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状况研究及其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状况研究及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对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回顾,总结出全市耕地质量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耕地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耕地质量;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目前耕地资源紧张、保住耕地红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9787hm2,总人口535万人,耕地面积544000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基地。

1 当前宿州市耕地质量现状

宿州市现有耕地544000hm2,其中中低产田342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63%,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是严重制约全市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76667hm2,旱涝保收面积149333hm2,灌溉以小白龙和大水漫灌为主,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实施范围小,由于灌溉条件受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涝灾频发;耕地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支撑产量绝大部分在450~600kg之间。与第二次全国普查相比,全市土壤有机质(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上升幅度在40%~80%,速效磷上升幅度在80%~120%,速效钾持平,碱解氮略有上升,土壤容重下降,质地变优,这些因素显示土壤是呈优化发展。但土壤pH值(酸碱度)却在迅速下降,下降幅度在0.5%~1.0%。机械化整地质量差,耕层变浅;部分土壤存在污染或有污染风险;人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质量改善状况不容乐观。土壤肥力已成为限制市农业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和墒情变化动态

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国家近年来通过标准良田建设等有关项目,在我市的产粮大县灵璧县建立了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全省15个),同时在四县一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73个,采集定位监测点土壤样品173个, 分析化验2249项次。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我市旱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季节性干旱明显,旱涝时常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子。针对这些特点,我市根据农业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规程》的规定,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2012年,农业部在我市设立了4个国家级墒情标准监测站,每站分设10个标准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分层采集土样点位2960个共8880个土样,发送墒情简报74期。墒情的监测,为抗旱排涝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效地降低了因旱涝对耕地质量建设的影响。

2.2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我市耕地分为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2005年萧县成为农业部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2006年砀山县、埇桥区、2007年灵璧县、2008年泗县相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2006年耕地地力评价被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内容。目前我市5个县、区已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查清了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及低产障碍因素,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海量数据库,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也因此实现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管理,目前我市各县都配备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及掌上电脑,30%的乡镇将在今明两年配备触摸屏,农民可以随时查到各自耕地的相关信息、质量情况及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土壤肥料工作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网上办公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耕地质量建设的发展。

2.3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土壤普查结果和近年来的地力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成果,针对各类中低产田的特性特征,我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造治理和培肥,有效地改善了中低产田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同程度地消除了低产障碍因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市高、中、低产田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低产田面积由2005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中低产田面积不断缩小,2012年,高产田有179333 hm2,比2011年增加667 hm2;中产田有240000 hm2,比2011年增加1333 hm2;低产田10266hm2,比11年减少2000hm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我市耕地已由2005年的三至九等一跃上升为二至六等,质量等级也由最高级三级上升为二级,消除了七、八、九三个低等级,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4 大力实施地力提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我市农业部门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地力提升,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2.4.1 开展标准粮田建设

与发改等部门一起,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泗县、埇桥区等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面积26667 hm2,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2.4.2 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培肥土壤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腐还田等各类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33333hm2以上,恢复绿肥种植面积3333333hm2,还田总量30000t,商品有机肥应用20000t,应用面积53333 hm2。通过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夯实了全市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2年底,全市土壤有机质提升0.03%,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后劲,使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

2.4.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针对耕地土壤养分特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33hm2,实现了平均毎667㎡节本增效56元,总节本增效达6亿元,同时还减少了滥施化肥对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质量。

2.5 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我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调整了种植结构,大豆、棉花面积略有减少,小麦、玉米、水果、高效蔬菜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面积增加3333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南部砂姜黑土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加剧

酸性土壤(pH值5.5~6.5)面积已有6667hm2,pH值低于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达1333hm2,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虽高,但机械化水平低

一是耕作深度不够,作物赖以生存的耕层变浅,根系生活环境受限。二是旋耕质量差,耙地不透不匀,耕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到位,造成机械化整地质量差。三是收获时留茬太高,焚烧秸秆带来耕层土壤有益微生物死亡。这些都不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

3.3 农田污染及污染风险在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壮大,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应用不断增加,农田污染风险越来越大。

3.4 补充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部门不了解补充耕地的相关信息,不知道补充耕地的具置,而且缺乏监测与评定资金,因此监测和监管不到位。

3.5 土壤肥力与当前粮食生产中优质、高产要求不相适应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策

(1)酸化问题,可通过对已形成的酸性及强化性土壤进行改良。限制高氯复混肥的使用,同时施肥时注意施入碱性肥料。对于强酸性土壤,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启动酸性土壤改良措施。

(2)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二是结合农业项目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机手操作到位。同时国家启动焚烧相关法律、条例或办法,加大秸秆禁烧的力度。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防止污染。对已污染的农田,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污染改良。

(4)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监管。政府出面协调,国土与农业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良而使之符合要求。

(5)农业部门结合农业各类项目的实施,或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土壤培肥的力度,提高土壤质量等级,增强土地生产潜力,使之充分发挥增产、优质、高效、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百明,王秀芬.耕地质量建设的生态与环境理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1).

[2]任笑媛.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22).

[3]汪景宽,卢晓姣,李永涛,孔祥斌,赵永志.中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立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