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菌球型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菌球型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真菌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功能性鼻内镜下手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真菌感染。随访6~1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见黏膜光滑,窦口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视野,利于微创开放各组鼻窦,避免损伤,同时保护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利于恢复,减轻痛苦。

关键词 鼻内镜 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是真菌在鼻腔鼻窦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变应性疾病。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9月收治2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23例患者中,男7例,女16例;年龄31~57岁,病程6个月~14年,鼻塞头痛伴脓涕12例,原因不明的涕中带血或鼻出血5例,鼻腔内异味2例,颜面部胀痛眼痛4例,鼻部疼痛2例。鼻内镜、鼻窦冠状及水平位CT检查:①中鼻道有干酪样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9例,下鼻甲肥大11例,鼻中隔偏曲6例,伴息肉样物7例,中鼻甲肥大5例;②所有患者CT检查,均为单侧发病。局限于单侧上颌窦16例,蝶窦2例,病变位于单侧上颌窦同时伴有前组筛窦阻塞性炎症5例。CT提示: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及散在不规侧斑块状钙化灶16例(含有2例蝶窦病变者),余虽未有钙化灶的改变,但均有不同程度窦口扩大,窦壁骨质增厚等影像学改变及病理检查。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在局麻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上颌窦病变者扩大上颌窦口,2例加行柯-陆(Caldwell-Luc)入路手术,鼻内镜下见窦腔内黑褐色、黄褐色或黄色豆渣样干酪坏死物,窦腔内黏膜呈暗红色,水肿明显,增生肥厚,部分患者表面增生明显,呈粗颗粒或卵石样改变。对筛窦有病变者,在内镜下彻底清除筛窦阻塞性炎症;蝶窦病变者行蝶窦开口扩大术,术中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布地萘德喷鼻,均未用全身抗真菌药物,随访鼻腔冲洗1~3个月。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真菌感染。随访6~1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见黏膜光滑,窦口通畅,无并发症发生。

讨 论

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引起的鼻窦疾病,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发病率不断上升,本组23例患者术后送病理检查,均检测到真菌菌丝,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真菌球型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一般位于单个窦腔,各个窦腔均可受累,以上颌窦最多见。本组患者均为单侧发病,91.3%(21/23)位于上颌窦。CT检查是本病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准确了解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主要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且其中央区域有斑块或沙粒状等形态不一的钙化斑、网格状阴影以及密度增高区内的小含气腔,并可有骨壁区反应性增厚或非侵入性破坏等。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是指通过手术清除窦内的病变组织。建立良好的鼻窦通气引流。以往的鼻外或鼻内进路手术创伤大,虽然能清楚观察病变组织和黏膜并可彻底切除,但黏膜刮除后遗留广泛的瘢痕组织,造成黏膜上皮的清除功能消失等诸多并发症。鼻内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视野,有利于微创开放鼻窦口,维持鼻窦生理功能,是治疗该病理想的方法。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患者术中均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扩大病窦窦口,直视下将病灶清除,内镜观察,采用吸切钻、吸引器等清除病灶;②视病灶情况加行Caldwell-Lue人路手术,如果病灶位于上颌窦的前内下,且与窦壁关系紧密不易清除可加行上述入路;③术中应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并认真查看确保无病灶残留。术后均常规鼻内喷洒激素。鼻腔冲洗1~3个月。本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未用全身抗真菌药物。

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视野,利于微创开放各组鼻窦,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同时可以保护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利于鼻腔鼻窦功能的早日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宗赖克,主编.鼻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M].第2版.北京:中国药科技出版社,2006:178-195.

2 张革化,李源,李永奇.真蔺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3):166.

3 杨华,倪道风.上颌窦真菌病发病趋势初步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7(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