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系统大博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系统大博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反相机于19世纪末期登上历史舞台,经历100余年的发展,技术日臻成熟,并且得到了摄影爱好者、职业摄影师的广泛应用。在电子感光元件和实时取景功能得到普及之前,单反结构让我们更为接近“所见即所得”的使用目标,但同样是由于存在反光板结构,单反相机的机身体积不易做小、释放快门时存在较大震动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高速连拍等应用,反光板逐渐成为提升相机性能的制约。

或许,又到了相机结构发生变革的时间了……

后发先至

松下初步完成产品布局

2008年9月,松下公司正式了微型4/3系统的首款产品:Lumix G1,这款产品使用被称为LVF(Live View Finder)的电子取景器或可旋转式液晶屏进行实时取景,能够达到100%视野率和60FPS的刷新速率,其中,Lumix G1所搭载的LVF高达144万像素,而液晶屏也具备46万像素。

在核心组件方面,Lumix G1搭载了1210万像素的LiveMOS传感器,并采用了松下影像系统一直使用的MEGA O.I.S镜头防抖解决方案,能够提供包括面部识别,iA智能自动模式

胶片色彩等多种功能,但并没有支持当时最热门的高清短片拍摄。

此前,松下公司一共拥有两款数码单反相机和“三变一定”共计四款镜头,但这些并没有达到松下影像产品团队的期望。而到了Lumix G1正式前的一次小范围展示上,现场的一位嘉宾不禁感慨这才是在L系列设计时就想做出的产品。

传承经典

奥林巴斯产品还应更给力

2009年6月,奥林巴斯公司正式了旗下首款微型4/3系统相机:E-P1。这款产品在外形上延续了已经有50余年历史的PEN系列半幅相机的设计风格,真正实现了微型4/3系统所倡导的小型化目标。E-P1继承了奥林巴斯原有E系统的诸多优势,它具备1210万有效像素,影像处理器为新开发的TruePic V,同时机身防抖和感光元件除尘功能也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奥林巴斯公司在4/3系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直到不久前还推出了全新的旗舰级机型E-5。与松下公司相比,奥林巴斯公司的转型要更痛苦一些,除了近十年的技术研发外,也包括了多达19款高素质的ZuikoDigital镜头。

理想坚定

三星有着争做王者的决心

2010年1月,三星公司开发的NX混合型系统首款机型NX10正式。这款产品采用了类单反的外形设计,但由于没有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因此厚度更薄。NX10是首款采用APS-C画幅感光元件的新系统相机,三星公司自主研发并生产的CMOS具备1460万有效像素。

三星公司一直希望进军高端影像产品市场,但无论是在胶片时期还是在数码单反时期,都只能依赖于其他厂商进行合作生产,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但是现在,不仅仅是CMOS感光元件,配套镜头、影像处理器甚至是闪光灯热靴都是三星公司独立完成的。NX10的确实代表着三星影像产品掀开了新的篇章。

面对新系统的其他厂商

独树一帜 理光的GXR尚未走入主流视野

2010年6月,理光公司正式了GXR可换模组系统。与其他厂商的可换镜头相机系统相比,GXR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感光元件和镜头整合在一个模组中,而将操控,显示和供电等设备封装在一起。

理光公司的GXR有着与众不同的产品理念,但从现阶段来看,GXR和它所代表的产品方向仍然难以称为主流。在理光公司目前所提供的4款模组中,等效焦距28-300mm的P10与等效焦距为24-72ram的S10与理光公司旗下CX系列,GX系列数码相机规格非常近似,但售价却要高约一倍。余下两款采用APS-C画幅的模组素质较为出色,但困扰消费者的仍然是价格和通用性。毕竟,对于个采用卡口式的系统,第三方厂商是可以介入的。而对于GXR这样的系统,消费者所能期望的也只有理光公司自己。

强势回归 富士X100能否成为过河小卒

2010年9月,富士公司在photokina上展出了正在开发中的X100原型机,立刻引发了媒体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除了非常复古的旁轴相机设计风格外,APS-C画幅的CMOS感光元件,等效35mm的高素质富士珑定焦镜头都是吸引大家目光的重要原因。富士公司代表否认X100是旁轴相机的说法,它使用了一块混合式取景器,能够在光学取景与电子实时取景之间进行自由转换。X100将在2011年的CES大展上正式,随着这一日期不断临近,关于X100的具体规格也愈发清晰。

