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春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春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每一个电视人来说,如何面对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确立自己的媒体特质和作品基调,首先取决于文化的抉择。

一、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

1、地方春晚的文化属性

地方春晚是一个地区民族艺术形态与艺术精华的集中呈现,是一场除夕迎春的大型欢乐约会。地方春晚必然要表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祥和、百姓安乐的主题,要通过艺术呈现把这些主题传达给观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文化的传递。

充分吸收并弘扬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将春晚办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地方电视台坚守媒体特质与基调的必由之路。今年《春满楚天》的获奖节目,可以说都充分发挥了各个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

大冶台少儿歌舞《国学传唱》将“三字经”用歌曲演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歌舞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普通受众而言,简洁而行之有效。恩施台的女声独唱《要唱就唱家乡的歌》民族色彩浓郁,歌声赞美恩施的风土人情、歌颂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每一句歌词都散发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建始台的歌舞节目《高坪山水画》,从巨猿洞中的传说到伏羲王国的风韵,从山歌里的杜鹃花到春风里的八角茶,无不讲述着当地特有的锦绣山水和历史人文风情。在宜昌台《激情跨越》节目里,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我们仿佛置身于多情的山水,感受着五彩斑斓的艺术演绎出那如诗如画的风景。利川台的《土家敬酒歌》,民族特色鲜明,土家男儿豪情畅饮,生动地反映出土家族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土家人刚劲、勇猛、爽朗的性格特点。襄阳台的《大堤醉歌》,通过结婚饮酒的场景来展现黄酒文化,“晃荡”的醉歌将人民沉醉于美好生活中的幸福状态鲜活地呈现出来。

这些节目,形式虽然各异,但无不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所有节目或蕴含国学文化、或彰显土家文化、或表现三国文化、或一展峡江三水等,鲜明,简单质朴却能打动人心。地方台受到资金预算、人员配备、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春晚的制作在硬件方面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创作中一味追求声光电的铺排,清一色地运用独唱配大群舞,玩人海效应,后果必然是作为主体的人被绚丽夺目的舞台效果抢去了光芒,文化与艺术的本体将会弱化甚至被。

2、确立独特的文化坐标

饮食上有“南淡北咸、东甜西酸”之说,描述的是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地理坐标。同样,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带给我们湖北各个地区的文化土壤也是丰富多样,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语言环境乃至地理风貌都有着及其独特的地域特征。那些纯朴的民风民俗和流传深远的民间文化有着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看点,这都需要我们电视人着力去感受与挖掘,予以准确把握。

地方电视台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该开拓视野,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在策划、创作每一台晚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这一基本元素,用独特的眼光与现代的观念,挖掘地域文化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把各个地区灿烂的地域文化作为晚会表达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体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达到提高群众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目的。

建始台的舞蹈《哒嘎嘎》就取材于土家族的地方文化元素(“哒嘎嘎”指的是吃肉),编导在继承传统民族歌舞主要特点的同时,结合现代舞台元素,将土家山寨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恣情地展现了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了土家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气魄。舞蹈《出天行》的创作也根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它讲述了土家人从除夕之夜守岁至初一交更,大家走出户外敲锣鼓放鞭炮,祈求上天赐福的民俗。“大人小孩出天行,挑送银水接红包”的场景在舞台上鲜活呈现。在荆门台和钟祥台的春晚中都出现的原创歌曲《水墨石牌》,也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如汉江、水埠头、汉剧、古戏楼、青石板、小巷、黄豆等,都是那一方土地特有的人文坐标。歌词言近意远,勾勒入微,形神毕肖,舞蹈与大屏相呼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幅雅俗共赏的水墨画轴,美轮美奂,意境悠远。

秭归台的民俗表演《打硪新歌》用原生态的歌舞再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清新自然,亲切欢乐;《泗溪竹棒嘣嘣响》以竹棒作为舞蹈道具,节奏轻快,地域色彩强烈。利川台的《木叶情》,歌声悠扬,清新自然,木叶演奏与人声演唱、LED大屏与柳枝布景等浑然一体,原生态的魅力展现无遗。襄阳台的歌曲联唱《望襄阳》、《梦襄阳》、《藏龙卧虎》、《襄阳印象》,都是以歌唱襄阳为主题,融合诸葛亮、米芾、孟浩然等名人元素,沿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不同角度赞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荆门台更是以《春满农谷》为晚会主题,歌舞《春满农谷》、《中国农谷 精彩未来》一头一尾,首尾呼应,以强调荆门市的稻作文化底蕴,赞美荆楚大地这方热土和中国农谷的富饶美丽,尽情抒发荆门人民放飞梦想的美好愿望。

地方春晚作为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表达,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情感诉求。《春满楚天》系列晚会,创作者们都在努力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整理与编排,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品味,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地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接近百姓,因为接近,所以亲切;因为亲切,所以才能引发共鸣。可以说,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滋养,只有将根深深扎入这片亲切的沃土,不断吸取营养,才能树高千丈,纵使风吹雨打,也能傲然挺立。

二、草根时代的平民视角

“超媒体”时代有三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和“去权威化”,这些特点正在不断改写当今传媒竞争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话语空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话语权的平民化。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有选择权,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作为地方台的春晚,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去请什么明星大腕,大制作大手笔更是一种奢求,于是,平民百姓、文艺达人登台的草根时代也就应运而生。

