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十三:从沁色鉴识古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十三:从沁色鉴识古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睡眠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不一而足,共计有26种。其后古玉鉴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5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5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5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4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5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8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7种;还有梨皮、橘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共计75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三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在具体鉴定时,需要我们心细如发,谨慎观察,同时再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进行仔细辨识。一般而言,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显得自然;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面往往呈现呆板的线状,没有真沁色犬牙交错般的自然变化。例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常有根须般凹陷的沁痕,黑色中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也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洼洼,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沁色部分呈红色,而且异常干结,等等。

1.鸡骨白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沁名“鸡骨白”。古人亦称之为“石灰古”。真鸡骨白玉器的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伪者如系用火烧而成,会有一条条裂纹,称之为“火劫纹”。如系化学物品作伪,则表面虽呈白色,但未深入玉内,强光一照,或是通体透光,或是密不透光的死白。

2.石灰沁

石灰沁,特征与鸡骨白同。鸡骨白、石灰沁的古玉年代皆较久远。

3.黑漆古

黑漆古,据说乃系古代墓中殓尸之水银沁成,又名纯漆黑。一般说凡是黑漆古之玉,年代皆较久远。鉴定之法是看玉上有没有如树根之须并有凹陷的沁痕。黑漆古的黑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银星闪闪。刘心氵缶《玉纪补》云:“水银古,入水映之,有银星闪闪者真。”

4.朱砂沁

古人的墓葬中除了水银外,还有在棺内撒朱砂的情况,目的是一样的,为了防腐。这些朱砂和玉接触久了,玉就出现了朱砂沁――在玉表的纹饰或镂空处附着一层薄薄的朱砂,部分地方沁入玉里,如果原先是白玉,玉也会变成淡棕红色。

5.水银沁

水银沁和黑漆古不同的是,黑漆古为墓中水银所沁,水银沁是土地中的水银所沁,或许是因为地中水银不多的缘故,所以沁色是一小片或一丝丝的黑色,颜色也不及黑漆古干老。水银沁古玉,侵蚀严重的地方,玉表皆有凹陷。

6.芝麻点

芝麻点是水银沁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认为凡属黑色的沁,皆由水银沁入而成。

7.钉金沁

玉的硬度虽然赛过钢刀,但是据说它内部分子的结合还是有“松紧”的,玉器入土受沁,那松些的地方首当其冲,结果出现了一些坑坑洼洼,还像被钉子钉过一样,故名钉金沁。钉金沁往往还伴有其他沁色,伴有黑色的,就叫钉金水银沁,这只玉鸠就是这样。

8.牛毛纹

牛毛纹有各种颜色的,一般黑色和棕色的较多。其特点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真牛毛纹有一部分纹会有凹陷,迎光看视,黑色的牛毛纹密集的地方有闪闪发光的“银星”。

9.黄香沁

黄香沁的“受沁之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沁之于松香,一说沁之于铁,一说沁之于土。这是一种十分美丽的沁色。

10.沙坑沁

沙坑沁的特征是古玉的表面像被沙子“硌”得坑坑洼洼,麻麻点点。

11.土沁

土沁的特征是浅黄色带有小孔,称为“土咬”。

12.水沁

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受沁部分异常干结。

13.钙化

钙化的玉已经是发生质的变化了。鸡骨白、石灰沁的古玉都是玉质钙化。这种玉往往比较“松脆”,很容易弄破。

14.皮蛋青沁

古人对沁色的命名,往往是象形取义。皮蛋青沁,顾名思义,就是沁色非常像皮蛋。至于是怎么变成这种沁色的,只能听从清人陈性所说的“受沁之源,难以深考”了。

15.蛀孔

蛀孔与蚀斑的区别是,后者被水土侵蚀的还不太严重,仅为斑痕而已,而前者则严重得出现孔洞了。

16.蚀斑

蚀斑是古玉入土后出现的斑斑点点,是水土侵蚀造成的。

17.铁锈斑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古玉往往上面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铁锈”。有的是一开始看不出,过一段时间“铁锈”出来了。更绝的是,用滚水一煮,稍一盘弄,“铁锈”全出来了。究其原因,大约是氧化铁沁入玉内之故。

18.沁痕

古玉受沁或是顺着玉器原有的裂缝沁进去,或是沿着玉质松的部位沁进去。有裂缝的沁痕中间有凹陷。没裂缝的沁痕往往呈很自然的渗透状,但对光侧视玉器表面却是平平的。

19.玉浆

生坑古玉有一种现象,即在雕痕内和绺裂处往往会有一层黄白色的浆状物,仿佛玉是有生命的,会分泌出一种保护自己伤口的液体。

20.饭糁

饭糁是形容玉内有一粒粒的小圆点,如饭粒状,其实更像小米。它似乎应归于土沁一类。

21.冰裂纹

冰裂纹的命名是十分形象的,像古瓷的开片一样,十分美丽,这种纹只在高古玉器中出现。现在造假的多是纹内黑乎乎、脏兮兮,一望而知其伪。

22.包浆(宝浆)

包浆有的人称“皮壳”,就是在玉的外部好像附了一层宝光。凡是古玉都有,只是传世古玉没有沁色,而出土古玉则除了包浆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沁色。究其原因,不外水土侵蚀和人工盘玩形成的。刚出土的古玉则不一定有包浆。

23.开窗

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的是满沁,有的是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的本来面貌。“开窗见地”的古玉比较受欢迎,因为一般不会有假。

24.玻璃光

玻璃光是战国和汉代精美玉器常出现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在入土之前就曾被仔细地用兽皮抛光过,入土后受到的侵蚀又不太严重,相反还给它包了一层浆。有人说玻璃光完全是“沁”造成的,恐怕不一定靠得住。

25.萎缩

古玉受沁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地方沁得重,有的地方沁得轻,甚至根本都没有沁,这样就出现受沁部位比其他部位低下去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