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对师徒,半个世纪“大厨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对师徒,半个世纪“大厨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的饭店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堂的最大,比堂略小的叫庄,再次之的才叫居。清末民初“北京居”赫赫有名。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单的砂锅居。同和居始建1822年,属于山东福山帮,当时在西四南大街北口有个小院,后院还有个雕梁画栋的小楼;民国时,同和居凭着独一份儿的“三不粘”糟溜系列等名菜,生意越来越红火,逐渐位列居之首。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对师徒相继进入同和居,都从无人理会的小工干起,历尽数年磨砺,吃了不少苦头,终成远近闻名的大厨。而今,师傅已逝,徒弟却还在延续这份“大厨梦”。

18岁“混”进同和居,小工变大厨

1946年冬天,北京城里天寒地冻。一天早晨,一个徒工跑来找掌柜的,说店门口有个小孩子缠了伙计半天,哪也下去,就想在咱同和居找活干,干什么都成。掌柜的听了觉得有意思,寻思刚好缺个小工,就让伙计带路去瞧瞧。

这小孩就是18岁的河北人宋进义。就在那天,他以砸煤小工的身份“混”进了同和居。怎么说是“混”?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宋进义是带艺投师的――他给河北军阀张荫梧家当过厨师。那段历史宋师傅很不愿意提起,所以谁也不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流落到北京,又怎么认准了同和居的。但宋进义终究是进了同和居,从此见证了同和居的一段历史,他自己也成了传奇故事的一部分。

山东人认老乡全国闻名,想学手艺哪有那么容易。店里从厨师到学徒都是经人介绍知根知底儿来的,手艺绝不外传。很多来学徒的人进来后都觉得前途无望就走了。宋进义干小工,什么苦活累活全是他的,开始谁也没把他放在眼里;可是慢慢的,就有人“盯”上他了。这个人,论辈分,那就该是宋师傅的师傅,于晓波师傅的师公,张树增厨师长。

张师公打心眼里就喜欢这“傻”孩子。大冬天的谁不想睡个懒觉?就宋进义天天最早起床,到厨房把火笼上。谁干活不想图个省事?就他不但干活一丝不苟,自己干完还帮别人,杂活干完又跑厨房来打下手,一天到晚也闲不住。两年以后,张师公干脆把宋进义招到门下,让他做了自己的徒弟。之后学徒六年,宋进义终于成了同和居的厨师;到了1972年,张树增退休,宋进义做了同和居的厨师长。

当学徒,于晓波勤劳赢得师傅心

1972年,17岁的于晓波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同和居学徒。于晓波家里五口人,特殊年代里父亲下放,两个姐姐插队。毕业时学校本来让于晓波去插队,父亲拿着一纸介绍信找到学校,跟老师说如果孩子也走,家就散了。这么着,于晓波就没走,学校把他分配到同和居,单位让他当学徒。

父亲叮嘱于晓波:将来路就只能靠你自己走了。既然当了学徒,干一行爱一行,你好好努力吧。

于晓波记得很清楚,北京那时候冬天的路灯是早上差一刻7点关。他早起从西直门的家里出来,骑着自行车从西直门经闹市口,再一路往南到西四店里,这时候路灯还没灭,店里一人没有。这时他就先用粗通条擞煤,打煤道把煤擞出来捡煤核;接着炸黄花鱼,把鱼按斤两不同该挂糊的挂糊,该剁块的剁成块。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有天早上,恰好宋进义师傅也来得特别早,他一看后厨东西都准备好了,知道是于晓波弄的,就问他:为什么每天都来那么早啊?于晓波把父亲说的话跟厨师长一学。厨师长又问他家里的情况,于晓波也一五一十的说了。宋师傅当下叫着于晓波上路边摊子上吃早饭,俩人来俩油饼,两碗豆腐脑。这一老一小聊得尽兴,于晓波便捡了一大便宜,从此以后,宋师傅包下了他每天的早饭。

宋师傅说:“这孩子将来得接我的班!”