富士公司在感光元件、镜头、处理芯片和配套软件等方面都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可以说拥有制造一款可换镜头相机所需要的全部技术。然而,在进入数码时代后,富士公司仅同尼康公司合作生产了S3 Pro、S5 Pro等几款产品,而后很长时间里一直局限在便携数码相机领域。现在,x100的出现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富士公司的高端影像产品。而我们也希望富士能通过x100找回往日的信心,并在取得一定成功后,进一步推出基于X100机身设计思路的可换镜头系统产品。

寄予厚望 嫁入HOYA的宾得能否放手一搏

在松下,奥林巴斯、三星、索尼等厂商先后进入新系统市场争夺后,众多消费者也期望于仍然坚守在数码单反相机市场的一些老牌厂商推出同样令人感到新鲜的产品。而在这些厂商之中,宾得被大家寄予了厚望。

究其原因,主要是宾得曾经推出过世界上最小的可换镜头单反系统Auto 110。这一系统包括使用110规格胶片的机身与三只镜头和一个增距镜,而这些加在一起都能容身于成年男子的一个手掌中!即使在135系统下,宾得也拥有目前数量最多的饼干镜头。这些镜头与传统单反相机搭配时若还不能充分体现体积优势,那么在与没有反光板的新系统搭配时,才能真正实现双剑合璧的良好效果。然而,宾得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现在宾得品牌归属于HOYA集团旗下,而主要业务方向也以医疗器材为主。看看耗时5年才终于诞生的645D,即使宾得真的想做新系统相机,恐怕也要让大家等上很久。与松下、索尼等大型集团公司相比,寄人篱下的宾得确实输不起。

实力雄厚

索尼跨界影像平台日渐清晰

2010年5月,索尼公司正式了NEX-3和NEX-5数码微单相机。NEX的机身非常紧凑,但却容纳了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和一个与体积并不相称的E卡口。这一卡口的法兰距只有18mm(英文“Eighteen”,因此得名E卡口),是目前法兰距最短的可换镜头系统,而NEX的名字也代表了“全新E卡口体验”(New E-mount experience)。NEX-3

与NEX-5均具备1420万有效像素,区别在于后者提供了对1920×1080i全高清视频的支持,并且连拍速度更高。

2010年8月,索尼公司正式了采用半透镜技术(Traflslucenc Mirror Technology)的α 33和α 55数码单电相机。它们都采用了与以往α系统一致的镜头卡口,但由于在拍摄过程中反光板不会有起落动作,因此可以在高速连拍和高清短片拍摄过程中实现相位检测方式的连续自动对焦。α 33和α55对传统单反相机结构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以EVF电子取景器代替了传统的五棱镜或五面镜光学取景器结构。

体积小巧,售价低廉但又性能强大的α 33和α55,一改过去几年索尼α系列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的状况。

新系统的未来

张大鹏

新系统已经到来了,叫“微单”也好,叫“单电”也罢,它来得太快,以至于我们还没来得及给它起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响亮名称。但是它的出现必然会给摄影器材行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这让我想起了曾经SUV的概念刚刚提出时,很多人对这种空有其表但没有越野能力的车,市场前景相当不看好,在不断批评之余就想等着看笑话。但事实证明,SUV被市场接受了,当时提出SUV这个概念是多么明智。新系统有点像摄影器材行业的SUV,它在保持便携的同时还兼顾了较高的画质,这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就足够了,虽然它现在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这并不影响它被相当一部分人接受。

今后摄影器材行业的格局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今后的市场格局将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消费类数码相机、新系统和数码单反三足鼎立。

新系统的出现会令摄影器材中再开发出一类新的用户,这类用户和群体要多于单反用户。摄影器材厂商将会在新系统产品上故意与其单反产品相区分,让消费类数码相机新系统和数码单反各自发展,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数码单反将会更集中在中高端摄影领域。数码单反和新系统将在不同的摄影用户群中分别拥有相对固定的用户。

情况二,数码单反被新系统取而代之。

随着新系统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新系统将很快克服掉目前自身的一些技术问题,当顺利地解决完电池液晶取景器的刷新频率等些问题后,直接涉足到专业领域。在经过短暂的过渡期后,新系统将会逐步取代入门级和中级数码单反,最后再取代专业级数码单反,届时只有消费类数码相机和新系统相机两大类产品线。新系统将来也会出现更多的档次,比如入门级中级和高端专业级几个大致类别。

