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常玉与潘玉良在油画中对中国文化的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常玉与潘玉良在油画中对中国文化的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油画是从吸收、接纳到重新认识,再到转型、发展,才到今天。但不可忽视地是上世纪的油画家融中国文化的精神,不能简单地都认为就是中西融合。因为各自融文化的背景不同,融文化的层次不同,融文化的进程不同,创作的风格走向更是不同,所以说一“融”字有宽泛的内涵。今天笔者对上世纪常玉和潘玉良融中国文化的状况进行梳理,常玉融通中国文化;潘玉良融汇中国文化为两大脉络的中国油画新走向,引领着中国油画的提升、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常玉;潘玉良;中国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24-02

常玉是融通中国文化创作纯粹度最高的中国油画家之一,也是后来欧美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公认的世界级的油画大师,中国式的莫迪里阿尼。但遗憾地是他固穷守志,孤独感伤,与画商不对等交往,生性放纵,其作品生前不被人们赏识,晚年穷困潦倒,一贫如洗。但不幸中万幸地是,常玉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寄出40多幅画作,要在台湾举办个展。由于签证问题没有成行,作品被台湾博物馆收藏,以致今天人们才有可能大概了解到他的人生境况,以及其油画创作融通中国文化的心路历程。

常玉生于四川南充,自小家庭殷实,耳濡目染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老庄禅宗文化这一血脉浸润了他的心灵本体,注重个体、注重自由、注重自然,注重体悟。他少年时跟随川籍大儒赵熙学习书画。早年在上海学画不久,东渡日本学习经贸并举行书法展览。可谓“东渡扶桑、西天取经”。一年后改道法国学习油画。在法国常玉不进美术学院升造,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路数,进入法国画派云集的“大茅屋画廊”,甚至在咖啡馆一边看《红楼梦》或拉小提琴;一边作画。他的用功在于生命本身,在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总结。他是真正进入法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中国画家,品尝到了精致的法国文化大餐。抗战爆发,常玉家道中落,从一个纨绔子弟陷落到凄风苦雨的生活,尤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窘境。他做过陶器,给人家画仿古家俱。这些遭逢际遇,成了他油画创作的积淀,以至后来形成创作走向的一个重要源泉。

常玉一生在法国,他的创作以清新奔放的线条和简约的风格,来勾画水墨人物和油画静物。他在融通中国文化特别在转型期的创造精神对于今天仍有前沿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创作一直融通母体文化而独立发展,与中国艺术一直保持着血脉联系而具现代精髓,开创了油画中国诗意语言的走向。

常玉油画创作走向对后世有三大方面的影响:一是融通中国文化的大观视角。常玉在法国学画,站在中国文化的大观视野高度,用大观的眼睛审视艺术与人生。起初生活无忧,行为放任,身上的特质是中国庄禅文化与法国酒神文化的熏陶。既推崇中国晋代陶渊明;又欣赏西方的波特莱尔。树立了“人生即超越,艺术即道路”的理念,把中西方两种品质融通为一体,创作运用现代诗意语言描绘的山水草木、花卉果实、动物风景颇具生命力。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真实”是其终极目标。

二是融通中国文化的心灵本体。常玉用看似叛逆的方式融通中国文化的血脉,却又不拘泥于传统语言的表达,实际恰是这种“东方情调”能够使他饮誉西方。并以西方的油画媒介、现代派的造型,以丰硕裸女为主题,用中国书法性的线条,潇洒的运笔涂抹技巧,虚空的流白意境,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形象,“那简约并不简单色调和线条”,以及纯粹的探索精神,个中渗透的却是中国文人陶潜和坡的个人风骨,对艺术的率性真执,对生活的无欲无求。

三是进入画家角色完成最纯粹艺术创作。常玉很有才气,加上终其一生的法国生活,并融通母体文化的文学广度、历史深度和思维方式的哲学高度,作画完全进入了人格化、生活化、最纯粹的创作状态。不媚世俗,不图功利,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他的一生虽是凄苦落寞的悲剧式人物,但他的画家位置和创作状态却是最纯粹的,作品具备原创性、前沿性和独立性,在同期中国油画家中是少见的。给今天融通中国文化的创作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具有启迪性和示范功能的现实意义。

总之,常玉在法国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从画坛、画廊、咖啡馆和巴黎人的生活中了解法国现代绘画的脉络,经历了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熏陶,把法国都市文化的体验转化为创作资源,融通中国汉唐艺术精华以及乡土民间的工艺绘画活力,独具中国文人的品格,构架起具有现代精神的诗意语言创作体系,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艺术界也曾有过影响。

