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营儿门,一支元室皇族转危为安的“圣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营儿门,一支元室皇族转危为安的“圣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4月9日的《兰州晚报》24版登了万全琳、赵永胜同志题为《元室皇裔“黑虎赵”姓考》的文章。该文在追述被称为“黑虎赵”的赵姓人家民族渊源和姓氏来历时写道:“黑虎赵姓乃烈祖也速该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温一族也。”又写道:“洪武三年(1370),明将徐达、李文忠奉命征北,将元朝残余势力压缩在内蒙、甘肃一隅。甘肃一支的元军中有三狼济王等元朝皇室九人奋力征战,怎奈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非人力而能挽回。于是,九人边战边退,遂生弃甲归田之意。”“三狼济王等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三狼等七人涉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即今营儿门),内一人隐居张家坪(今平川区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一姓吴,隐居黄草湾(今平川区大坝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芦子(今靖远县);一姓赵,隐居会宁黑虎岔”,后统称为“黑虎赵”。这篇文章不仅再次引出了关于营儿门的话题,而且道出了营儿门马氏家史研究中关于“七人七马”传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归宿,是营儿门马氏民族渊源和姓氏来历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元末明初流落到靖远、会宁、景泰、平川一带一支元室皇裔命运和归宿的重要线索。

营儿门在马氏家史和命运中的地位,在营儿门马氏各房家谱、族谱中早有定论。如马氏二房保存的由该房十八世孙、清朝秀才马镇邦(字凌云)于清光绪十六年写的《马氏家谱》明确写道:“太祖之始,本系前元国姓,兄弟二人名铁礼棉、铁礼秀,元末时由汴都而北迁,至红罗以南渡,率水浒而走马,向山曲以胥宇,住扎营儿门,为始托足之地,由斯易铁为马。”马氏三房保存的由该房二十二世孙、民初儒学增广生员周卿氏马建基于中华民国六年撰修的《马氏族谱》也写道:“太祖之所自出,原属元室苗裔。元德既衰,举玉干金枝之盛,作琐尾流离之子,由金台而启行,率水浒而走马,自红落(罗)以南渡,倚黄流为天堑,始驻营儿门以固圉,继税驾芦塘城以开疆。”类似的记述在马氏其他房头的家谱、族谱中都可以找到。万全琳、赵永胜二同志的文章又以赵姓、吴姓和张姓皇室后裔的经历拓宽和完善了对营儿门地位的认识,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营儿门对营儿门马氏来说,是这个庞大家族的姓氏发祥地。因为马氏各房家谱、族谱都确认,马氏祖先正是在这里改姓汉姓并指“马”为姓的。但对包括马氏祖先在内的“七人七马”来说,营儿门则是关系他们生死存亡、转危为安的“圣地”。马氏谱牒和传说都认为,“七人七马”是在明洪武三年,沈儿峪(即今定西f口车道峡)兵败,“由金台(即兰州的王保保城)而启行”,逃到红罗山(即今靖远县北湾乡寺儿湾石窟所在地)的。红罗山口是丝绸之路上黄河古渡口之一。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河的紧急情况下,“七人七马”以绝处逢生的胆识和勇气,涉“流木”以渡(民间说是踩着浪柴过河的),甩掉了明军的追赶。营儿门与红罗渡口隔河相望,处于下游,当时黄河向南改道,水流直冲营儿门崖面。从红罗渡口下水到南岸登陆,营儿门是第一个到达的岸口。它对“七人七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倚黄流为天堑”,挡住了明军的追赶,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暂时喘息的机会和聚精会神、审时度势,做出生死攸关的重大选择的条件。现在还没有材料证明,营儿门之后“七人七马”又聚首过。而他们所采取的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实行汉化,改姓汉姓等避祸求生的策略举措,只能是在营儿门做出的。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证明他们在营儿门曾开过什么会,形成过什么决议,做出过什么决断,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不管通过什么形式,他们对下一步如何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命运在营儿门时就达成或形成了某种共识。正是这种共识,影响和指导了他们在以后的岁月中一个一个毫无例外地都走上了实行汉化和与汉人结合的道路。营儿门在他们这次命运转折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七人七马”,万全琳和赵永胜同志的文章也补充了新的资料。马氏家谱、族谱和传说认为“七人七马”中有王爷二人,丞相一个,驸马一人,押粮官、武官各一人,还有随从一人。后来这些人分别改姓为马、吴、苏、赵、武和杨。这与万全琳、赵永胜二同志文提供的说法略有不同,少了改张姓的,多了改马、苏、武三姓的。吴、赵二姓以及赵为押粮官的说法,则完全一致。

关于改姓的缘由和来历,万赵二同志的文章根据《平川区志》和《赵氏家谱》的记载,介绍了改张、赵二姓的说法。文中说,内一人,“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又说:“隐居于此的昴空孙辈,只有改族换姓,说谎方能避免灾难。无奈在官方问他们姓什么时,随便答道姓百家姓里第一姓,从此便姓了赵。”马氏家谱、族谱中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如选择马姓是表达蒙古民族对马的依恋和挚爱,选择武姓是对自己曾在军中所任职务的纪念等等。这些资料对研究这支“元室皇裔”的下落和命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营儿门及“七人七马”的历史不仅仅是赵、马、吴、武等七家七姓的家史,而且是靖远、会宁、景泰、平川(还涉及民勤、玉门)等县市的地方史、民族史、姓氏史。研究这些历史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地方知名度,保护如兰州的王保保城、靖远的营儿门红罗寺、会宁的黑虎岔等这样一些重要的、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址,会有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