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度研读 细化目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度研读 细化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懂教材是理清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反复的研读和理解,并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选择,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读教材。在此基础上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会更贴近教学实际,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此,笔者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课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 整体把握,通读教材

在设计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课之前,教师应当将整个单元或者整个小节的教材进行整体通读,全面把握。

(一) 教材怎样编写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1页出示了求西红柿体积的问题情境,具体如下:

这个例题是整个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因为西红柿、土豆等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求它们的体积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拓展与延伸,不能直接用体积公式来计算,但它们的体积计算又建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材中与此相关的习题安排如下:

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二) 为什么这样编

显然,例题将西红柿放在有刻度的烧杯中求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的数量关系其实是一、二年级时求相差数涉及的问题。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呢?很明显,“排水法”这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渗透及“转化”思想的沟通才是编排者的初衷。

习题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做一做第2题”就是排水法与长方体体积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设计类型,比例题的思维程度要略深一些;“练习九第7题”与“做一做第2题”的思考路径其实是一致的,但题目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定的干扰;而“练习九第16题”是以排水法为主导思想的一道思考题,难度不是很大。

二、 深度研读,吃透教材

在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了整体了解后,教师还要深入研读教材,通过各方面的对比与联系进行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教材,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预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 版本对照,前后联系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如果能关注新老教材、不同版本教材的联系,并作清晰的对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目标定位与教学实施。

在浙教版教材中没有这个内容的编排,遇到这一问题时教师会补充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生除了用排水法,还可以把物体切碎重新拼成类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方法来计算,但后一种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则直接进行了编排,由此看出“排水法”及“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还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练十七第12题也是与此有关的问题。

前面的教材安排,都没有出现水“溢出”的现象,而这道题中却要求“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去思考、操作、体验,列举排水的几种可能:水面上升、水溢出、或者水不能浸没这个物体等等。这些现象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也有编排。这样,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关注教材的联系中,又为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过程的预设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二) 学生为主,换位思考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换位思考。

1. 学生的学习起点、发展点是什么?

学习起点: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并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发展点:能够求有关体积差的问题;能够理解“排水法”的意义,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能沟通运用“转化”思想。

2. 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是什么?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养金鱼、在水中投硬币,等等。

3. 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能够学会解答像例题这样的基本类型的题目。

4. 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

建立生活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联系是学生比较困难的。同时,对于水面上升有溢出、不溢出的情况区分,西红柿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条件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

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的基本策略,细致制订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及目标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案(见表2)。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基本教学过程也就形成了:材料准备,实验设计—选择材料,实验操作—结束实验,汇报交流—小结方法,思想渗透—丰富题型,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