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束愧阻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束愧阻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束 阻滞 脉位

束,约束或束缚;愧,《辞海》解:烦闷。如《灵枢、五乱》“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由此引伸束愧有约束阻滞之义。

《灵枢、杂病》篇记载:“有痿厥,为四末束悦,乃疾解之”,提出了治疗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通、萎痹不仁症,可以在四肢相关脉位运用按抑手法,而达到通郁开闭,导气之通达的目的。正如《灵枢集注》朱永年注:“夫按之束之,皆导引之法,犹尺蠖之欲伸而先屈也”。

如何束?在何脉位?古人并没有详尽记载。但从散在的民间经验和本人长期的临床实践验知,束阻滞法通常选用四肢部位大血管或大神经的走经方位,运用“按而留之”,停留一定的时间,然而又突然放开的方法,而促进气血的运行,加快疏通经络而达止痛的目的。其中,按压动脉可使血流暂时截断,而当松手去除压迫时,则血流骤然向远端奔突,伴随着“按之则热气至”的能量,改善肢体循环;而在神经走行方位按压,可使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而达麻醉止痛之功,所谓揍“按之痛止”的效果。

人体由骨骼、皮毛、肌肉、脏腑、血管、神经等组织组成,而中医认为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表里组织间的通路,以传导气血,营养组织。中国现代医学家认为:经络在解剖学上至今未能找到实体,但从中医实践的传感现象又不能否认经络的存在;因而推测所谓经络很可能是神经、血管、体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生物能量流的传导体。其中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然而,血的分布与循环在人体各部无处不有,无处不到,故而血的划分有孙络之血、络脉之血、经脉之血、骼之血、脏上之血、腑中之血;若按层次可分为表、中、里,即表为皮毛、肌肉,中为骨骼、经络,里为脏腑;这三个层次血的结构分布与循环,有其各自的规律特点,有网络型、分支型、交错型及纵向型、横向型的各种经脉组成。凡患者不论是感受六淫,或是劳损、外伤皆有可能发生脏腑、肢体、关节的血脉通道受阻塞而发生病变,出现血瘀、血结、血阻等现象而感到剧痛、胀痛、沉痛。束阻滞推拿法是通过手法按抑,有意造成暂时的血流受阻,这种人为的“乱”象,使被按压部位上段积蓄气血,而下段呈缺血,以至虚空状态,然而一旦放开按压之手指时,在动脉血流阻力减小的前提下,加速其冲系作用,而加大血液灌注量,带走病变部位废物,充实毛细血管。这方法符合民间所称“乱中活血”,就是通过推拿施术,以“乱”疏导阻塞通道,以达排瘀通阻镇痛的目的。具体地说,以人为的“假乱”治其“真乱”,对临床上常见真乱四症:血瘀、血结、血阻,血逆,用束愧法乱瘀血而散之,瘀血被吸收转化;乱血结而消之,血结被疏散消失;乱血逆而顺之,以降抑血逆,调阴平阳;乱血阻而通之,使血脉阻塞之道之前后里外流通畅运。

神经干上的按压束,则是使神经产生麻痹而镇痛。人体软组织受损,包括关节、韧带,肌肉受外力损伤或因工作、生活中的不合理,不正确的持久姿态而造成的软组织疲劳,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如肌肉的收缩紧张甚或痉挛就是以限制肢体活动,避免重复加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撕裂。这种状况在损伤初期是必要的,是属于人体的自然保护机能,但持久的肌紧张,则反使损伤局部缺血缺氧,释放致痛物质而又加重疼痛,最后形成病灶痛的肌紧张的恶性循环,并不断升级,缠绵难愈。同理,内脏病变也是通过神经反射,在人体表面软组织产生炎性水肿或皮下结节等变态反应,进入病灶痛与肌紧张之间的恶性循环。我们采取神经干上的按压束使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而麻醉止痛,以此缓和肌肉的紧张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如此,以多次的“停电”手段,切断内脏与人体表面组织的恶性循环反应,可称是“以乱治乱”手法医学的神经封闭阻滞疗法。

下面介绍笔者常用的束阻滞脉位

一、冲门穴(表1)

二、委中穴(表2)

三、缺盆穴(表3)

四、极泉(表4)

五、环跳(表5)

六、天鼎穴(表6)

七、中府穴(表7)

八、灵峰穴(表8)

九、承山穴(表9)

表3:缺盆穴

[位置]锁骨上窝中央,锁骨中1/3后侧,距前正中线4寸。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主治作用]宽胸理气,通经活络。多治胸闷、胃痛、肩与上肢病痛。

[局部解剖]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臂神经丛和锁骨下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支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或锁骨下静脉。

