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企业知识资源的培育和分配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企业知识资源的培育和分配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企业在理财时应树立“知识资源第一”的观念,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知识资源,优化企业的财务资源结构,以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企业知识资源 投资和培育 分配管理

企业的知识资源

(一)企业知识资源的界定

经合组织把知识分成四种: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本文所说的企业知识区别于笼统的社会知识。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的知识具有区别于一般社会知识的特殊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入手指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揭示了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方式来增大资本总额的资本积累规律。按照马克思对资本的描述,可以认为只有当知识能够增值、带来财富的时候,知识资源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知识也才可能成为资本。第一个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人是加尔布雷思,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而不是固定的资本。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托马斯•斯图尔特大力倡导知识资本理论,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的信任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它是每一个员工所掌握的能在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之和,即企业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集体智能。因此,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那些知识,才是知识资源,而资本化的知识资源,才能形成知识资本。

(二)企业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

从形态上划分,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知识资源与土地、人力、资本等物质资源有着诸多本质上的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增值方式上:第一,物质资源是有形的;而知识资源是无形的,且其无形性无法具体衡量。第二,物质资源的回报和增值主要依靠市场机遇的把握,这要求所有者精于分析,善于把握;而知识资源的回报和增值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所有者精于思考,善于创新。第三,物质资源在运作时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速度受物质资源的限制;而知识资源的运作是跳跃式的,具有无限的增值性。第四,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被损耗,不可重复使用,运作不善可能会使回报减少,甚至使资本贬值;而知识资源在使用中不会被耗损,可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前进和创新。第五,物质资源具有排他性,一般情况下难以归至不同的主体所有;而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可供多人享有。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资源与一般的生产资料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知识资源增值的无限扩张性与共享性,改变了物质资源条件下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使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三)企业知识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

企业的知识资源具有物质资源所不具备的异质性,企业特定的知识资源对企业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知识资源的异质性来源于知识的活性,企业的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知识资源也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知识资源是赋予并表现企业个性的资源。任何企业都可以得到人、财、物等资源,但只有将这些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适应市场、技术的需要,发挥其适当的技能和作用才能创造出价值。这种结合力与激发力的源泉,就在于知识资源。其次,知识资源是市场交换性较低的资源。知识资源经常是企业所独有的,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可能性比较小,如工厂设备、商标品牌等物质资源是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闲置的资金、设备等都可以通过借贷给他人来收取利息或使用费,但企业的信誉、运营方式或习惯、士气等往往是难以用金钱来买卖的。最后,知识资源是可以在成长的同时不断再生产出来,并与原有的知识资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成长能力强的资源。在此,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上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提供源,或是一般的买主与卖主,更重要的是它是“知识的载体与知识处理的主体”。因此,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例如技术和经验需要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身上逐渐积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赖关系,最终也慢慢落实到直接相关的人员身上。

投资和培育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具有近似无限性的资源,它在使用上不仅不会耗尽,反而会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丰富。可以说,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才是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顺应时展的要求,管理者必须一方面更新管理观念,将企业在知识资源上面的支出资本化;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加大对知识资源的投资和培育,包括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创新设计、营销网络和科学管理等诸多方面。

(一)影响知识资源投资和培育的因素

首先,知识资源的投资和培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直接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知识资源所获得的知识产品(人和物)在一定程度上又能生产知识、创新知识,当消费者(使用者)消费这些知识资源时,就能获取它所携带或传授的知识,或使用其所携带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物质财富,这是投资和培育的间接目的。不同的目的将导致企业对知识资源的管理粗细不一。

其次,知识资源的长期性决定了投资和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和个人的知识的投入,尽管存在有效与无效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当时无效的投资也极有可能在未来转化为有效投资。知识资源具有很大的活性,具备自我繁殖、再生、迁移和衍生的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一直是一种有效投资;而对于企业来讲,虽然会计上假定企业会无限期经营下去,但事实上企业作为个体,都会经历发展、繁荣、衰退和萧条的各个阶段,那么,不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就决定了知识资源投资和培育的侧重点不同。

