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课堂教学的“清、境、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课堂教学的“清、境、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吴永军教授在《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一文中批判了两种有效教学的观点。观点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越多,教学就越有效。他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化取向”,是基于“投入―产出”的行为主义、操作主义为主的教育意识形态,是追求“规限性”“数量化”“完成性”的“效率本位主义”,实质上是“反人性”的。观点二: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有效教学,或升学率高就是有效教学。他认为现实中的“成绩好”之“成绩”已经窄化为几门主要学科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成绩,基于这样成绩好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导学案”之类),不仅违背了教育的信念和正确价值观,还违反了新课程的理念。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及其衍生出的教学行为与现象,在当下的教育管理与教学操作层面是非常普遍的,正如吴永军教授在文中所提到的:他非正式地访谈了许多校长、教师,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以此来判断教学的有效与否”。

有效教学是伴随教学改革始终的话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劣,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可谓见仁见智,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它不会有一个终结性答案。笔者认为,特定条件下,教学有效性的观点差异主要取决于教学基本价值取向的不同,由此衍生出的教学行为与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有效教学的讨论我们大可不必复杂化、极端化、僵硬化。

基于上述引论,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试着调和理想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冲突,从课堂教学三个目标维度的实现谈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清”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必须关注并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的达成。

(一)教学目标定位要“清”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标的教学行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目标表述,特别是要精准地区别各类目标描述动词的含义。例如,“举例说出”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中“了解水平”层次,要求达到的层次不高。“说出”不同于“说明”,这里只要让学生说出例子即可,而“说明”是“理解性水平”层次,是需要对事物进行解释的。显然,“说出”也不等于“得出”,“得出”是“应用水平”层次,是需要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思维,进行总结,建立合理联系的。如果教师随心所欲,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就会使课堂教学方向不清。备课组内开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常规性、提前性说课研课议课活动,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目标的较好方式与操作途径。

(二)教学流程环节要“清”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思路要清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我们只能有机地设计好整体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然后再随机生成,才有可能出效益。尤其是教师的新课板书必须呈现清晰的课堂教学框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现在有一种“随机性课堂”被广为推崇,仔细考量不难发现,这种课堂因“过度随机”而出现“目标游离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靠临场发挥,并以此为由疏于课前精心设计,这是需要反思的。

(三)教师语言表达要“清”

语言表达准确,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应该学习的要点上发力,避免做无用功。语言表达准确,可以防止误导、避免歧义,加快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物,教师可以经常采用打比方的方式,这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得清楚可以达到通俗易懂的功效,如果表达不清,反倒把事物弄得更复杂。教学流程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强,让人感觉很富科学性、精确性。

当然,不同学科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清”。例如,理科的实验演示必须清晰,实验现象最好要明显夸张,概念、原理、性质等务必讲清楚;文科的资料呈现,包括文本、多媒体图片、视频必须匹配、清晰等,这些都属于笔者所谓的“清”。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明白、看明白,那么课堂教学离“有效”也就不远了。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更高追求――“境”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这就要求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直白的讲述来灌输知识,尤其是在知识重点与难点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知识背景(境),营造探究情境,创设对话意境。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一定的“境况”,所以但凡有阅历的人,总善于“造势”,营造交流“情境、意境”。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优秀的教师总能创设吸引人的教学之境,把平淡的知识演绎得绘声绘色,并借助充满挑战的探究、夸张惊奇的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头脑风暴,脑力激荡”。学生就在各种“学科之境”中体悟学问的魅力与真谛,吸收并内化丰富而灵动的知识。笔者以为,这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了,即远离了教师的知识灌输与“课堂霸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教师是否充满智慧地设计各种“境”,甚至有时故意将学生置于窘境,然后引入佳境。以下笔者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讲解三种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置境法”。

(一)“疑问”设置法

疑问是学生发现问题、启动思维、引发探究的内在动力。科学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善于从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新问题,有效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询问学生:人体要正常生活,每时每刻必须供应什么物质?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如水、空气、氧气、食物等。这时,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及时追问:“那么大部分生物生存都必须有氧气,为什么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被消耗完呢?”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启动了。部分知识丰富的学生可能会“得意”地说出答案――植物有“光合作用”。当然,学生对于所谓的“光合作用”还只是知其然,对其所以然依然充满疑惑,内心自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矛盾”设置法

矛盾常引人深思,学生一旦产生认知冲突,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定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在中国粮食产量十年连增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否成为问题?中央如此强调是否事出有因?

更多的问题就聚焦在如何树立百姓对粮食质量的信心,以及如何平衡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问题。

李国祥:为何强调中国粮食安全

去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今年六大经济工作任务之首,格外引人注目。去年12月24日,随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幕,粮食安全问题毫不意外地成为了“主角”。

在中国粮食产量十年连增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否成为问题?中央如此强调是否事出有因?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一直非常重要。从宏观的角度讲,应该说整个世界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从未来粮食状况看,农业资源整体处于恶化的状况,具体到中国,环境压力和农业压力也是有增无减。

李国祥认为,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强调,主要是由于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以及深化农业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人误以为开放国际市场,甚至是粮食国际自由贸易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李国祥指出,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百分比超过10%,意味着国内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以下。“但事实上,谁能够为中国每年超过5亿吨的谷物消费量提供充足的来源呢?”其次,粮食的运输难题也无法解决,更何况,国际形势与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粮食刚性需求如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我想这也是本次会议一再强调粮食安全的原因。”李国祥说,“当然,我们也认为适度的进口对国家粮食安全是有好处的。

李国祥补充说,在保障数量的同时,国家还更为重视粮食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说,中国粮食“十连增”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但也给水资源、土地利用带来了很大压力,导致地下水下降、大量使用化肥,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此番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认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这是中国粮食目标的新拐点,从此我们不再过分强调数量,而是更加关注质量,因而更多的问题就聚焦在如何树立百姓对粮食质量的信心,以及如何平衡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问题。”李国祥说。此外,国际形势也是促使强调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地位、进口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开过以后,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农村如何改革也成为很重要的内容。”李国祥说,“农村改革和粮食安全问题密不可分,改革是一种手段,国家粮食安全则是重要目标。”

李国祥解读说,我们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农村改革来解决的,“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产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未来我们才能建立起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