此外,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文娱需要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热切的诉求。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这其中,培育和壮大草根文化,对于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健康纯净的精神家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草根的现实魅力

草根文化,是滋生并成长在草根阶层的文化,它为草根所创造与传承,为草根所喜爱和享受。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他们虽不是阳春白雪,远不及高雅艺术的正统和规范,但他们带着泥土的芬芳,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符合春晚大众欢乐的审美感受,符合彰显个性、传递快乐的社会心理。

草根文化困难登大雅之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非常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日趋式微。对那些民间艺术起着传承作用的民间艺人、草根达人,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努力扶持,并通过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晚会创作者如果多一些“草根”意识,重视“草根文化”,那么,无论是对地方人才的发现培养,还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满足普遍人群的文化需要,都意义重大。

秭归台的《老木榨一响菜油香》,其演员就是全部来自郭家坝镇某文艺宣传队,此节目就颇具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生活;襄阳台的《我是农民工》,邀请“农民诗人”朱华杰等7名农民工登台表演,这是一个为了社会的建设而默默地辛勤工作,无怨地挥洒汗水的群体,他们朴实的歌声,散发着一股积极、乐观的情怀,传递着这个群体对理想世界、对美好未来最纯真的呼唤;恩施台的模仿秀节目《艺术细胞》讲述建始县代陈沟村为成立乡村乐队,各路草根达人纷纷登上舞台、一展才艺的故事,轻松欢快,纯粹清新,在音乐声中,这些民间艺人载歌载舞,脸上呈现着幸福的微笑,使人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满足;小品《恩施是我家》的主演,本身就是一名文明监督员(而且他还是中国迭人秀的优秀选手),演员全部用恩施方言表演,展现身边人、身边事。普通人演普通人,普通人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贴近百姓的视角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表达对建设美丽恩施的信心与激情,凝聚着恩施人集体的情感和记忆。

2、视角转换的社会担当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的主人,应当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都有创造幸福的责任。在我们的历史中,从来不缺乏对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英雄豪杰的关注和记载,但对历史的创造者――普通人的观照往往是不够或缺失的。而《春满楚天》节目展播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看待历史、看待生活的的角度,他们本着对现实的观照和“以人为本”精神平视每一个普通人,让每一台晚会还原生活,质朴真实,惊喜迭出。

我们的节目创作者没有沿袭一般晚会的“明星化”的娱乐风格,而是把聚光灯“转焦”在一个个平民身上。由平凡人登上春晚的舞台,讲述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传播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一时间,观众也仿佛置身于春晚文化情感的场域里,体味着久违的感动。

根据大冶市80后刑警石锐的英雄事迹创作的音乐剧《人民在我心中》,感染了很多观众。作为大冶台晚会的动情点,LED沙画表演与情景再现相呼应,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到故事原型上台与观众见面,整个节目在编排节奏上不断推进,一气呵成,令人感动,令人振奋;恩施台的短片《最美新娘向雪敏》讲述的则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恩施姑娘向雪敏义无反顾地为远在苏州的白血病少年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动人故事,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美丽的恩施就是由这千千万具有高尚情操,美丽心灵的普通人构建而成;利川台的歌舞节目《感恩》,由来自特殊学校的一群聋哑儿童表演完成,在“我是一颗青青的树苗,爱的阳光把我们照耀”的歌声中,他们用真挚的情感传递着对父母、老师、亲朋乃至社会的感恩之情,更难得的是,在节目尾声,现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用手语向这些小朋友们给予鼓励并致以感谢,无不令人感动。

视角不同,世界才多姿多彩;态度不同,果实才会丰硕。只要时刻不忘电视人的社会担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轻松地走近每一个普通人,就一定能在这片熟悉的土壤上,深耕细作,收获成果,精彩就在身边,感动无处不在。

三、节目创新中的时代意识

媒体传播的终极目标是受众,一切的文化成果如不能为大众接受,所有的创造与努力将毫无意义。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思想观念也在时刻发生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出现,电视节目的传播与呈现的手段日益丰富,这些都需要我们电视人去不断地学习、掌握并运用。

例如,襄阳台《唢呐与水鼓》中的民间达人与专业演员的同台表演,运用了当下时尚的混搭风格,带给观众一些新意;恩施台《模仿秀》节目尾声,演员跳起欢快的骑马舞,巧妙融合了全民热衷的流行元素;钟祥台《打地谜》,把原生态歌曲与现代流行的说唱街舞相结合,颇具想象力;还有宜昌台的《春天的华尔兹》,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民族与西洋的结合,在动感中体会激情,在韵律中感受诗意,再结合美丽的LED画面内容,好一个激情如诗、美妙如画的宜昌;利川台的《龙船调》,现场大屏播放VCR短片,不同城镇的百姓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VCR将其交叉剪辑,晚会现场上下互动,观众积极参与,形式新颖,热烈活泼。

此外,各台晚会中LED的大量运用,极大拓展了编导们的想象空间,使得舞台的视觉空间产生了变化与延伸,增强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还有三维动画在许多节目中的运用,奇妙幻化的背景与节目意境的契合,都很好地表达了节目的主题。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时代和生活。刘勰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地方春晚作为地方文化和艺术形态集中展现的平台,同样需要思考全球化这一命题,也要在内容与形式上融入时尚现代元素,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了解人们当今的语言表达方式,熟悉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节目才能真正为广大百姓所接受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出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