再次,知识资源的无形性决定了投入往往难以准确量化,只能对其成本模糊计量。知识资源以知识含量(知识信息量)为尺度,知识量的多少不可能用数量准确测定。一个或一项知识资源投资的资本量以知识量为尺度,同样也难以准确计量。物质和金融投资都以货币量为尺度,可以用货币准确计量,进行定量分析,而知识量却只能模糊衡量,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作模糊量化。例如一座厂房是可以准确估计其价格的,而一个发明,其所蕴含的知识量却难以准确用货币来描述。不过难以量化并不是说不能量化。此外,知识资源的投资培育决策是按投资者选择的目标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风险的因素。

(二)投资和培育知识资源的举措

第一,要转变观念,接受知识资源。知识与资本等价并不是对知识的贬低和侵犯。正因为知识资源与传统的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源有效地结合了,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可能通过广义的资本(有形的实物与无形的知识)把企业与劳动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创造利润、分享利润。因此,有必要对已成为生产资料的知识资源进行精心的投资和培育。

第二,科学量化知识资源,要让知识通过资本化参与利润的创造与分享,就要对知识资源加以量化。为此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知识资源的成本,主要指投资和培育这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二是知识资源的产出,主要指这些资源为企业增加的价值。这实际上既注重了对知识资源的投资,又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原则。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则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知识资源的评价模型,量化知识资源。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资源的量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数值的大小随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并随时间的延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构建企业自己的知识资源库,即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加工、保存、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资产,以实行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企业外部资源,如社会公共知识、供应商和客户知识等;企业内部资源,如企业人力资源、专有技术、经验、秘诀、研究报告、战略规划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组织内部网络,通过有效地收集、处理、传播、共享信息和知识,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资源库。

一些成功的企业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办公设备生产商施乐公司。施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名为“知识地平线”,主要包括六部分,如工作空间、知识管理新闻、事件、知识的搜集、产品、技术和服务、相关网点等。通过内部网络的建立,施乐公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资源库。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公司各种内部资料、重大事件和历史资料,以及客户、竞争对手的详细资料,都存储在资源库里,员工可以自由方便地阅读相关资料,使知识资源共享在企业整体范围内成为可能,这极大地增强了对知识资源的利用效果。

知识资源的分配管理

(一)知识资源分配的机制

知识资源的分配机制是指知识资源在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中所涉及的各环节、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讲,知识资源分配机制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因为,知识资源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目的在于调动知识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知识资源分配机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分配的主体与客体,二是分配的额度。

第一,分配的主体。分配的主体是指由谁来分配,由谁来制定方案和确定分配的额度。知识资源作为资本,但并不代表知识资源就是资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运动还没有表现为知识的运动,仍然是资本的运动,也就是说,企业分配的主体仍然是资本。资本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群体(董事会、股东会)或是资本人即企业经理理所当然地行使着资本分配的权力。

第二,分配的客体。分配的客体有两层意思:一是分配什么,二是分配给谁。分配什么具体是指分配的内容,生产的结果表现为价值和剩余价值,价值是劳动所得,剩余价值是资本所得。知识作为资本参与分配,自然是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或者说是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也就是说分配给知识资源的所有者。

第三,分配的额度。分配的额度是指知识参与利润分配的数量界限。简单地说,是指知识资源在利润分配中所得到的占全部利润的应有比例。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确定这个“应有比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总原则应该是:分配度应与知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率相符合。

(二)知识资源分配的理念

第一,使公司员工享有劳动与知识资源的转化价值。按照公司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程度,以及付出劳动的多少,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并且随着员工知识水平和技术程度的提高,不断提升工资,工资的多寡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种工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知识资源“投入-产出”的原理,可以激励员工不断地进行知识投资,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

第二,使知识资源享有所创造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力。首先,使知识资源按照其价值取得相应的企业内部收益性股权。这种内部收益性股权没有所有权,只能用于索取企业一定的剩余收益,而不能上市流通和自由转让。内部收益性股权是知识资本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制度。这种制度实施后,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报酬差别不仅体现在工资和奖金方面,更主要体现在按收益性股权所取得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上面。其次,使知识资源按照所取得的股份依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参与分红,获得企业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权,让知识资源得到补偿,充分体现其作为资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伍中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 2000.10

4.李心合.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J].会计研究,2002.7

5.韩经纶主编.增值知识资本[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6.周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周晓惠,许永池.论企业财务资源优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