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MD PK MP3:既生瑜何生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MD PK MP3:既生瑜何生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条静雄用木片制作了一个模型,这个尺寸可以方便地放进口袋。刚开始工程师觉得这种尺寸的md不可思议,但是后来他们还是找到了各种解决办法。最后,高条静雄用三分钟做出来的模型由索尼公司最优秀的工程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得以实现,这或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MD的故事

其实,MD并不是21世纪伊始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早在90年代初期许多国人刚刚接触到Walkman的时候,磁带产品销量开始出现急剧下滑,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的大贺典雄就已经感到作为随身携带的音频设备,CD随身听碟片的尺寸较大,而且不可擦写,便携性和用户对音源的自主选择等方面都不太理想。因此,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甚至CD的音乐介质。

1986年索尼研制成功了可单次写入的光盘——WO(Write Once Disc),1988年,在WO的基础上,索尼又发明了可多次擦写的磁光碟——MO(Mangne to Optical Disc)。MO技术的研制成功为索尼指明了方向。利用这种技术,不但可以对存储介质进行反复的擦写,而且还可以使存储介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1989年,索尼音频技术部鹤岛克明领导的研发小组在当年的音响展会上展示了一种可以录音的CD原型产品。这种碟片使用了与MO一样的技术,这为后来的MD(MiniDisc)的诞生奠定了坚定的技术基础。

然而,这种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展示时还处于不完善雏形阶段。在索尼和飞利浦于纽约共同举办的联合记者会上,一个工程师竟然在众记者的眼皮底下竭尽全力地用日本纸扇来冷却过热的系统。尽管如此,大贺典雄还是对鹤岛克明说:“你要开发一种可以录、可以放的设备,使用比CD更小的碟片来取代磁带”。这揭开了新介质研发的序幕,鹤岛召集了当初开发CD的一些工程师,在MO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介质的研发工作。他们要创造一种用于小型录音设备的碟片。最终,这种碟片的规格被定制为直径64mm,录音时间74min,与一张CD相当,但面积仅为CD碟片的1/4。同时,通过和索尼信息情报中心的合作,ATRAC这种数字音频压缩技术诞生了。为了确保最终产品的便携性能,减少携带过程中因震动造成的跳曲,一种新的基于半导体介质的防震记忆技术也被同时开发出来。1991年5月,所有的研发工作都完成了。就这样,在CD出现10年后,索尼宣告一种新的音频规格MD(MiniDisc)诞生。为了便携性,碟片封装在塑料的外壳中。MD结合了磁带的可录制性,CD的高音质、高速随机播放、快速查找等优点。索尼还明确界定了CD和MD的差异:CD用于闲暇时的音乐欣赏,而MD则是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和Walkman非常类似,但比后者要轻巧便携得多。

1992年11月,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了,同时,欧美地区的销售也在积极的准备中。第一部MD录放机MZ-1,第一部单放机MZ-2P、第一种录音介质MDW-60和88种SEM发行的MD唱片终于摆在日本商店的货架上。同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电器商店展开了一个名为“试听、试用”的推广活动。接下来的12月,欧美地区的MD产品销售也顺利的开始了。初代MD又大又重,播放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其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还是很快让人们接受了它。MD被日本几乎所有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商看好,夏普不失时机地也始自己的MD核心芯片的研发。紧接着,松下、建伍、胜利(JVC)、安桥、天龙、先锋等知名厂商纷纷参战,MD市场开始了扩张和发展。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数字音乐产品的销售潜力被极大地激发。1995年,MD硬件的年销量达到了1百万台。

在作为历史分水岭的1997年,索尼推出了长宽控制在100mm以内、厚度低于 20mm的MZ-E35。至此以后,MD开足马力向人性化、小型化和个性化发展。鉴于便携式随身听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索尼公司决定继续进行研究,把MD缩到更小。当时由主要参与随身听研发以及后来负责技术开发的索尼执行副总裁高条静雄负责这项工作。在向研发人员提出要求时,他用木片制作了一个模型,这个尺寸可以方便地放进口袋。刚开始工程师觉得这种尺寸的MD不可思议,但是后来他们还是找到了各种解决办法。最后,高条静雄用三分钟做出来的模型由索尼公司最优秀的工程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得以实现,这或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此之后,MD机小型化成了众多MD制造商追捧的卖点之一,松下更是将这种小型化玩到了极致,其推出的SJMJ88所拥有的11.8mm厚度迄今仍是最薄的MD之一。此外,1997年前的MD机都只有不到10小时的播放时间,1997年一些型号的使用时间才勉强超越了10小时。而从1998年到2000年开始,使用时间的提高幅度非常迅速,10小时以上的播放时间在所有机型上得以实现,而且还一直在不断的提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MD的热销。1998年,MD年销量超过了5百万台,是当时最流行的随身音乐播放设备。“由于MD具备随意录音和输入音频数据的功能,因此我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歌曲和音频文件,从别的播放器中拷贝进来编辑。而且MD内置的磁盘比磁带薄、比CD小,更便于携带,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就一直使用MD。”当时已经是播放器爱好者的王斑直到现在还保留着MD和它的使用附件。

