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写融合 读仿迁移 角色审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写融合 读仿迁移 角色审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深化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作文如何进一步改革?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语言训练入手,还是从结构、表现手法入手?笔者两次深入台湾高中作文课堂,通过与台湾同人的交流,通过阅读台湾部分高中的教学方案以及国文课上作文的安排,认为台湾同人建构的起于读写融合,进而读仿迁移,逐步走向角色体验的作文设计,应该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一、起于“读写融合”,注重领略语言之美

台湾高中作文“读写融合”的设计取向,主要是积累语感经验,积累语言素材,强调的是“读为了之后的写,写为了检阅之前的读”。

翻开高中《国文》(一上)课本,[1]第一篇课文是《再别康桥》,课文之后,便是高中第一篇作文的“作文设计”:

下面两首作品都描写月下散步的美感经验。请就景色的摹写、情境的抒发二个角度,比较欣赏两首作品的异同。请分两条四项叙述,全文在三四百字之间。

1.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月色散步 夏菁

此刻正像是水底的世界,/一切已沉淀、静寂。/那些远近朦胧的树枝,/如珊瑚丛生海底。/蓝空上缓泛过光洁的浮云,/是片片无声的浪花;/只有一只古代的象牙舟,/在珍珠的海上徐划。/行人看不清彼此的面貌,/只感到浮光掠影,/像鱼儿悠游在深绿的水中,/来去仅闪一闪银鳞。[2]

台湾作文起于读写融合,读的目标即写的目标,赏的内容即写的内容。感受语言之美,积累语言之精华是台湾高一学生的作文追求之一。[3]这个作文,结构要求非常明确,分“两条四项叙述”;内容要求也比较明确,从“景色的摹写”“情境的抒发”两个角度来比较欣赏两首作品的“异同”,主要指向语言之美的领略。学生要借助《记承天寺夜游》《月色散步》的阅读,比较、发现二者的语言个性,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与领略。

这两首作品“同”在哪里呢?提示语中,设计者已经分明“告诉”学生:都是“描写月下”的、月下如水底的世界;都是写“散步的”;都是记录自己“美感经验”的。在“景色的摹写”方面,坡简洁地写出了澄澈空明的感觉,竹柏如藻、荇交横;夏菁则细腻地把浪花与象牙舟比喻云和月,写出了月下人影如鱼的细腻。而在“情境的抒发”上,坡的情感要起伏转折得多,他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而夏菁的情感相对要单纯、简洁、甜润得多,所呈现的是闲静玩赏中的那种悠闲情味。

显然,学生要完成这项写作事件,就必须细细阅读这两首作品的语言,细细比较“景色的摹写”和“情境的抒发”上的“异同”。学生阅读得越仔细越深入,就越接近文本语言的美丽;而相应地,作文活动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那种读书感受。可见,读写过程中,“读书感受”是作文成功的基础;而把“读书感受”定向(围绕给定的作文题目)或者不定向(只提供作文话题范围)地用文字表达,则是评价“读写融合”质量的重要取向。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读写融合”中“读”的“材料”并非完全脱离课本语言情境由教师凭空“拈来”。在《再别康桥》的“选文理由”(《〈国文〉教学备课用书》AP4-1)中,编者强调“康桥的人文美景、昔日年少的美梦,及重返旧地又将离去的怀念感伤,尽化为华丽深情的辞采”;在“教学策略导引”(《〈国文〉教学备课用书》AP4-1)中,编者强调“引导学生细细玩味本诗在文字、声韵、格律、意象与内涵间的关系”。而《记承天寺夜游》《月色散步》除了美感历程与《再别康桥》大体相似(由外物引发),就比较欣赏的两个角度来说,与《再别康桥》的“教学策略设计”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台湾“读写融合”所期待的目标,与课本阅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台湾高中作文设计上的“读写融合”是建立在课文情境之上的“深化阅读”,是基于文本阅读追求的“生态写读”。

台湾高中《国文》课本几乎每篇课文之后都有作文设计,有的还有两项设计。而“读写融合”是高一作文较为基本的设计取向。尽管学生“写”的量不大,通常三四百字,但这种“写”往往是最接近《〈国文〉教学备课用书》确定的语言玩味的目标的。[4]

二、注重“读仿迁移”,强调借鉴布局之妙

大陆作文教学强调“以读促写”“读写对接”,这是一条不错的作文教学思路。但“写”与“读”的距离如何控制?“写”借鉴“读”的触发点是什么?这方面,台湾高中作文强调在结构布局上“读仿迁移”值得一提。

