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复习课“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复习课“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课例背景

2006年5月14日上午10:00,台州市省级教坛新秀评比课堂考核在台州市实验中学进行,通过抽签,张文琴老师上课的课题是《解斜三角形》(复习课),上课班级是高一(7)班,上课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上午第二节,每节课45分钟,本课例获得高中数学组课堂考核第一名.

2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有关的基础知识.3.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解斜三角形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2) 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喜悦感,分享与同学相互合作的快乐.

4课堂实录

教师:今天很荣幸能和同学们一起渡过45分钟的时间,对于我这位新教师的到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和专家们的到来,大家欢迎吗?

5总评

虽然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教师并没有从复习基础知识点入手,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学生尝试提问题的大门,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在积极的“动”.以2006年上海市高考题的一道实际应用题结尾,并让学生撰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体现数学课堂内外的结合,也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

5.1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的讨论,相互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5.2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的三个原则和二个特

点(1) 问题性原则.整节课,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新课,又设计了一道2006年上海市高考的实际应用的问题为结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体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2) 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本节课的两个定理的复习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编题的过程中主动复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就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3) 民主讨论原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与激”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合作创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

(4) 恰切的提示语和恰当的问题串,有力地激活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知道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思维和分析方法,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看到,每个问题的出现,每一次数学活动的开始,不是教师告知出来的,而是在教师艺术化的提示语或者顺势推出的情境下,学生进行了一番思维方向、对象、途径等的检索之后开始的.

(5)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成为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教学品位提升的力量源泉.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做到了问题贯穿始终,探究贯穿始终、思想贯穿始终、联系贯穿始终、发展贯穿始终.教师既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选择教法的主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