不过在中国,王斑这样的个案只是少数,MD始终没有能更进一步。不仅是初到东京的白宇,即使到今天许多国人对MD都还停留在听说过没见过的阶段。即使作为数码杂志主编的邹云,对MD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工作层面:“MD曾经被我当作现场录音设备使用,效果很不错,但因为不能直接输出数字文件,在mp3实现了录音功能之后就没再使用过了。”

邹云所说的MP3,恰恰是半路杀出截了MD胡的“元凶”。对于许多国人而言,他们几乎是从Walkman、Discman直接过渡到了MP3。

美好的MP3

今天,当我们提及MP3,更多时候指的是MP3播放器,但真正意义上的MP3,其实应该是一种数字音乐格式,即MPEG Audio Layer3的缩写。这是一种音频采样与压缩的标准,源于德国人Karlheinz Brandenburg的博士论文。1995年7月14日德国Fraunhofer学院决定将MP3作为使用MPEG标准Audio Layer3规格音乐格式文件的后缀名。当时的Karlheinz Brandenburg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最初的愿望是能够在网上免费提供MP3播放软件下载,以便让这项新标准早日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催生网上音乐交换活动。Karlheinz Brandenburg可能并没想到,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项技术使得数字音乐真正风行起来,而且也促成了网络音乐服务的出现,可以说,没有MP3就没有更加轻巧、容量巨大的MP3随身听和数字音乐的大发展。

1997年3月的一天,韩国三星公司部门经理文光洙正在从美国出差完毕返回汉城的飞机上,在笔记本电脑上看到他的同事发出的一分报告:这是一份图象、文字和MP3音乐合成的简报。当文光洙阅读完毕摘下耳机,发现身旁的旅客正在听着MD。他顿时受到启发:要是电脑上的MP3音乐文件也能够直接取出来,用一个独立的播放器来播放,那不就是最好的音乐随身听吗?回到韩国后,文光洙将这个想法提给当时的总裁尹钟龙。可惜的是,当时三星正在进行组织重整,无暇兼顾他的发展提案。半年后,爆发亚洲金融风暴,身为1万多名员工主管的文光洙被迫提早退休,时年52岁。他带着制造音乐随身听的心愿,来到系统整合商Saehan(世韩)出任总裁,并将他的想法在这里转变成了现实,于1998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顾名思义,MPMan就是将MP3与Walkman两字结合,文光洙的意思很明白:要将此产品发扬成索尼Walkman一般名闻遐迩。

不难想象,MPMan F10尽管体积有四个1.44MB软盘堆叠起来这么大,而且容量最高也只有64MB,但仅仅只是可以从电脑上下载歌曲,就已经让人感到足够兴奋了。几个月后韩国的其他公司也相续推出了不同类型的MP3产品,1999年的韩国已是全球互联网宽频技术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快带动了这个新产品的发展,2000年韩国本地的市场已近30万台。之后便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虽然那时候的MP3大多只有128MB或者256MB的存储空间,但由于版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MP3迅速成为许多中国消费者的首选。“MP3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了国内。那个时候刚刚上班,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个魅族的128MB MP3。”白宇说,“我还记得它带有蓝色的LED液晶屏,可以显示歌名、播放时间等等,比我从日本带回来的MD储存歌曲可要方便太多了,而且用的是5号电池供电,1节电池大约可以用10天左右。”因为容量的原因,白宇的魅族MP3只能存20多首歌曲,他上下班的车程+路程恰巧需要120分钟左右,正好可以听一个循环。“最初上班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循环里悄然度过了。”提起自己的这个MP3,白宇依旧充满了怀念:“我记得在单位的一次大扫除结束后,这个魅族MP3就再也找不到了。后来我虽然也买过几个其它更高档的MP3,但再没有当年这个魅族的感觉了。”

这样的市场环境,让曾经对文光洙的提案弃之不理的三星也不得不转变了态度。1999年秋季,三星为全面改变企业形象,从传统家电向数码科技转变,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技数码产品:手机、LCD显示器、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MP3音乐播放器等。基于这样的理念,YEPP Z-32 MP3音乐播放器在1999年的冬季开始在香港和中国市场销售。这款播放器在功能设置方面已经很接近现在的MP3了,不仅包含有EQ播放模式,更可以允许用做临时的磁盘存储数据资料,好像今天的MP3可以当作闪存盘来用一样。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三星YEPP都屹立在高端MP3播放器的塔尖。

