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7-01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我国的传统是做‘学问’,而现在的学校老是让学生做‘学答’,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的题目,然而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的确,创造应该从问题开始。

许多学者也指出: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向老师提出问题,与同伴议疑、解疑;创造性包括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这种常用的对话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问老师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者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不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理解。重视的只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学生只把教师当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很少同老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教师体罚学生的悲剧时有发生。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缺乏自信,性格被压抑,常常变得神经质、脆弱、自卑心理严重,更不用说有创造性了。尽管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也存在交往,但这种交往只是表面的、不深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由老师发起的交往,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交往频率,反之则很低。老师的这种选择性的交往必然导致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不同,人为地造成了不平等。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呢?通过“问”让学生缩短与老师的距离。共同探讨问题,而后解决问题的愉悦感能使师生逐步消除鸿沟,加深理解,因而“问”也就成了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桥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在疑难面前,教师与学生都是探索者,他们是平等的。在师生共同解答出难题露出成功微笑的同时,学生的心与老师贴近了,此时师生的交往已是精神上更深层次的交往。就拿我讲练习来说,语文练习比数学练习更枯燥无味,但我反其道行之,不多讲解,而是将答案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对照答案中发现问题而后问老师,从而创造了我与他们多交流的机会。通过“问”,我不仅培养了他们爱提问的好习惯,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一举三得!

从更深一层上来说,“教师传播知识的职能正在逐渐地改变。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及对学生生活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的创造师生交往,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宏,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教育。”通过“问”,让师生对话,这时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交往关系,彼此之间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所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精神世界也有所增长。

“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我们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共享的真理。”一位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教授阿其姆博尔特提到,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要变,他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他还激动地回忆起他心目中最优秀的一位老师,他说:“他鼓励我发展个性,告诉我要敢于接受挑战,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他让我领略各种伟大的思想,他就是一位最优秀、最让人感到幸福的老师。”是的,成为一名“最让人感到幸福的老师”,就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循循善诱,巧妙地稍加点拨,让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善问;而在学生不断地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促进自己像学生一样补充新知,不断充电,从而与学生真正建立起平等交往、互动互促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同伴的对话。

(二)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之间互问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让学生之间互问,有利于他们互相启发,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多角度思维 。人们常说的“智慧的光芒四射”便是对这种多角度思维价值的赞美。对于《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学生包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从蔡桓公身上找缺点,吸取如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教训。在我讲这篇古文时,一个常捣蛋的学生冒出一句:“扁鹊并不是一个好医生!”他的否定启发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提问:神医扁鹊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医生呢?蔡桓公的死,扁鹊有没有责任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桓公讳疾忌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看到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启发,我欣喜地发现他们不再只从蔡桓公的角度去吸取教训,而是从扁鹊这个人物的角度、时代的角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这篇课文。可见,让学生互问,可引爆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不仅培养了他们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也培养了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可有多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养成多种方面、多个角度和多条途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讨论式教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讨论犹如砺的见解,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在互问中讨论,学生积极动脑筋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对各种见解的分析、比较去抓本质的东西,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结论。同时在互问中,利用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对发展他们的智力更有作用。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争论中,问题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钱梦龙老师在上《愚公移山》时曾有学生提出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学生明显的分为“笨派”和“不笨派”,大家各执一端,热烈争论。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古文中找根据,多方面思考,以理服人。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的道理。并从另一角度指出,说愚公笨,是因为没有愚公那样的深谋远虑,不像他那样看得远,想得深。由此可见,让学生互问、讨论,并抓住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理解的矛盾争论,有利于他们互相启发,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问”这种常用对话方式和思维训练紧密相关,它还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问”这种常用的对话方式 ,可形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