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宗羲反三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宗羲反三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生前身后,黄宗羲一直声名显赫。晚清以来,凭着《明夷待访录》的流行,他又被谥作“中国的卢梭”,戴上了“民主主义者”的桂冠。前些年,农民负担沉重,学者们发现黄宗羲说过赋税改革越改越重的话,名之曰“黄宗羲定律”,梨洲先生的大名更加响亮了。

细读《明夷待访录》,开头的《原君》《原臣》诸篇主张限制君权、君臣共治,的确振聋发聩,《学校》篇要求学者议政、道统尊于政统,也确实符合近代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但是继续看下去,恐怕就与黄氏“启蒙思想家”的头衔不甚相称了。

他说,凡地方上的书籍,无论市面流通的还是家藏,都要钞印三册,一册上缴皇家图书馆,一册送到最高学府太学,一册留存本地官学。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保存,二是为检查。时人的文集里,若有质量不高的文章,就不许刊刻流传;至于小说、词曲、应酬、等等,则一律连刻板烧掉,彻底禁绝。

如何衡量作品的质量,黄宗羲没有讲,但提出了几条标准,叫做“古文应有师法,语录应有心得,奏议有裨于实用,序事有补于史学”。至于合不合乎这些标准该由谁来判断,对书籍的生杀大权该由谁掌握,他却没有说。

这是很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黄宗羲点名的这几类之中,时人文集多有庸俗文人的无病;应酬、又是文坛上常见的媚俗之作;小说、词曲,则是下里巴人所喜欢的通俗文学,所以说他的文化主张,其实质就是精英文化对“三俗”的压制。

所幸,如此苛酷的文化政策,只有在清代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时,部分地实现过。但乾隆皇帝主要对付的,是对政权产生威胁的忌讳文字,并不是黄宗羲设想中的三俗作品。政权与文人,虽然目的天差地别,主张也各不相同,却都要求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往远点说,那是因为他们都处在同样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一道德,同风俗”,这是儒家的理想。它的内涵,自然是以儒家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统一社会风气,以造成天下大同的局面。在面对蛮夷土俗的场合,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汉文明的推行与扩张,可是在天下一统的时代,它又隐含着强烈的文化专制色彩,即使黄宗羲这样思想史上卓有创见的思想家,也难免会认之为金科玉律,不敢或违,所以秦始皇焚了书,黄宗羲也主张焚书。所不同的只是,所焚的书为何、保留的书又是哪些。

往近点说,是明代后期“杂乱”的文化氛围,给了明代遗民以强烈的刺激,很多人觉得,肆无忌惮的知识分子要为明代的亡国负起责任。明人好刻书,清朝人则说“明人刻书而书亡”,这话不光是指明代所刻的书校雠不精、制作不良,也指明人刻书泛滥,出版物泥沙俱下。到了万历以后,市井文学大量繁荣,照今日的眼光看来,是“文化市场无序化严重”。明代遗民和清朝君臣虽然是政治上的敌人,有一套逻辑却是他们都承认的,那就是明代之亡,亡于李闯和满清,其根源却在士大夫之无能,而士大夫无能的根源,则在于社会文化没有统一,所以上述三俗出版物,就是亡国的罪魁祸首。

明代遗民的心中,都有一种深深的“原罪”感。既然士大夫要为亡国负责,知识分子们痛定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反思。黄宗羲曾说过这样的话:“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吾谓使乱臣贼子得志于天下者,其后之作史者乎!”作为浙东史学的开山、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史学家,他说出这么激切的言论,与其说是对历代史家的指责,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策励。

这种自我克制,是儒家自省精神的体现,也是士大夫的政治风骨。可慨叹的是,这种自省和风骨催生的“反三俗”的政策设想,被想要钳制思想的政权吸收改造,当文网收紧后,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然就是知识分子本身。

不过黄宗羲最恨的,还不是那些三俗作品,而是除了博取功名之外一无所用的八股文章。在《学校》篇里他接着说,如果有人选刻自己的八股文,拿到市场上公然发卖,是秀才的要革去功名,是官员的要免去职务,即使是已经退休的官吏,也要取消一切待遇。

看来在他的眼中,这些无聊无趣也无用的官样文章,比三俗还要俗。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