26岁的外企职员张瀚的初恋故事里就包含着YEPP的身影。那是在2004年的冬天,张瀚还只是个高中学生,留着自以为帅气的长发,和身边同穿着笨拙宽大校服一脸稚气的女朋友骑着单车走在每天都会经过的街道。那个时候的全民偶像是周杰伦,女朋友自然也不会例外。他们从最早的《星晴》、《开不了口》、《回到过去》到不再能想起歌词及旋律的每一首歌里找寻着单纯又美好的快乐。在女友过生日的时候,张瀚把YEPP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女友。“那个时候三星的YEPP是很好也很奢侈的电子产品,比现在满街的苹果5S还要金贵。”张瀚回忆起往事仍然一脸朴素的幸福:“对于我这个拿压岁钱当年终奖的高中生来说真是压力十足,不过在初恋的岁月,没有比你喜欢的人笑起来更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事情了,不是么?”诚然,这小小的随身听里留住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曾经如此简单的美好。张瀚说,直到10年后的今天她在自己手机里都只有一个字作为联系人名字,就是“她”,因为只有这个字才能把曾经镌刻起来,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了颜色。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诞生于2001年10月的苹果iPod。作为一款MP3,它在很多方面并不出色:价格高、音质一般、使用时间短以及缺乏对Windows的支持等等。但是,就如同当年的Walkman一样,iPod成了一种时尚,成为MP3音乐文化的标志。拥有iPod,并不是意味着你拥有了一款最好的MP3,而是代表着你是一个懂生活、有品味的人。当一样东西成为了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标志,那么它将是难以被取代的,这也是iPod从一代到四代都一直畅销的最大原因。此外,iPod还是第一个把互联网音乐与MP3随身听捆绑销售的产品。许多人都愿意付少量钱到Apple官方站下载单歌,或使用包月制的无限时Download,iPod真正让唱片公司获得利润,所以得到了消费者和唱片商的双重支持。

该死的MP3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商都是苹果,MP3从诞生之日起,版权问题就如鬼魅附影般随之而来。早在MP3发展之初的1998年9月,美国Diamond Multimedia Systems(帝盟)公司推出的MP3播放器Rio PMP300就因一起官司而声名远播,当时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和唱片出版商们认为Rio PMP300播放器会侵害音乐知识产权有利于盗版传播而向法院提讼禁止生产该产品,在经过几个月的法庭交涉后,该MP3播放机最终还是被允许上市了。但此后,由于MP3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这也让唱片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1997年美国制定了“严禁电子盗版”法案,认定任何未经许可传播拥有版权的作品的行为属于联邦重罪,但随着播放器的兴起,MP3还是对唱片业构成了致命威胁。

《MP3:格式的意义》(MP3: The Meaning of a Format)作者乔纳森·斯特恩(Jonathan Sterne)教授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们拥有大量MP3格式的音乐收藏,无论他们是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了这些音乐。如果他们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而获得的,那么他们会花很多钱来替换MP3音乐,就像‘婴儿潮’时代的人对CD和密纹唱片所做的那样吗?那会是更加难以做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当我们想起音乐盗版或未经授权的复制行为时,通常我们是从唱片行业和终端用户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与传导行业有着更加重要的关系,也就是媒体行业和录制行业。这些人从文件共享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我最喜欢的例子来自于2001年,当时索尼音乐(唱片公司)加入了一项由美国唱片产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发起的针对Napster的诉讼案;而与此同时,索尼(消费者电子厂商)则了一种能播放MP3音乐的CD播放器。你觉得这些MP3音乐来自哪里呢?同样的事情在最初的iPod身上也发生过。”

诚然,相比于之前的随身听产品,MP3最大的优点就是可在互联网上下载MP3而不用花一分钱。但是,互联网丰富的MP3资源带来无限惊喜和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版权保护的漠视。有人曾做过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MP3播放器相当于刀,而卖刀者是那些生产厂商,杀人犯则属于是盗版音乐提供网站,有所不同的只是原本的受害者变成了获益者——用户,而唱片公司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网易音乐频道主编、音乐评论人丁博认为,MP3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一部设备中存储海量的音乐,有了更丰富的选择,这些都是播放器带来正面的改变。同时,MP3的发展让音乐作品的商业属性弱化了,破坏了整个音乐产业的传统模式,人们已经不习惯为作品本身去买单。这必然会导致音乐产业出现一种扭曲的格局,直到新的模式建立起来才能改变。

知名演员王斑更在接受采访时直接指出:“网络音乐MP3对大众来说是一种进步,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却是一种伤害。资源共享对产权也是一种侵害,网络的流行是唱片销量惨淡的主要原因。但是网络带来的快餐文化也让从业者不能尊重自己的职业,音乐也越来越变得更加表面形式化,表面看起来音乐已经变得触手可得,实际上音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而歌手姚贝娜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MP3对数码时代网络和MP3对传统唱片行业的冲击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也是音乐的必然发展。高科技产品的诞生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改变,我觉得之后的唱片作为产业来讲,应该会成为奢侈品吧。”

其实被奢侈化了的何止是唱片业,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人们已经开始逐渐习惯了用手里的智能手机听免费的MP3音乐。作为硬件的MP3播放器,似乎也逐渐失宠。然而,对于很多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手机和相对音质较差的MP3还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以Hi-Fi级为卖点的高保真便携播放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