新系统,想说爱你也不容易

新系统的市场,对于松下、奥林巴斯三星等数码单反产品并不多的厂家来讲,是可以大展拳脚的,它们可以放手大张旗鼓地干一场,争取在这块新大陆上更多地跑马圈地。但对于像佳能、尼康这类数码单反产品线很长的厂家来说,新系统的出现,则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平衡好新系统和自身数码单反的关系,则成了它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佳能和尼康现在的谨慎,也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相信,在技术问题面前,应该没有什么能难倒佳能和尼康的,但是它们迟迟没有相关产品,也是在谨慎观望。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涉足这个领域,那无论如何也要走下去。新系统来了,一定会带给整个摄影器材行业一个全新的格局。

流言飞语

新系统,在一切还没有定局之前,我们仿佛只能用这个模棱两可的词来给将要讨论的内容定义。《数码摄影》邀请到了行业内的诸多专家,从新系统的命名,到它的市场定位,再到它可能形成的格局影像,我们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名不正,岂能言顺?

柯纳:新系统到底该叫什么名字?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们在无忌上也发起过多次讨论,但得不到理想的答案。我在来之前查过,“单电”这个词来源自台湾,不过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我们说以往相机都是按取景方式取名,比如单反双反。现在国外对新系统这类相机的命名其实也有争议,用得最多的是“mirror-less”(无反光镜),在论坛上我们也用过“无反”。这种名词是顾及历史的说法,对于新人来说,他是没有必要知道以前相机是有没有反光板的。另外,就是我们论坛现在使用的“EVIL”。其实我对这个名字也不是很喜欢,因为它代表“可换镜头电子取景照相机”,太长,而且说起来也不好听,英文解释是“邪恶”、“恶魔”。网上我看见一个名字,虽然有点土,叫“大底”(大的底片)。我们先不说这个词好不好,但这个词真的准确描述了这个类型的相机,包括了像适马DP系列,索尼R1这类机器,它反映了较大的感光元件尺寸。

春卷:在日本,都叫“一眼”、“单眼”,索尼最早提“微单”,现在奥林巴斯也跟上去了,其实还是按镜头走的。“微型的可换镜头”相机,问题是刚才说的“大底”指什么概念。比如APS-C就比M4/3大,但是万一尼康后面出一个2.5X的,那怎么算?这个就很难说“大底”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谁有话语权,成为行业领导者,谁就能说了算。

滕飞:我很喜欢索尼NEX刚出来的时候,让大家称呼为ILDC,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最严谨、准确,符合主流),但是索尼后来叫“微单”,开始混淆视听了,容易让人误解为微型单反。索尼目前又将NEX,单反,单电上面统一印为“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

黄其昆:我对名字其实没兴趣,因为没有标准。数码相机本身就很混乱,没有标准约束,只能约定俗成。这个就很难讨论了,无论叫“微单”、“单电”,你说这个不对有欠缺,但你也提不出更好的名字。

谁动了我的大饼?

柯纳:我在网上看BCN(一个涵盖日本约2/3销售渠道,以零售店为主的长期统计数据。与之相比,GFK更注重连锁店数据,并且数据需要付费)的2010年11月份统计数据。日本将这些相机合称为单眼相机,截止2010年11月,包括索尼、奥林巴斯、松下等已经占据了总份额的35%左右。看到这个数据,尼康和佳能应该担心了,因为一直以来它们要占单反相机80%~90%的市场。这类相机最早出现于2009年4、5月份,当时是奥林巴斯EP-1,更早还有2008年的松下G1。(滕飞:其实2009年年初,松下就已经挤掉宾得成为日本销售量第三的位置。)我们说从2009年刚刚起步,到现在2010年末的35%,看起来一下子将佳能,尼康挤掉了不少,但实际上并不是。尼康和佳能按照销量来说还是有增加的,中国市场比较疯狂,40%-50%,全球市场也有10%左右的健康增长。这35%从哪里来的?新用户。

比如松下在G1会上的PPT,有三个饼图,一个DC,一个单反,一个在DC和单反之间。很多用户想从DC升级到单反,为了得到更好的画质,但是他们不想要单反的缺点,比如太大、太重。所以松下和奥林巴

斯认为在DC和单反之间还有一个市场,它能给用户更好的画质,更好的便携性。对于这个说法,当时我还觉得是“画饼”,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饼要比单反大,按照现在这个速度看,真的有可能。

暗盒:现在得出的结论,新系统至少在目前还不会冲击到另外两块饼,整个市场应该会越做越大,其他两块不会消亡。单反用户会选择这类新系统作为备机,潜在的DC用户可能会直接购买新系统相机。