笔者曾就作文教学与台湾中山女高的教师们进行交流。他们认为,作文训练就好比徒弟跟着师傅学京剧,学唱、念、做、打,要先看师傅怎么做,然后再“仿”做。课文就好比“师傅”的唱、念、做、打,学生作文好比“徒弟”的唱、念、做、打,没有几年“仿”学、“仿”练是发不出作文的“甜美声音”的。因此,要让“读”与“写”之间真正发生联系,就要在“读”与“写”之间加入一个“仿”的环节。台湾高中作文教学设计讲究一“读”一“写”,“写”自“读”来,“写”由“仿”生,通过“读仿迁移”的课堂化、经常化,进而实现“生态写读”。[5]

台湾同行认为,积累作文语言是基础,而结构布局是骨架。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学习结构布局就是重要的任务了。如学生“读”了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高中《国文》A本)后,其作文设计是这样的:

陈冠学先生敏锐感受周遭,书写生活种种,大自然的事物在他眼中无一不美。我们虽然未必能置身田园,感受田园的趣味;但是怀有一种好奇、开放的心,专注观赏一草一木,即使在校园、在公园,甚至只是自家的阳台上,也可以感受万物的美,领会自然的真。请从生活周遭取材,以“最美的角落”为题,写一篇短文。字数不拘。

《田园之秋》取材于田园景色,是陈冠学先生三个月田园日记的第一篇。台湾教师设计的这个题目,要从《田园之秋》中“读仿迁移”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国文〉教学备课用书》(A本)上为《田园之秋》设计的三个“问题讨论”。

一、作者两年来饱享田园生活的喜悦,屡次想动笔记录,却几度无法下笔。请说明作者写与不写的原因为何?

二、本文写景文字观察细腻,体悟入微,描写贴切,试举三例说明。

三、作者借自然景物抒发了哪些人生哲理?请举例说明。

第一问中的“喜悦”,说明作者感受到了田园之美。正是饱享田园的恬静富丽。第二问中“观察细腻,体悟入微,描写贴切”,自然是承作者“动笔”内容而设计的,又何尝不是暗示学生在写“最美的角落”时要这样?陈冠学先生行文目的是唤醒人们去欣赏田园,关爱土地。所以,这第三问强调的是,观“自然景物”后,要有“人生哲理”的“沉思”。这第三个问题则指向了学生作文的布局设计,即要有“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这两个层次。可见,课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讨论”,实际上为“读仿迁移”做了最好的铺垫。

而“最美的角落”的作文设计值得一提。设计者首先强调学生“未必能置身田园,感受田园的趣味”――作文的遗憾;像陈冠学先生那样怀有“好奇、开放的心”、“专注观赏”――作文的心态;“在校园、在公园,甚至只是自家的阳台上”――为“角落”做注解;“感受万物的美,领会自然的真”――强调作文的意义。你看,在台湾的“读仿迁移”格局中,写作的精神要素明朗了,内容对象具体了,范围空间确定了,结构章法感受过了,那么,“最美的角落”怎能仿写不出来呢?学生怎能不在“最美的角落”里发出自己的“人生哲理”呢?《田园之秋》的智慧又怎能不浸润在学生的字里行间呢?

而像《桃花源记》的“读仿迁移”,更是让人叫绝。我们看高中《国文》(B本)上《桃花源记》课文后的作文设计:

订做一个天堂

陶渊明创造出人间净土“桃花源”。如果上帝给你一亩地,你会怎么设计?就从在一亩地上所种的“梦想”,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天堂吧。

“订做一个天堂”,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个题目!学生尽可以在“上帝给你一亩地”中大胆布局,表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但这个作文设计是放在学习《桃花源记》布局之后。《桃花源记》行文虚虚实实,朦胧飘忽,作者对当时混乱社会做了最大胆的“穿越”,让人豁然开朗。而“订做一个天堂”,有了这样的文本做布局参照,再有“上帝给你一亩地”,教师只要“指出向上一路”,学生“读仿迁移”便能“新天下耳目”。这个设计不仅仅将“读仿迁移”做得天衣无缝,而且最大限度地引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台湾同行的设计,真是妙绝。

三、尝试“角色审视”,主张发出校园声音

台湾高中作文设计中,有很多是以学生“角色审视”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观照课外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发出自己的感受和评判。这种“角色审视”设计,强调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面对社会生活,进行“角色变换”,发出属于自己角色的“声音”。

