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社会里,“孤独”的危害和摆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孤独是个体对自己与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经历着孤独。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当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认定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
老人孤独很“伤”心
文/陈绍良
秦老汉今年65岁,老伴前年因为车祸不幸离去,老秦一直很难从悲痛中走出来,常常一个人默默地看着他和老伴年轻时候的照片发呆。子女倒是很孝敬,去年特意把他从老房子里接出来,搬到了位于15层的高楼里。新房子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老秦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老巷子。新房宽敞又明亮,可是老秦却很少下楼与邻居们接触,加上子女又在外地忙于工作,有时半年才能回来看他一次,老秦只能整日守在电视机旁,看着电视节目打发无聊时光。近几个月老秦时常感觉头晕,而且记忆力越来越不好,甚至外孙回来看他时,他都想不起来外孙的名字。一个周日,女儿带老人去公园游玩,老秦回家后出现头晕加重、头痛甚至恶心、呕吐。家人连夜将老秦送到了医院心内科,检查发现,老秦血压偏高,超声心动图显示,长期的血压升高已经损害了心脏,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左心室肥厚,引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老秦的子女没有想到,以往一直很健康的父亲,如何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心脏疾病。实际上,老秦心脏病的诱因是长期的孤独。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长期的孤独。
我在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的诊疗过程中发现,患病人群中独居或没有和子女同住的老两口占到一半以上。有的是丧偶独居,有的是子女长年在国外。长期独居造成的孤独会对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美国医学会曾经做过调查,70岁以上独居的男子患心脏病、肺癌、胃癌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2倍;接近退休年龄的人血压容易升高,它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与吸烟和伏案工作一样大;退休后老人离开曾经熟悉的群体,子女又忙于工作对老人无暇顾及,特别是老人住在相对封闭的现代高楼套房里,邻里之间不来往,孤独感日渐加重。这不但带来心情上不愉快的感觉,对心血管本身也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成年人孤独症的表现
1.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2.习惯于重复刻板的动作或姿势,有时候过分依恋某些物品,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3.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不合群,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4.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善于利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与他人交流。
5.倾向于自我封闭,对外界环境缺乏足够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
6.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7.常常自言自语,情绪低沉,失眠,烦躁。
现代人为何孤独
在心理学里,孤独感是指长时间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长期独自在海上航行的航海家、看守灯塔的人、孤身一人守卫边防哨所的战士、待在狭小空间航行在外太空的宇航员、野外形单影只的旅行者……这些都是通常意义上的孤独者,也就是说,心理学里所讲的孤独更多是指在“孤独”环境下的心理反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是最不应该感到孤独的,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的几位心理学家对人们的孤独感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400名工人中,100%的人回答说常常感到孤独;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在关于友谊的研究中也发现有67%的人时常感到孤独。
其实,孤独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境,不应该理解为孤单的感受,除了物理环境隔绝而产生的孤独感外,更多的时候一个人的孤独感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
