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部文化双城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部文化双城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有两座中部城市不容忽视,一座是长沙,一座是郑州。作为古城与古都,长沙与郑州正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现代的文化产业传奇。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问他们共同的成功经验。

【写在前面】

去年末,《决策》在河南采访文化产业发展时,原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恰巧从长沙调研回来。在谈话中,他建议《决策》到长沙去看看,说长沙文化产业的步伐迈得更快。而如今当《决策》踏上长沙这片土地时,因为李庚香的那一句话不禁想起了郑州。在中部,长沙与郑州的文化产业均走在前面,在发展中,两地之间的交流不少,相互学习与借鉴之处也不少。但最终两地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么,是什么导致两地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呢?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否有其相同之处呢?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有两座中部城市不容忽视,一是长沙,一是郑州。

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古城长沙,拥山水洲城之胜,得湖湘文化之魂,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而顶着“中国第一座国都”光环的郑州,更是继承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当历史逐渐褪去之时,这两座文盛之都却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现代的文化产业传奇。

殊途

2006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借禅宗大典等活动带来的影响与关注一路高歌,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同时,长沙全年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60余亿元,增加值170余亿元,占湖南省文化总量的“半壁江山”,其动漫产业更是占据了全国70%的市场份额。而此时,北京的文化产业产值也不过400亿元。

如果从官方提出“文化产业”的时间来看,长沙先郑州一步。早在2000年,长沙就正式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并将之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柱来发展。而郑州一直到2003年初,才在河南“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带动下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并等到2005年前后才逐渐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郑州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时,长沙文化产业已成蔚为壮观之势。从当时两地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郑州曾先后多次到长沙调研文化产业。但从其后的发展来看,郑州显然走的是与长沙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个巧合的细节是:2007年4月19日,“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下辖的新郑举行。而就在黄帝祭拜大典第二天,“首届中国演出娱乐博览会暨歌厅文化节”在长沙开幕。

作为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黄帝祭拜大典不仅已成为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与品牌,而且带动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根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作为“快乐之都”最好的诠释者与缔造者,长沙歌厅文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电视湘军”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孕育了长沙文化产业巨大的消费群体。二者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一边是长沙、一边是郑州,一边是黄帝祭拜大典、一边是歌厅文化节,显然,几乎同时举行的这两场活动生动的阐释了这两座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

在总结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时,长沙人爱消费的个性总会添列其中。长沙人爱消费、敢消费,这已经成为了共识与事实,还有人调侃的将长沙人的这一个性与上海、成都人进行比较说,如果有100元钱,上海人只会花50元,成都人会花90元,而长沙人会花150元。

正因为有这一爱消费的消费群体,才使得长沙的文化产业在发展别注重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力求抓住城市消费群体的心理与城市消费发展的阶段,给消费者带来快乐的体验和感觉,并向着“玩经济”的方向发展。在“玩经济”形态下,长沙文化产业向消费者所提供的,不再是具体的商品与服务,而是一种玩乐的过程,消费者消费的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种玩乐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愉悦体验。

在这方面,“超级女声”提供了深入骨髓的诠释。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集体狂欢中,湖南卫视引领着数千万的消费群体,把节目中的一切情绪――欢乐、刺激、煽情,甚至矫情――放大到了极致,并最终收敛于市场利益回报这一终极环节。湖南卫视、“超女”产品提供商、通讯服务商、广告商、赞助商,以及那些一夜成名的“超女”们通通成为这场游戏的大赢家。而消费者享受的仅仅是这个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情绪。

郑州,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消费群体,但郑州有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与资源。而正是因为这一资源禀赋,让郑州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利用其文化的资源,强调其文化的渗透性,试图用一切现代的元素去演绎古老的题材,并向着“符号经济”的方向发展。在“符号经济”的形态下,郑州正在将其文化资源变成一个个的文化符号,并通过“文化+媒体”、“文化+旅游”、“文化+社会资本”的“1+3模式”用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嫁接,进行更系列、更高层次、更有深度的开发。

除了黄帝祭拜大典,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有河南版“超女”之称的民间豫剧电视擂台赛―“梨园香”。与“超女”不同,“梨园香”并不试图通过比赛来放大和释放其中的情绪,而是更为强调豫剧的文化传承,并试图借此复兴豫剧,带动整个豫剧产业的发展。

同归

显然,从长沙与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路径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无固定模式可循,但这并不妨碍对他们共性的探讨。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这句话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那就是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发展较为滞后的产业。对于一个发展较为滞后的产业来说,其企业就必须面对市场培育的成本与风险。虽然每个企业都想寻找到自己的“蓝海”,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付也付得起市场培育的成本。在这个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仔细梳理长沙、郑州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细节,会发现政府一直担当着“第一推动力”的角色。

当人们还在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长沙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长沙不仅出资96万元悬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体制、资金、环境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予以扶持。

在2002年4月国家停止土地划拨政策之前,长沙市政府更是一次就给长沙广电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印刷科技园、出版交易中心、演艺中心等五家重点扶持企业解决了5000多亩用地。所有的手续都由相关部门代为办理,所需资金也先由市政府垫付。

并且,在相关手续办好后,对需要各企业缴纳的4000万土地出让金也采取了免交2000万、缓交2000万的特殊政策。这等于让这五家企业在没有任何资金压力的情况下,拥有了5000多亩土地的使用权。

此外,长沙市政府还对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与卡通企业等文化企业施行文化事业建设基金全额返还的政策,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并且,还以对其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促使长沙市九所大学开设动画系。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或在资金或在人力资源上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郑州,政府正在用工业化理念来运作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广电、报业、动漫卡通、文化娱乐、文博会展和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以及数字传媒、出版印刷、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新兴特色产业。

未来几年,郑州文化建设投资规模将突破140亿元,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将达到20余个,以借此将郑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而运作河南市场90%以上的涉外文化项目和70%的国内文化项目的中原国际文化公司目前仍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并由文化局局长兼任中原国际文化公司董事长。

当然,随着文化产业的成熟与其走向市场的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将逐步从政府转向市场。但从长沙与郑州两地的经验来看,在文化产业发展之初,政府“第一推动力”的角色显然不可避免。

除了政府的推动之外,长沙与郑州两地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创意。文化产业不是文艺的复兴,而是在创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文化再造。

2006年5月18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演出的“大戏”,郑州市歌舞剧院的“风中少林”成为时次会上最精彩的节目之一。在交易会期间,郑州市歌舞剧院与深圳市演出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而据郑州市文化局局长介绍,仅在国内演出的35场中,“风中少林”的票房收入就有600多万元,盈余200多万元。

显然,作为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风中少林”是非常成功的。而“风中少林”的成功,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让人看到了“现代形式演绎古老题材”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郑州市文化局局长这样评价“风中少林”的运作方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应该是娱乐大众的文化商品,‘风中少林’体现的高雅艺术和商业化的运作并不矛盾。相反,正是依赖商业化的运作,才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

而长沙动漫品牌“蓝猫”的出现本身就是创意的结果。1999年12月,三辰卡通原创制作的以一只“蓝猫”做主角的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首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自此,“蓝猫”在以后的6年间创造了中国动漫市场的奇迹:打破了洋卡通一统天下的局面。

随着《蓝猫淘气3000问》卡通片持续播放,“蓝猫”已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从图书到音像、从玩具到鞋服,跨越了十几个行业,并创造了业界公认的“蓝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