春卷:我个人感觉,佳能和尼康加入后,2年左右入门单反会受冲击,5年左右。单反就会和微单合并。最后就剩下可换镜头和不可换镜头两条线。我们还是说“眼”但最后纯光学会越来越少。高端的单反还会保留给有情节的人。在影像行业,10年真的太久了。

柯纳:2001年,佳能EOS 30V和尼康F80打得很厉害,但到了2003年,就已经没多少人用了。现在800元可能就能买到,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黄其昆:两年之内,微单会有很大的发展。但入门级单反应该会活得更久一些,毕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国内的消费观念。而且这种更有生命力的新产品,应该会发展得很快。尤其刚才说的一些问题,技术上都是可以克服的。将来会不会有APS-C的存在意义就不大了,FF成为单反的主流。

暗盒:我可能是最保守的。总体观点上,今年是微单、单电年。但这个市场是让整体市场变大,中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单反用户和产品线,因为画幅是不一样的。佳能、尼康进入的话,会提高这个市场的美誉度,但技术原理不能得到很快解决,拍摄效果向单反靠近等等。这个市场也不可能很快取代APS-C的入门单反。

卖相机,还是卖镜头?

柯纳:回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镜头。不能换镜头的相机,在以前或是未来都不是主流。厂商不会满足于只卖掉一个相机。根据单反相机的统计,每卖出一个机身要卖掉1.5个镜头。

黄其昆:这就是一个新镜头系统的问题。但我认为有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比如开发一种接圈,兼容以往的镜头。只是新系统的有自动对焦方式,通过反差对焦,以往的镜头能不能满足。比如松下14-45mm就比奥巴14-42mm对焦快,它采用了内对焦设计,所以我认为技术上稍微下点功夫就应该能优化自动对焦性能。开发一个新系统,对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是一件好事。很多摄影爱好者,都走过这条路,从单反到专业级,然后退到旁轴,甚至拍纪实的直接退到卡片。

柯纳:镜头也是这样,一开始用大变焦,然后“大三元”,最后回到定焦,甚至饼干头。单反上使用饼干头的很少,因为机身体积控制不了,所以意义不大。但现在新系统上,饼干头的意义就很大了。很多人发现又回到了摄影的本源,变焦基本靠腿。

黄其昆:对于老厂家,思路也可以开拓一点。比如三星可以跟腾龙适马合作,或者继续跟宾得合作。(其实几大品牌都和腾龙有OEM、ODM式的合作)

滕飞:看看现在三星、索尼的开发计划。比如85mm F1.4,三星只是希望将微单作为替代品吗?

春卷:NX就是三星方面的主力,也许以后记者出门就背着这样的机器了。

暗盒:我觉得三星还是想在微单这块市场上打拼一下。

柯纳:可能三星还没有真正确认未来的方向。索尼和松下已经认准了方向,但是三星的镜头似乎还没有。(其实三星,奥林巴斯,松下应该就是要用微单跟其他品牌单反拼。)在4/3时代,奥林巴斯是领头人,但在微4/3时代,松下就变成领头人了。从镜头数量上,松下的10款就比奥林巴斯6款多,而且奥林巴斯在4/3时代的镜头就跟三星类似,东一款西款。

滕飞:根据75-300mm,100-300mm这样的镜头,我认为它们还是要先稳固“微单”这个市场,然后再继续向上做专业产品。

改良新系统

柯纳:用单反,我们可以成一个三角形姿势,很稳健。但只有液晶屏的新系统相机,就有问题了。没有EVF取景器贴着眼睛的时候,就拿不稳。(春卷:这两天我就在用奥林巴斯的70-300mm,等效140-600mm,手抖得拿不稳。)镜头的两种防抖方式,可能在长焦时候镜头防抖还是耍更好一些。

张大鹏:所以我觉得目前没有电子取景器的这类相机还无法让摄影师满意,它不像光学取景器那么游刃有余,这确实是一个瓶颈。

黄其昆:电子取景器总是特别难受,虽然达到144万像素,但分辨率似乎还是不够好。对细节分辨率不够,动态也有拖尾。比如三星NX10,配50-200mm长焦,取景器里看与人眼看还是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前Contax G2的样子呢,或者像佳能G11的取景器,跟着变焦。当然,G11的光学取景器相差比较大,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做不到很精密。希望以后技术发展,电子取景器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柯纳:相机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考虑美感外,还要考虑握持和操作感。松下就做得比较好,从LX3加入防滑橡胶,LX5的面积更大。反过来某些机器,拿起来手指连拨轮都够不到。像索尼这样的品牌,新产品的设计就很不像做相机人设计的,比如手柄变薄、拨轮下沉等等。细节很重要,比如设计上可以找专业设计师,但最终产品要经过玩相机人的体验。新厂商就总会犯这样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时尚,放弃了人机界面。