社会网络的缺失不能涵盖孤独产生的全部原因,有的心理学家因此把孤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慢性孤独。这类孤独是由于一个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人际关系网而产生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人的健全的社会生活都必须有完整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以满足社会性的需求,获得依赖,享受亲密感,享受友情、爱情,彼此认同,表达好感,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第二类叫做转换型孤独。这类孤独是由于社会关系网的丧失所引起的,如至亲至爱的关系中的某个人离世,婚姻关系破裂,工作、生活环境的变换导致原有的情感维系中断,从而陷入孤独。
第三类是日常暂时性的孤独。这种孤独是短暂的、偶尔发生的,这种孤独即使是生活得非常幸福的人们也会有所体验。
从这三种分类来看,慢性孤独、转换型孤独都是由于社会网络的缺失而引起的,而日常暂时性孤独,或许只是一种寂寞或无聊。
但是,仅把孤独归咎于缺乏社会网络似乎也不够充分,人们都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人们很注重营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家人、亲戚自不用说,朋友、同学、同事、战友、老乡、生意伙伴、网友,许多人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不可谓不庞大,网络间的联络方式又极为方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实时在线聊天,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但是人们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一颗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是因为现代文明切断了感受社会的情感的神经。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讲了这样一段话,对于孤独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的确,孤独不等于寂寞,更不是无聊,孤独是寻求真正的心灵沟通,社会网络提供的多半是消除无聊,驱逐寂寞,希望在喧闹、熙攘中摆脱孤独的人,只能陷入曲终人散后更深的孤独。
人类想方设法离开田园向现代文明迁徙,浑然不觉这时已经切断了许多感受社会的情感的神经。当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把自己绑定在时针上,似乎从未觉察到与家人说话的机会已经减少。当亲情通过电波去传播时,我们看不到彼此的眼神;当生活的语言变成了短信,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一些错别字和文字的苍白、干涩,更有情感被现代文明过滤后的苍白与无奈。
人们逃离了“鸡犬相闻”的传统,钻进了钢筋水泥的都市文明,实际上已经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孤独。注重保护自我、保护隐私的现代人也关闭了相互了解的窗户。人们警惕地盯视着一个向你发话的陌生人,亲自重重地关上了信任的大门,同时也关上了走出孤独的门。
孤独的危害
美国人一年孤独48天
周小姐独自一人在离家2000公里以外的北京打拼,对她来说,别人期盼的长假节日,对她来说却是一种煎熬。“看着别人一大家子高高兴兴地出游,实在不愿意去当个异类。很多时候,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睡到大中午,然后睁眼在床上躺着。”年近50岁的严先生在某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每天迎来送往,有时饭局多得“打架”,一晚上要赶三四个场。“有天凌晨1点多,坐车穿过安静的长安街回家,突然觉得特别孤独。身边的人,不是有求于我,就是我有求于他们。大家见面笑脸相迎,回头却形同陌路。”
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芝加哥大学历时30年追踪5214名美国人发现,人们一年平均有48天会感到孤独。调查表明,如果身边有一个携带“孤独病毒”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孤独的可能性比常人大52%!不仅如此,这种传染还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会连累到朋友的朋友。
危害等同吸烟酗酒
贪吃、酗酒都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孤独也是健康的劲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主导该研究的美国杨百翰大学朱利安・霍尔特博士表示,健康专家一般认为,吸烟、酗酒和不锻炼等生活方式会影响健康,这其中还应该加一个“社会关系”因素。“社会孤独感伤害的不仅仅是老年人,任何年龄的人都有份。很多人都生活得像鱼一样,意识不到水的存在。”
研究表明,“孤独的人,体内往往缺少‘热情物质’,比如让人活力四射的多巴胺和让人稳如泰山的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的长期缺乏,很可能最终诱发抑郁症和隐性精神分裂。”专家王国荣说。
酒终人散最孤独
“孤独感不光是一种心境,也代表着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专家说。情商管理专家、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即使有伴的人,也会感到孤独。”哈佛公共政策专家罗伯特・普特曼的调查显示,电话、网络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事实上,人们的圈子越来越小,生活更加私人化,交往水平也在下降。《美国社会学评论》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美国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从1985年的3人下降到2004年的2人。之所以人们感到孤独,就是因为“点头之交越来越多,莫逆之交越来越少”。上海心理咨询协会会长王裕如说:“你可能不缺吃饭喝酒的朋友,但在你生病时,能给你送一碗热汤的又有几人?”
