结缘一生的真切感悟。

80岁后再出发

对于搞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当有了对研究工作的热爱与热情,加上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身体,年龄就会成为重要的资源和优势。在黄志坚看来,青年研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年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都有必要深入体察。”正是由于对青年研究秉持着始终如一的使命感,在与不同年龄段朋友的交谈与交往中,黄志坚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青年研究发自内心的喜爱。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他从未衰老和落伍。岁月的沉淀和酝酿,带来广博的阅历与智慧。作为我国第一代专职从事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观察与体悟,对我国60余年来青年理论研究与青年工作的全程参与,让他对青年工作的发展脉络、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每一个时期青年研究的进展状况了然于胸,而这些又成为他形成新的思考与观察的支点。

左邻右舍经常会看到黄志坚于清晨、黄昏在楼前的花园小径不紧不慢地散步,时有相依61年的老伴相随,或是孙子孙女环绕左右。人们看到他时,总是感觉到从骨子里散发的从容、豁达与淡定,似乎从无案犊之劳形。但是,青年研究领域的同仁,却隔三差五可以从学术期刊或报纸杂志上读到他的新论。2012年,黄志坚年满80岁,适逢共青团建团90周年,他整理出版了4卷本100余万字的《黄志坚青年研究文集》,如此浩繁之工作,也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呈现于青年研究界。

这套文集既是对近60年来我国青年的发展轨迹的探究和青年工作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他对自己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已有成果的整理分析。80岁之后,黄志坚研究的脚步并未停歇,写论文、开研讨会、讲学、和青年拉家常,他的科研生活依然充实。当然,养花种菜、外出旅行、中流击水,上网冲浪,他也一样没落下。他还是那个快乐的“80后”。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