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有商业银行组合融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银行的融资渠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减税让利、财政注资、开源节流、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以及增资扩股并上市等,种种可能的融资渠道。但已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各种渠道的适用条件,它们之间的替代和交叉关系,以及发展它们的时序性和阶段性,从而忽略了对其融资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国有银行应该积极整合来自政府、国有银行和资本市场上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力量,利用特别国债资金、可转换长期金融债券和优先股等混合证券进行组合融资。
增强盈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国有银行的内源性融资渠道大致有财政注入资金、减税让利等。在目前的情况下,都有其局限性。(1)中央财政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规模远跟不上其资产规模扩张的需求。随着社会资金主要通过金融市场配置,国家对银行的直接投资占比已经越来越小,另外,财政的社会目标也很多,国家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国有银行:(2)调整国有银行的税收也有一定的限度和难度。虽然国有银行的税负相对来说比较重,但同时税收征管有相关法规制约,具有制度刚性,有调整难度和时滞:(3)国有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盈利能力低,自身积累能力弱,即使有盈利也是微利,希望银行自我积累以补充其资本金是不现实的。
尽管内源性融资受盈利能力及其规模限制,但其也有融资成本低的好处,同时还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因此,内源性融资对国有银行的振荡较小。在国有银行改革的总体方案还没有完全明朗,诸多对策性建议还处于试点或者进一步论证的阶段的条件下,这一点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当前国有银行要积极发展内源性融资。其主要途径有:(1)要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首先,政府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综合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合理利用国债资金化解不良资产。财政部就曾经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为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缓解了其资本金不足问题,并于1999年成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地清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次,努力推行新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强化岗位责任,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减少新增资产的整体风险,逐步建立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另外,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逐步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2)加强银行市场营销管理,提高经营效益。要进行经营理念创新和营销制度创新,树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运用多种手段整合银行的资源,进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产品的技术含量,持续研究开发和销售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努力开发潜在需求,改善营销绩效。(3)要加强管理练好内功。应该重点抓减员增效,开源节流:节减非利息支出,降低各项管理成本。
发行可转换长期金融债券,积极发展债务性融资方式
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的优点在于:(1)相对于财政资金减税和留利等内源性资金而言,长期金融债券引入了外部债权投资者,尤其是如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从而有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其市场约束和激励作用将更强、更持久,(2)发行债券能突破内源性资金的规模限制,债券的期限结构更加灵活多样,更能适应其管理的实际需要。
但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也存在较大的制约性:(1)债券利率的确定不尽合理。首先,我国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债券利率水映计划的需求而非资金市场的需求,因此,融资成本即是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国有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相关度可能很低:利率一旦市场化,债券价格可能剧烈地波动。其次,银行的信用水平是债券定价的基本因素,但我国没有建立科学、适用的银行评级系统,国有银行的信用是靠国家信用在支撑的,国有银行基于资本金和管理水平的信用被高估了。国有银行一旦实施股份制改革,国家信用退出或者部分退出国有银行,其债券将会急剧贬值,这构成了对债权人的侵害。到时国有银行如何分担和化解这部分风险将面临困境。(2)长期金融债券的低效利用将会增加银行体系潜在的偿债风险。由于目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国有银行对债券资金的利用可能是低效的,由此可能积累国有银行潜在的偿债风险。由于国家在其中的隐性担保行为和银行自身运行的隐蔽性才使其资金运用不受其资金成本的约束并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容纳这种风险。如果债券的利用效率长期持续地不能提高,积累的偿还风险将是巨大的。(3)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机制缺失可能诱发社会风险。银行是经营高债务的企业,债权人在银行的经营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长期金融债券由于其期限较长,而且在该期限内,还面临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的体制性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体制转轨带来的风险将是切实保护债权人权益的重要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存款债权人保护机制,银行一旦面临危机或者破产,债权人将会面临巨大风险,也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对国有银行进行改制,尝试发行优先股,谨慎推进股权融资
股份制改革为国有银行充实资本金提供了制度保证,是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的一种标本兼治的高级方式。其重要机理在于,一方面,通过股权分散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打破国家对国有银行的独资的结构,实现公司化治理,从而规范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也减少银行对政府的依赖,实现政银分离,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可以对银行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缓解内部人控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国有银行治理效率的改进。
但目前国有银行实施并公开上市尚有一定的困难:(1)首先要处理大量的不良债权。不良债权数额巨大,还有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引致的潜在的不良债权,国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来处置,更需要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配套推进。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初公开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2001年底,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比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为1.78%,呆滞贷款为19.72%,呆帐贷款为3.87%。大量银行不良债权是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公司化治理机制的首要障碍。(2)即使是处理好了不良资产的问题,也面临一个国家对金融资源控制权稀释并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和金融风险这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国有银行推行股份制,就是要实现国有银行产权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要稀释国家在国有银行的所有权。同股同价、同股同权是股权市场的基本原则。股权结构多元化以后,国家作为国有银行唯一所有者的局面将被打破,其他投资者要求参与银行的治理,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将要偏离国有经济部门,国家的金融控制权收益将大幅降低,国有经济的低效在资金链条断裂之后引发的社会成本将主要由国家来承担,这可能会引发某种社会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银行与国家长期保持密切的裙带关系,国家的声誉即国家信誉是居民储蓄的重要心理依赖,换言之,国有银行拥有国家对其负债的隐性担保,而国家一旦退出国有银行,即使是部分退出,也会对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存款市场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从而危及我国银行体系安全。但如果不适当地让出部分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又不能得到股份化的制度效益。国家需要对其“权”和“利”做出权衡取舍。(3)国家要保持对国有银行的控股地位,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国家拿什么来争取其控股地位呢?整体上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是严重缺乏的,连国际监管都不能达标,哪来资金折合人股呢?另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其公司化的治理机制的治理效率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利用其高效率的外部控制权市场,以实现对银行经理的激励与约束。但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功能还很不完善,尚不能担此大任。如果在其内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对国有银行贸然地进行产权改革,一旦国家失去对金融资源的控制权,其对金融体系的振荡甚至破坏将是巨大的。
考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特点以及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性,在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发行优先股以及认股权证等混合证券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优先股不是银行对投资者的负债,因此优先股股东不能因为银行未支付优先股利而迫使银行破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的偿债风险,其次,优先股股东只具有有限的表决权,这一方面能形成对原国家股东的压力和牵制,另一方面又不稀释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控制权,保证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控股地位,再次,由于优先股获取的是固定的股息率,因此,通过发行优先股股票,国有银行可以避免当发行普通股时所发生的普通股权益受到稀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