有两类人最容易孤独,一类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一类是看着孩子单飞的空巢父母。王国荣说:“领导的孤独感来自于总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一片苦心煞费。其实,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只会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会理会旁人所想,他们并不孤独。”而孩子外出上学、上班,会让空巢父母的爱心“无处安放”,导致孤独感油然而生。
有两种场景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孤独感。一是酒终人散,二是重归故里。散场的冷清和聚会时的热闹会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觉得一下子失去陪伴,最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感。而重归故里的人,最容易感慨时光飞逝,家中的老朋友和亲人越来越少,“故乡”最终成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
孤独改变内分泌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卡西奥波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研究成果时说,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
他发现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
此外,孤独还与入睡困难、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加剧等现象有关。
卡西奥波的实验中,最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个单位,从而使孤独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达到正常人的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则可达到正常人的2倍。
研究发现,孤独者和社交活跃者的健康水平差距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者的差距类似。
孤独削弱意志力
科学家还发现,孤独能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不利于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卡西奥波的话说:“孤独使人自控力下降,一天结束后很容易为了寻找安慰多喝酒。”
他还说,自然衰老情况下,孤独会加速人体衰老速度,不过其中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他猜测这可能与孤独的人缺乏社交生活、大脑缺少灵活性有关。
孤独的人睡眠质量差,白天感觉昏昏沉沉,夜里容易依赖安眠药入睡。
“这一结果让我们感到吃惊,我和同事们没想到孤独会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危害。”
社会根源
卡西奥波说,这一现象与现代社会一些缺陷密切相关。如今,人们更多使用网络进行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孤立。部分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晚结婚、少生子等原因,人们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孤独感日益增强。”他说。卡西奥波著有《孤独:人类天性和社交需要》一书。他在书中预测,随着传统家庭结构走向解体,社会孤独问题会愈加严重。
如何预防寂寞和孤独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如何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恼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选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做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和你差不多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他们都快乐地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相信都是精彩的。
孤独让人爱养宠物
现代人往往有发不完的牢骚。而如果把全部的牢骚都向爱人或朋友倾诉,长期下去,难免会导致他人疲惫和烦躁。于是,许多人选择了向宠物倾诉,或者通过拥抱宠物来排解苦恼。竞争激烈而生存空间局促的都市生活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人们出于信任和安全的需要而将感情寄托在宠物身上。
现在养宠物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种是孩子已经长大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晚年寂寞,他们内心感到孤独,同时又有一种激情,想去保护弱者,宠物往往是他们晚年生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还有一种是没有孩子,但渴望呵护别人,不管对象是孩子或者是宠物。这种人现在也被称为“丁宠家庭”。一些年轻“丁克”夫妻一方面认为养孩子成本高不愿养育子女,另一方面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纷纷养起了宠物,并把宠物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养宠物能排解人们的压力和苦恼。由于工作忙、压力大,不少都市的“上班族”都养有宠物,借以疏解压力增添乐趣。这些宠物对人很依恋,也很忠诚。美国一项对饲养宠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证明,宠物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健康。而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宠物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可爱的宠物在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有一些隐忧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空巢老人,不能过于依赖宠物。很多老年人和宠物形影不离,有什么好东西宁肯自己不吃也要喂宠物,甚至天天和宠物单独在一起,不喜欢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思想沟通、交流。而且当宠物丢失或死亡时,许多老人就茶饭不思,感觉生活没有意义。这些都是典型的宠物依赖症状。
为了避免宠物依赖症,老年朋友应走出家门,主动与同龄人交流,与其他老人聊天。另外,子女再忙也要争取时间多与年迈的父母相处。
现代人如何摆脱孤独感
如何摆脱孤独?要摆脱孤独就不能放弃自然的情感交流,无须刻意营造感情,只要保留传统的朴实和纯真。
人们在无形无序的世界中为自己定位,把自己划归某个阶层,又千方百计想摆脱这一阶层进入更高的阶层,不断缩小着自己的交往范围,在自己的身边画上一个看不见的、拒绝亲近的隔离圈。人们苦苦追寻,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归属和认同的人群,但往往发出相同的感慨,茫茫人海,知音难觅。
用电视的喧闹、音乐的鼓噪一起打发无聊,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消除了孤寂和落寞,人们还在等待消除孤独的手段。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发明感情,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创造知音。
我们不愿意放弃来之不易的现代文明而回归农耕社会的传统,但我们却不应该放弃自然的情感交流方式,去追逐更为“浪漫”的鲜花传情,去收集很“酷”的别人精心编织的祝福短信,放弃“土”节日的团聚追逐不知所以的“洋”节日的时髦。不用刻意去营造感情,不用刻意去编织美言,只要保留那份传统的朴实和纯真。
对孤独老人建议
1.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与周围人群建立联系,保持接触和往来。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愉悦、生活规律,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孤独抑郁、多愁善感,容易使血中激素水平增高、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损伤心血管。
2.子女要经常回家陪伴父母,一起说话、看电视、外出活动。即使仅仅是一些日常的活动,也会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3.定期为老人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老年人应每年体检一次,并要经常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低,都容易对心脏带来损伤,故应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更加严重的后果。
据《祝您健康》等
编辑/延一 王翠萍 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