春卷:NEX第一版固件就是,每个项目修改要操作5个步骤,改ISO的时候真的疯掉了。

柯纳: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一定是好事。不要一窝蜂地跟像素,或者同质化。希望后来居上的厂商,还是要多考虑人机界面。如果拿起来别扭,拍照的热情就少了一半。同样是M4/3的机器,松下的设计就好多了。

滕飞:三星、索尼、松下虽然都不是传统光学大厂。但是松下就比较好,从最早的长焦机FZ开始,很注重布局。它不会像三星索尼上下几代产品变化太大。

黄其昆:其实这两年机械和光学技术都很完善了,现在都是比电子技术,比如索尼和松下。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Raw的处理软件的统一,这个问题很烦人。

柯纳:相机厂商要不要做PC端的处理软件?我们用一家的相机还好,但是做测试的话,电脑上要把每个品牌的软件都装一下。为什么大家不能跟Adobe合作得更好一些呢?

滕飞:比如Adobe就有一个很好的DNG格式,不过这也有问题。现在APS的机器还好,4/3的机器,每个机内修正都不少。用DNG一开,镜头校正、色彩修正都废掉了,所以这些厂商不一定敢用DNG。

黄其昆:新系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像场定位距小,加转接环以后老镜头都复活了。而且手动对焦的可玩性其实很高的。(真正的“数码后背”)

滕飞:说到“法兰距”,就是比较直接的问题了。比如索尼NEX,18mm的法兰距,边缘成像还有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

春卷:现在衍射问题对新的数字相机

来说很严重,以往的F8、F11是最好光圈的概念已经没有了。现在全开或者F5.6时才能达到最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电池。电池是这类机器的大问题,我出差的时候,总会带两块电池。

黄其昆:电池肯定是问题,电子取景器感光元件一直工作,而且液晶显示器的效果还不是特好。

柯纳:尤其是拍视频,一天就用完两块电池了。干活的话,一天两百张真不算多。(暗盒:普通用户的要求可能没这么高。)就是现在的卡片机一天也能拍400多张。我觉得像这种新系统相机,充电一次至少能500张才算及格,毕竟现在的DC能很轻易达到这个数。希望让DC过来的人接受,电池寿命要增强。在拍摄体验很舒服的时候,才会吸引购买。

黄其昆:我也觉得至少要能拍500张。这里就又说到一个发热问题,机器一热,心里不踏实。

滕飞:确实这样,索尼和松下其实是用机身散热,但是对用户来说,机身太热会有很不好的感受。另外这类相机的快门时滞也是问题,所以现在几个厂商都在做全局电子快门。

不可不看的好戏

春卷:现在还有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尼康,佳能,宾得什么时候出(新系统)?比如宾得,就你饼干头多,没有全幅,产品线又单一。我是看好宾得的小镜头多,还看好富土的技术全面。(滕飞:富士X100可没用超级CCD)其实富士也吃过和三星一样,机身受制于人的亏,为什么现在不努力做一下。宾得现在承担不起失败,我们盼望它出,但确实也会有特殊原因。假如宾得出的话,原本相位对焦比较差,索性不用了。另外我觉得尼康肯定会出,佳能还不清楚。

柯纳:无论是市场还是用户,对宾得的呼声最高,理论上应该是宾得最先出。单反和小DC都做不过尼康、佳能,所以宾得其实很像三星、松下。(暗盒:但是厂商背景不同。)佳能和尼康应该是一早一晚出吧。

春卷:今年佳能受冲击还不大,但是今年尼康受索尼冲击确实很大。高端单反的变化其实不是很大,但是入门级受影响多些。今年全年,可换镜头相机,佳能能保4(柯纳:全年够呛),尼康全年保3,索尼已经从2冲3了。

柯纳: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如果除去新系统,佳能,尼康受冲击并不大。只算单反,两家加起来总比例应该比以往大(奥林巴斯、松下,三星退出)。算中间饼的时候,索尼和松下已经超越宾得了。

春卷:就单反市场来说,现在可能买尼康的换成索尼了,所以尼康肯定会再开个产品线,大不了重新做一个微尼克尔镜头。佳能也早晚会杀进来。现有单反的线应该不会变化,但会把高端DC、入门级单反转向新系统。再出一条线没什么问题,但产能问题确实不容忽视。总的来说,尼康会先出(新系统)。