潘赞化曾为潘玉良写诗:“‘龙眼’写法世人称,融汇东西画派新。诗属评价,却挖到了潘玉良油画融汇创作走向的根本特征。“龙眼”写法是指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人物白描法;融汇东西指欧洲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潘玉良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毕生创作融汇母体文化的血脉,从中吸吮传统绘画笔墨、意境、韵律和诗情的乳汁,汲取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和舞台戏曲的养分,“合中西于一治”,成为今天享有盛誉的世界级油画家。

大多油画家留学前,都经历过从临芥子园画谱、练书法、学篆刻到作诗填词的基本功训练,而潘玉良的起步就是在上海美专和跟随洪野、王济远诸师学习欧洲绘画的造型和色彩。第一次出国留学的七年,培养了她的写实功力和巴黎画派的油画技法。回国十年中,她潜心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探索,打下了厚实的中国画根底,为融汇中国文化的创作走向奠立了一生的理念。她不同样式、不同题材的创作,是对各种艺术流派所产生的体验,是对母体文化心灵的感悟,是对国画与油画技法的糅合,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佳融汇。也具世界普遍文化的认同感。

潘玉良两次在法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和生活,面对各种艺术流派,如西方象征主义、异域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与浪漫写实主义,但怀揣对母体文化的难以割舍,更进一步地探索用中国墨调水和颜色,在宣纸上创作水彩画,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素描。在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凡高等大师的后印象主义感受下,从心灵深处体悟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融汇中国文化“由古人中求我”,起古法而用之。形成她个体绘画语言的创作走向。

二是融汇敦煌壁画和民间工艺的装饰元素。敦煌壁画和敦煌雕塑是中外艺术家的养料殿堂。潘玉良更是得益者和融汇者,她彩墨作品充分发挥线描、烘托的手法,擅用西方的造型,达到结构的准确性,色彩中色块、色点的丰富性,但又吸收了敦煌壁画艺术的浑厚沉毅,以及民间工艺中色彩的纯朴气韵。1955年油画《扇舞》和1953年的油画《面具扇舞》比较,造型更加自由,而不受形体结构的拘束,动作更加夸张而富有动感,主观色彩大胆运用使作品充满活力和个性。笔者仔细欣赏,均受敦煌壁画元素的影响,装饰性、观赏性浓郁强烈。壁画式的构图,人物造型夸张,色彩对比艳丽,画面赋予平面感,这些又明显受到中国民间年画、剪纸或舞台戏剧人物的影响,这更是融汇传统民间艺术技法的借鉴与探索。油画《春之歌》,透过画面,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融汇东方技法的影子,透露出敦煌壁画的笔意,画中新鲜的色彩感觉和轻妙的线条韵致,传达出本体生命的喜悦与欢娱。这些油画融汇着中国艺术的笔墨、意境、韵律和诗情,具有鲜明的融汇中国文化的“东方”特征。

读潘玉良的作品,无论是气质、修养还是艺术技法,在中国女画家中无出其右,大量画作是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融汇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再赋予个体的感受、体悟和才情,创作不媚俗,不纤柔,反而较“狠”。用笔干净利落,用色主观大胆,高雅漂亮独具观赏性。同时,使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加之她性格的豪放与对艺术的赤烈,在酣畅泼辣的笔触和表露无遗情感下,让人观省,时殷遐想。再者,她与别的油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猎,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和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派等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佳作迭出。其中,印象派的技法和融汇中国文化的“东方情调”是创作的两大路径,形成对现代油画颇具示范性的风格走向。

常玉和潘玉良虽融合中国文化的层次和选择不同、美学形态与审美情趣不同、以及作品的完整性和纯粹度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在西方具象与抽象之间,重新认识、改良、提示、传达中国文化,领引中国油画创作的新走向,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常玉融通中国文化的大观视野和心灵本体,沉醉于画家最纯粹的创作状态;潘玉良融汇中国文化的中庸智慧与笔墨古法,渗透“东方情调”。这些都是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的高峰,如果忽视了他们油画融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那将是对两位位艺术家和中国引领性油画大作的误读,那将导致中国油画现代性的方向模糊不清。

参考文献:

[1]蒋勋.《中国美术史》讲座,第24讲.

[2]周静.清冷孤傲我行我素——论常玉绘画的艺术特质.北京: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三期,第112页.

[3]何艳屏等编.世纪经典——吴冠中画韵美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9页.

[4]安德烈、瓦那东.巴黎:外国艺术家的角色和作用.台湾:2004年版,第36页.

[5]张晓雯.“龙眼”手法的写入与融合—潘玉很油画中的线性风格.北京:美术大观,2008年第八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