又过了两年,因为一件事,于晓波正式成了宋进义厨师长的徒弟。

起因是单位进了一辆车。那时候哪像现如今天天堵车,马路上连汽车都少见,更别说开车了。单位里的年轻人们平时都没摸过车,听经理说打算选个人去学,人人都争着报名。于晓波心里痒痒得不行,跑去找经理说自己想学,经理也觉得这小伙子挺机灵,就告诉他:你回去跟宋师傅说一声,他要没意见你就来吧。

于晓波又跑回去跟宋师傅说了,没想到宋师傅当时把脸一沉,没搭理于晓波,拔脚就去找经理:“我不同意他学车,这孩子将来得接我的班。”学车的事“黄”了,于晓波心里既别扭又有点高兴。他回来跟父亲一说,父亲更高兴:“这说明宋师傅看得起你,既然他喜欢你,你就跟着用心学吧。”从那以后,于晓波就成了宋进义师傅正儿八经的入室弟子。

于晓波说:“师傅比我大整三十岁。他老人家在家里是严父,在外面特别和善,我和师傅的关系,既像父子,又像是忘年的朋友。”师傅老家给捎来点花生,下班他就叫上徒弟一块蹬车回家,煮了花生一块儿喝几盅。宋师傅其实特别不会喝酒,两杯下去脸就红,这家里好酒就全让徒弟给喝了。人人都说宋师傅待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但于晓波说,师傅要面子,总希望自己徒弟给他挣脸,如果没做到就不痛快,而且他心思特重,不痛快了,脸上也看不出来,就喜欢自己一个人闷着生气。别人注意不到,只有徒弟才明白,每次看到师傅不高兴了,于晓波就赶紧过去给掰开了揉碎了劝解,直到把师傅给哄高兴了。

日本天皇专程请他做“三不粘”

宋进义师傅开始主持同和居的后厨工作后,有段时间生意一直不是很好。宋师傅严抓质量,特别注意培养徒弟,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过辛苦学徒的经历吧,宋师傅从来就反对私藏手艺,全都倾尽所有传授给徒弟们。有时候其他餐馆的厨师来交流学习,宋进义师傅也是毫无保留地无私教授。在北京厨艺界,宋师傅的人缘从来是有口皆碑的。

当时不少老字号都办不下去了,但同和居的生意却慢慢好转,最鼎盛的时候后厨达到了50人,9个火眼。同和居特别受到外国客人欢迎,每天晚上门口的使馆车都会停得满满的,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客人在这里品尝中国美食,俨然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不少日本商社甚至拉着整车的客人专门跑来品尝同和居的美食。

于晓波形容自己的师傅,他开始是一个特别平平凡凡的人,50岁时突然开始一个劲儿地往上走了。

整个80年代,也是宋进义师傅主持下同和居最兴旺的时代。一般人听说同和居的名声,大多是从一道菜来的,就是“三不粘”――这也算是道国际名菜了。这“三不粘”据说是早年从慈禧太后的御膳房传出来,一不沾盘,二不粘勺,三不粘牙,故此得名,非常清爽利口。经同和居厨师们一代扬光大,成了招牌菜,如今最正宗的“三不粘”就只能在这里吃到了。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同和居吃过一顿饭,结果“三不沾”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回日本后,派人坐飞机专程到同和居灌了一暖瓶“三不沾”带回日本,给皇室品尝,结果日本天皇光吃“瓶装”还不过瘾,在他老人家八十大寿的时候,还把宋进义师傅请了去,专门给做这道“三不粘”。

师傅去世,于晓波延续“大厨梦”

1987年的一天,宋进义师傅和徒弟们去什刹海游泳,上了岸突然说自己“有点累”、“腰疼”。于晓波送师傅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胰腺癌晚期。治疗期间,于晓波和宋师傅的儿子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大医院,但还是没能挽留住他老人家,宋进义三个月以后去世了。给宋师傅开追悼会的那天,北京饮食行业的知名人物,各大饭店酒家的高级厨师全都去了,他们送给宋进义师傅“泰山北斗”四个字,以表示悼念之情。

如今,于晓波继承了师傅的地位,也成了同和居的厨师长,他还经常用师傅对他要求的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做人要讲人德,做厨师要讲厨德,要一丝不苟,要虚心求教,这些都是师傅传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岗位上,于晓波的“大厨梦”依然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