柯纳:佳能和尼康谁先出不重要,一家宣布了,另一家6个月之内肯定会出。富士应该是最后一个。回顾S系列,富士做单反系列的投入确实不大。X100应该是观望,先看看市场反应,毕竟富士做镜头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哈苏还是摄像机上的富士珑。富士2011年都不应该有可换镜头的。宾得是一匹黑马,如果宾得真要入市,2011年初就该宣布。

黄其昆:关于佳能,尼康,我觉得技术没有问题,什么时候出,就是克服自己的一些想法,平衡市场方面的观念。我不太看好宾得,宾得实在太保守了。富士X100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但关键是这几家如何看待这个市场。

滕飞:我觉得尼康明年上半年应该都等不住了,年初可能就会有新产品,比如那个“Q”。

柯纳:尼康泄露的专利太多了,这个不是传言而是专利申请。比如镜头方面,标准范围的产品非常多(黄其昆:专利和产品不等同)。所以我不会押宝尼康,因为不申请专利不代表没产品。(暗盒:佳能在专利申请方面全球第5左右。)佳能也许已经做完了,只等着产品化。只是从市场方面,尼康压力更大。

暗盒:我对明年佳能,尼康入市持谨慎态度,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厂家实力问题。为什么现在三星,松下,索尼在努力开拓新系统,是因为这些公司的整体状态比较好。从这个方面看,宾得和富士就不一样,它们能不能做很有问题。佳能和尼康方面,我觉得2011年不一定进入市场,观望期可能还要长。三星市场做得不好,品牌认可度不高,索尼也只是一个相机打天下。三家抱成团还不能跟佳能、尼康挑战。尼康虽然有压力,但还不到用一个新产品市场替代的程度。索尼,松下、三星单反方面有阻力,但它们没有负担的,掉头很快,宾得,适马呢,不一定有实力进新系统。

柯纳:这几家做新系统的,真正做单反的其实只有奥林巴斯,另外三家都不是直接做单反的。松下其实十年前就想做现在的微单系统,从做4/3起,心中就想着微型4/3。奥林巴斯末期走火入魔,没有松下拉一把,真的就过不来了,比如那些F2的神头。开新系统的话,产品线部门团队、渠道,各方面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船太大确实不好调头。佳能和尼康应该早就开始关注了,但会不会立刻出,还有问题。佳能、尼康应该是看谁先露头,但如果谁都忍,那么很有可能继续等下去。现在佳能和尼康不出,也就是因为不能凭NEX这样一款产品半年的销售业绩来决定这个还不明朗的市场。

1.5X、2.0X还是2.5X?

张大鹏:如果我们默认这些厂商都加入进来,那么下一代的新系统会是什么样的?例如系数比率,是1.5x,2.0X还是2.5X?

春卷:2.5X的优势是小型大光圈镜头,尤其尼康来做的话,ISO 800应该没问题。如果要找平衡点的话,2.0x没问题,但是1.5x的话,镜头体积太大。2.0x-2.5x是都可以接受的。订成2.0X-2.5X后,还会不会对入门级产生冲击?我想不会,也许以后APS就是中高端产品了,未来低端单反也变成2.0X或者2.5X,高端机是1.5X、1.6X。

柯纳:平衡点在2.0X附近是比较合适的,松下在1200万停了很久了,但现在GH2已经突破到1600万,说明传感器还是可以进步的。2.0x,2.5X能不能成为主流,取决于它们在ISO 800-1600的成像质量,一定要接近目前的APS-C的水平,优于小DC。毕竟主要客户还是原来的DC用户。无论是佳能还是尼康,在后期降噪方面比奥巴和松下强,如果不去玩像素游戏,在1000-1200万左右,那么像素密度和1.5x的1600万左右应该是比较接近的,那么2.0X和2.5X的便携优势是绝对的。

黄其昆:我觉得2.0X比较好,我不太看好2.5X,因为要做2.5X,厂家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家公认传感器越大画质越好,2.5X的话,就是先天不足。1.5X的便携性没有,还是2.0X比较恰当一些。1200万像素,画质也够用。

滕飞:毕竟现在消费者还有惯性APS-C可以做1800万,也可以做到2000万2400万。

暗盒:APS-C画幅比不过FF,便携性也比不过2.0X。但我们觉得佳能和尼康做2.5X实在不靠谱,先天不足,压力太大。但2.0X的话,是可以自圆其说。我觉得它们是不会成为1.5X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