[束方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其侧方,当寻找到锁骨中段后侧的锁骨上动脉后,可用拇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按于搏动的锁骨上动脉,其余四指搭于肩膊。具体方法有二:一是拇指将销骨上动脉和臂丛压迫于第一肋骨上,即阻滞臂丛使上肢麻木止痛,又暂时隔绝锁骨下动脉的血流约半分钟,当患者自觉头部闷热,肩背部胀闷时,一旦放松拇指,则血流骤然向外流去。二是将拇指向后内侧按压,将交感神经星状节压迫于第一胸椎体之间,则发现艟孔先扩大而缩小,同侧肢体血管舒张,皮肤?度增高。本穴酸、麻、痛胀感传现象敏锐,肌肉薄弱,要注意切勿用指尖按压,更忌暴力,以免反伤皮肤、肌肉、血管与神经,尤要注意避免患者心慌、汗出、晕厥。

表4:极泉

[位置]腋窝顶点,有腋动脉应手。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主治作用]宽胸理气,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多用于颈、胸、胃脘部及上肢病痛。

[局部解剖]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臂丛及其分支和腋动、静脉。

[束方法]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站立其前或坐其侧,一手握持患者手臂使之抬起;另一手拇指指面细心扪寻腋窝顶部,当有血管跳动应指时,即为腋动静脉与腋神经走行部位,随之由轻而重缓缓按压约1分钟,可出现上肢部麻胀感传现象,以阻滞,神经血管束。本穴也可配合使用拇指弹拨法,以与血管神经走行方向成角角度前后拨动,可加强麻窜感觉。

表5:环跳

[位置]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主治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多用于腰腿痛,半身不遂。

[局部解剖]浅层有臀下皮神经、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布。

[束愧方法]患者伏卧。医者站其侧方。肘节呈半屈曲状,以肘尖向下垂直用力,由轻至重直抵臀部深处穴位,约1-2分钟后,患者可出现下肢部酸、麻胀或热感等反应。对于体质瘦弱患者,按穴时更要注意手法用力适当,可改以肘尖略带肘臂部份下压,扩大接触面积而减少压强:更切勿左右拨动致使伤筋,造成瘀血。如患者体质强壮,在压穴过程中会臀肌紧张,本人会采用一手曲肘压穴,另一手握患者踝部,使其屈膝,并内、外摇摆小腿,则可放松臀肌,消除抗衡之力。

表6:天鼎穴

[位置]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作用]胸痛、上肢庳痛、颈痛、咽喉肿痛,面部瘫痪。

[局部解剖]浅层有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穿过深筋膜处,并有面神经颈支、副神经和颈外动脉分支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

[束方法]患者端坐或仰卧,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或坐于患者头后方,先用四指从锁骨窝沿颈侧方扪寻第六、七颈椎横突的前侧,当确定位置后,四指并拢并用指面下压适当用力,此为臂丛神经上干部位,约半分钟逐渐出现胸外方与上肢有沉重感,再维持半分钟至1分钟,直至上肢麻木或有群蚁爬行感后放开。

表7:中府穴

[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所属经络] 手太阴肺经

[主治作用]胸中胀闷、胸痛、肩背痛、咳嗽、气喘。

[局部解剖]浅层有头静脉经过、锁?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

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

[束方法]患者端坐或仰卧,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或坐于头后方,以大拇指自胸锁关节沿锁骨下缘细心循扪,约至锁骨外1/3与中1/3交汇处,拇指觉有动脉应手,即用拇指指面稍加用力下压, 或拇指随势贴锁骨缘平放,以加大接触面积和减轻疼痛。约一分钟后,逐渐出现上肢发麻,

一日放开按压,则可有轻微暖流传向上肢。

表8:灵峰穴

[位置]平举上肢,自锁骨中点至肘窝中点连线之中点稍下方,或上肢与躯干平直,掌心旋前,于腋下量取上臂内侧3寸处,有动脉博动应手。

[所属经络]为徐氏自新穴,当属心经或经外奇穴。

[主治作用]肩臂痛、上肢痹痛、胸闷、心痛等。

[局部解剖]浅层有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脉。

[束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侧方或坐于患者头后方,先将患者患肢外展90°,以目测或手量锁骨中点至肘窝中点连线之中点,然后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握持患者上臂,拇指并于肱二头肌内缘有力下压寻扪跳动之血管,即为腋、肱动脉,约半分钟后,逐渐出现五指发麻,再压至前臂皮肤变色,肘前尺动脉鼓涨为止,然后突然放开,可反复施术2-3次。

表9: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所属经络]膀胱经。

[主治作用]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等。

[局部解剖]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

[束方法]患者伏卧位,下肢伸直,踝跖部垫一枕,以使膝部微曲,放松小腿腓肠肌。医者双手握持患者小腿,四指在下,大拇指在上,然后大拇指可并行或相迭按压于承山穴,用力由轻至重,直至小腿与五趾出现麻木感。以此阻滞坐骨神经远程未梢及其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