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燃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燃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消除这种畏惧感,让他们轻松地写作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 三年级 写作教学 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点燃写作欲望的起点,是写好作文的动力。长期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动员自己的全部词汇,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甚至下笔成文、一气呵成。反之,不但写不好,反而会引起反感。因此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为作文教学的起始环节并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而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动口”感受,为写作奠定基础

口语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乐于“动口”了,他们才会有兴趣“动手”。口语表达还体现了是否有敏捷的、准确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口语交际,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激发写作欲望,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经常地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巧用课文,积累词汇。

在刚开始说话时,学生能完整地说一句话还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看法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从说词语入手。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读准词语,更重要的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他们才能把这些学过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表达中知道该用哪些词语。例如:在教课文《第八次》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哪个词总结一下布鲁斯的精神。这时,同学们准确说出了“坚持不懈”。

2.巧用插图,连词成句。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接触最多的就是课本内的插图了,因此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词串和图之间的联系,再将每一行的词串说成简单的句子。

如教二年级第三册语文书上《识字6》时,我先是这样做的。

像杏花、春雨、江南这一词串,我先示范说:“美丽的江南水乡,杏花在细细的春雨中盛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然后让学生仿照说词串:塞北、骏马、秋风等。学生能看图仿照老师的说法说:“塞北的大草原上,一群骏马迎着秋风在奔驰。”“牦牛在冰雪覆盖的高原上散步。”等等。另外在教一些词语,如“渐渐”时,可以用造句的方式训练学生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学生会说:“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等等。通过简单的词语练说,达到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3.巧设情境,创意表达。

学生学会了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达到了连词成句的目的,接下来就是利用各种途径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表达。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春天来临,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春的美丽,感受春的温馨,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后即兴演讲。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朗诵会、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问难、相互补充,以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思想碰撞、感情交流,势必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锻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学生写作文时,思维更敏捷,语言表达更准确。

二、“动眼”观察,为写作搜集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习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所以,写作来源于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描写、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在模仿中开始。

刚开始观察的时候,学生抓不住要点,不知道该怎样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该从模仿例文开始,学会观察方法。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观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正式写作时,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出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

2.观察,在日记中巩固。

久而久之学生特别喜欢关注生活,喜欢挖掘身边的新鲜事。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利用学生平时写日记的习惯,巩固观察效果,让他们把平时留心观察到的人、事、景、物等记录下来,并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如一个孩子在自己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晴

以前我们站在斑马线上等红灯时,总会看到一些不讲文明的人闯红灯。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市政府想了各种办法。就在今天,我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当我在等红灯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句亲切的话:“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

现在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当人们听到这句提示语时,大家就会放下自己的脚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而我也希望大家能自觉遵守,这样,文明现象会越来越多。

3.观察,在想象中升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好的想象是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的。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为其中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形象生动。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三、“动心”阅读,为写作注入情感

1.课内阅读,掌握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课内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下笔写作时也就有路可寻了。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学习了课文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在十分钟之内写出班上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写完之后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判断写的是谁。若判断对了,说明你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得成功。结果,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刚一读完,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猜出了描写的对象。他们成功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种类似猜谜语的形式,使同学们的作文兴趣大增。在这种兴奋的情绪之下练习写作文,效果显然是那种愁眉苦脸、搜肠刮肚的练习不能比的。同时还促使同学们处处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完成一篇作文。学完了《三袋麦子》后,有的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跃跃欲试,这时,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2.课外阅读,拓展写作范围。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自清先生说:“写作训练,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学生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多积累、常练笔,把范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在课堂上,我不仅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同时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关注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且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最少阅读课外书籍半小时,把读过的美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渐渐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有的学生会把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加以变化,运用到写作当中,丰富了作文的内容。

例如,一个学生在读完《大鹿岛游记》后写了一篇文章《长岛之行》:

我们首先来到了蓬莱――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后来又改坐海轮,驶向长岛。不一会工夫,岸就不见了,蔚蓝的波涛翻滚着,几只海鸥飞翔在海轮的上方,半小时后一座小岛慢慢进入我的眼帘,导游阿姨说,这就是长岛。当船离岛越来越近时,我看见岸边有许多风车,我好奇地问爸爸:“风车是干什么用的?”爸爸说:“海上的风很强,风带动风车运转,产生能量后储存供人们使用。”我听了暗暗称奇,人类的智慧真是伟大。

第二天,我们去了九丈崖,它是一座矗立在悬崖边的陡峭石壁,俯瞰下去,滚滚波涛不断涌来,拍打着岸边的岩石。顺着悬崖边的小路,我们来到沙滩,沙滩上有许多鹅卵石。我脱了鞋,卷起裤脚,奔下那蔚蓝的大海。啊!海水真清凉啊,几条顽皮的小鱼就在我的脚边游来游去,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

由上文可见孩子们不仅能把自己读过的词语运用到日常写作中,而且能模仿别人的写作模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事写下来,成为一篇好的习作。

3.多种途径阅读,丰富写作内容。

时代在进步,学生吸收知识,搜集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如古诗词诵读、儿童诗歌诵读;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就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四、“动手”实践,检验写作效果

1.简单入手――写片断。

一开始,学生写一篇文通句顺的作文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先利用课堂教学,布置学生扩写片断。例如,在学课文《秋游》时,文中描写了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我让同学们模仿写一个句子。有的学生写道:天上的月亮有时像一个白玉盘,有时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又如教《学棋》这一课,我让学生仿照书中写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态度,写一写班上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学生写得很形象:

甲同学上课非常认真,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竖着耳朵仔细地听,听到关键的地方还拿出笔在书上做记录。而乙学生上课经常走神,一会玩橡皮,一会摸尺子。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他就乘机和后面的同学讲话。

2.由浅入深――写作文。

同学们下笔写作文了,老师就要教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分清作文的分类。作文按内容可以分为:写人、写物、写景、写事,等等。如何按部就班地写好这些不同类型的作文,就靠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在三年级第一次习作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一篇写事的习作就是把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感的事记录下来,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把握叙事文章的基本特点,掌握写作方法。第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写清楚一件事,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存在一些语句不通顺或者比较唆的问题。接着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写人:先简单介绍人物的外貌特征,再写一写习惯、性格等,最后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班上最胖的一个,你别看我圆头圆脑好像傻乎乎的样子,可是我一点也不笨。每次考试我都能考90多分。老师也说我聪明,可是因为太胖,所以做事总是慢吞吞的。现在我控制自己少吃、多运动,争取改掉自己做事慢的这个坏习惯。

在介绍写景的文章时,我利用《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类的作文都需要按一定顺序观察再写,而且在写景的过程中,可以用上一些表示方位顺序的词语,如远处、山脚下、草地上等。让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写成一篇佳作。

现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如何写事、写人及写景,但是我相信只要这样层层深入地学习下去。将来无论接触到什么样的文章,他们都会轻松掌握学写这些文章的能力,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