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迷信于权威,不依赖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我采取了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观察——想象"创新

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观察实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人们发现并获得知识的重要的一项,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教育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倒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奇、引趣——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领略"倒"的意义。

1、让学生在笑声中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倒"。用多媒体演示小品《看倒报纸》的一个片段。

2、体会大自然中"倒"的美丽。联系语文《桂林山水》的插图,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印着这样的山)。

(二)、认识数学中的——"倒"。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倒"的现象,下面老师请大家看看数学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

1、38×83=27×72=715×=×125=

想想老师会在横线上写什么数?

你能不能根据你的想法帮老师多写几个这样的式子?(给1分钟让同桌互相交流)

2、1×1=2×12=3×13=4×14………………

想想猜猜老师的省略号会写什么式子,让学生说一说,直到学生不想说为止。

让学生说说1、2两组算式的两个数关系,体会倒数的相互性。

板演: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该怎样求"学生交流讨论。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创造性的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创造性的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联系——迁移"创新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主动创新。例如《体积单位的进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迁移创新:

(一) 创设情景,诱导创新

师出示

看图1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二行)

看图2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三行)

看图3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根据知识的发展,请你想一想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进率是多少?让学生猜想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做出的猜想非常了不起,生活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人们的猜想,被人们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歌德巴赫在大量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猜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敢于猜想和善于猜想。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进行验证,那么大家能不能证明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大家可以看一看图3想一想怎样证明你的猜想中的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是对的?

(二)验证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名复述

(三)吟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吟赏证明的过程,教师出示电脑课件切分图进一步强化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这堂课的教学从联系到迁移,再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联系迁移的学习方法,而正是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经常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提出新思路,学习新知识,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操作——实践"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几何教学,要通过操作、观察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简单的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图形设计以及推理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是平面内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认识圆的特征

1、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圆?

2、 利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3、 折圆(按要求看课件折)

4、 找折痕的交点,定义圆心

5、 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多量几处记录数据。

6、 想一想:通过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7、 得出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定义圆的各部分名称1、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2、 想一想在一个圆里圆的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样想的?

3、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4、 直径:认识直径(观察折痕)得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5、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6、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7、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引导观察图)

8、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画圆

1、 认识圆规

2、 思考: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想一想你怎样利用圆规画圆?

3、 学生操作画圆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操作,认真观察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自己得出圆的特征,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操作,通过实践获取新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三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