比如教学《师说》,在知识取向上,台湾与大陆基本相同,如词语学习、“师道”内涵的理解、抨击“耻学于师”所用的“对比论证”的认知等。但在观照生活上,台湾同人更加强调“列举事例:影响自己最深的老师”,“讨论电视剧《麻辣鲜师》所反映的台湾青少年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多元社会中“学无常师”的观念,以及《师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而《师说》之后的作文设计则是这种“角色体验”讨论的继续。

韩愈为针砭时弊而作《师说》,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从师,诚然是学习的重要管道,然而,其他方式的学习也能使我们成长。请回顾自己的经历,深入省思:哪些师生互动学习的经历,足以成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如果你有机会成为一天的老师,将如何去一展所长?请以“当一天的老师”为题,写作文章一篇,设身处地地呈现一天里的教学作法和自我体验。[6]

这个作文设计中,设计者从韩愈作《师说》动机说起,申明学习的方式很多。但设计者接着便请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换位:“如果你有机会成为一天的老师,将如何去一展所长?”这样的作文设计,颠覆了学生的校园角色,极容易引发学生对自己“从师”生涯的反思和“为师”尝试的设计;因此,这个“角色审视”作文设计,既联系了文本阅读――在《师说》的背景下写作,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梦想――规划当一天的老师,还在一定层面上引导学生从“新角色”的层面反思当下的教育问题。这个设计观照了学生与社会两个层面,新颖独到。

台湾同行认为,在尝试“角色体验”中,文本是个起点,是个例子。文本的示范、影响因学生写作活动而增大。教师可以借助尝试“角色变换”的写作活动来考量“文本”这一滴水在“角色变换”中是如何“荡漾”的。而作文素养,更多的是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再如《训俭示康》一文,司马光围绕“成由俭,败由奢”的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地对儿子进行深入浅出的教诲。在台湾同人看来,司马光强调的俭朴之风,对奢靡流行的当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训俭示康》之后的“角色审视”设计是这样的:

“月光族”的心声

以俭为美,是固有的价值观,碰到二十一世纪e时代的年轻人,可就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年轻人有的是“月光族”――每月薪资花光光;有的是“爆刷族”――大量使用信用卡消费,每月只付信用卡的最低应缴金额,余款由高额利息恶性循环下去。这些族群形成了现代社会的特殊现象。

请你假设自己为“月光族”,为他们代言,以三百字写出他们的心声。

这个“角色审视”的设计,是让“写”从文本走向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学生走向“e时代的年轻人”――“未来的自己”。设计者让学生自己假设为“月光族”,并成为“月光族”的代言人,巧妙地将学生视线从文本崇尚的俭朴之美引领到观察、审视“二十一世纪e时代的年轻人”的消费观上。这个“角色变换”,目的是以《训俭示康》所宣扬的俭朴之美,来观照当下存在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学生理解“月光族”“爆刷族”的艰辛也好,学生反对“月光族”“爆刷族”的铺张浪费也好,通过“角色变换”,作文时皆回到了《训俭示康》的要义上。因此,台湾以尝试“角色审视”为指向的作文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干预”生活,发出属于校园的灿烂声音。

综上所述,台湾高中语文教材所长期坚守并贯穿于整个高中学段作文强调的读写结合显得非常独到。从台湾各高中学校出版的《文学风景》《印迹》等学生作文选集上,笔者看到,台湾课堂上秉承的这种“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理念,以及基于这些理念所践行的融合、迁移、角色审视等作文设计取向,已经有效地将学生引到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上,引到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模仿、迁移使用上。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科特殊的文选性和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积淀,大陆作文教学改革的进程相当缓慢。一段时期以来,大陆语文界热衷于语文性质及关系的争论,却不在具体实践上大胆前行,以至于顾黄初先生多次慨叹“作文的全程训练未能普遍做到”。[7]尽管当下人们已经意识到,但在作文实践上并未找到科学的、合理的解决办法。而台湾高中作文设计上这种类似“导儿学步”似的“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则直接回答了我们:作文教学“从哪里教”“怎么教”“怎么写”,值得大陆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隆发,等.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一上用书)[M]. 台北:翰林出版,2011.

[2] 王靖芬,等.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学备课用书(二上正式用书A本、B本)[M]. 台北:翰林出版,2011.

[3] 宋隆发,等.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二上用书)[M]. 台北:翰林出版,2011.

[4] 王靖芬,等.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学备课用书(二上正式用书A本、B本)[M]. 台北:翰林出版,2011.

[5] 宋隆发,等.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三上用书)[M]. 台北:翰林出版,2011.

[6] 黄志民,等. 普通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一上用书)[M]. 台北:三民出版,2010.

[7]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