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质量测评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质量测评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以此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质量的量化分析上,我国城市化质量整体偏低;在城市化质量的空间差异上,我国城市化质量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化必须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协调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测度;主成分法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27-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的目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随之而来的城市化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焦点。单纯的城市化率,并不能真正反映城市化给一个城市所带来的发展。而城市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化质量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在对我国城市化质量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各位学者根据自己对城市化质量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李林认为,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应当分为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1];孔凡文提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城镇管理六个方面来建立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2];熊婷燕也提出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3]。可以看出,这些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发展进行测度,其差别在于选取了不同的实现指标。

在城市化质量测度的方法运用上,袁晓玲等运用聚类分析,分析了陕西城市化质量[4];郑亚平、聂锐,运用重力模型对我国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5];白先春运用ANN中前向三层BP网络构造了预警方法来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预警[6]。这些学者运用的方法评价主要是运用了一些统计方面的方法对所确立的指标进行一个加权,并最终得到测评结果。

在空间城市化质量方面,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7];汪小青、张晓玲(2004)得出,华东地区城市化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结论都揭示了在空间上,我国东部城市化质量领先西部,同时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我国少有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化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对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具体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同时现有研究都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在考察城市化质量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城市化率这个最为关键的指标。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一个测度而并非对城市化质量进行的测度。基于此,本文首先在总结前面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包含城市化率在内的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借用了主成分分析法中确定权重的方法,对测度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确立了客观权重,最终对我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二、指标确定及描述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涉及众多的领域。为了全面准确地界定城市化质量,有必要设计一套测度指标体系,从定量评价和定性描述两方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系统特征。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对指标体系中的要素进行静态评价,而且还需要对目前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资源和生态变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评价。另外,城市化质量测度的指标是以城市化质量内涵为基础,一方面要反映城市化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不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特性。从已有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在国内对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指标都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各位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初步确立了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

1.经济指标

(1)GDP总量。一个城市的经济指标的衡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整体经济实力和个体经济实力。整体经济实力即将地区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进行衡量,目前国际上均采用GDP总值来衡量经济体的实力。GDP总值越大,经济发展越好。

(2)人均GDP。个体经济实力即对地区内的微观个体进行衡量,目前通用的衡量指标为人均GDP。人均GDP越高,则经济发展质量越高。

(3)就业率。就业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它可以衡量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就业率越高,那么则证明该地区经济运行良好。

(4)一、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该比重可以很好地衡量出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主要是从整个经济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来进行衡量。一般而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地区经济就发展越好。

(5)GDP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经济体如果能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则表明经济运行势头良好。

2.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上主要选取了科教、医疗卫生和道路交通来进行衡量。这里所指的社会指标主要是指与人民生活所息息相关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中,与居民联系最紧密的为以下三个指标:

(1)科教指标。科技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教育则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以及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城市的教育状况,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的发展质量。为了对教育进行衡量,本文主要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在校中学生占总人口比例,每百万人拥有高校数以及每万人拥有中学数由于我国施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城市发展如何都几乎是保证一个相同的入学比例,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不将小学纳入考虑范围。而纳入中学主要是基于其高中教育。来进行衡量,上述指标越高,城市化质量越高。

(2)医疗卫生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直接衡量了城市的居民福利和生存问题。本文主要选取了每万人所拥有的医院数、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以及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来衡量医疗卫生状况。城市人均所拥有的医院数、病床数以及医生数越大,城市化质量越高。

(3)交通状况。在城市当中,市政交通是人们工作出行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因此其为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衡量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中,我们主要选取了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来进行衡量。城市中本指标越高,城市化质量越高。

3.环境指标

本文主要选取了人口密度、绿化面积以及污染物的处理来进行衡量城市环境。城市中人口密度越小,绿化率越高,污染物处理率越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则会越好,即城市化质量就会越高。

4.城市化水平

在研究当中,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表示。本文所用的城市化率为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基于上述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中指标较多,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又无法直接确定各指标权重的特点,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解决权重的问题。主成分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提出的,它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降维,即将多个指标转化成较少的指标;二是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并以此来计算得分。本文中主要是借用其第二个用途并做了一定改进来进行分析。

1.在已取得某项评价范围内各个评价单元因子评价分值的基础上,建立 n×m阶的评价分值矩阵G,即:

G=(G1,G2,…,Gm)=G11G12…G1m

G21G22…G2m

[][][]

Gn1Gn2…Gnm (1)

其中,Gj表示第 j个评价因子在各个评价单元上的得分形成的 n阶列向量,Gij表示Gj的第 i个分量,即第 j个评价因子在第 i个评价单元内的分值。

2.将评价分值矩阵 F中的每一个元素 Gij(i = 1,2,…,n;j = 1,2,…m)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所有因子评价分值的均值变为0,方差变为 1,则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为:

G′ij=(Gij-j)/σj(2)

其中,j为均值,σj为其对应的方差,即通过上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通过坐标变化手段,将原来含有m个变量的G′j(j =1,2,…m)作线性变化,转化为另一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 H1,H2,…,Hm,并且满足:

H1H2Hm=u11u12…u1n

u21u22…u2n

um1um2…um1×G′1G′2G′m(3)

H1,H2,…,Hm分别称为原始评价因子的第一,第二,…,第 p主成分,其中H1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最强,其余主成分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即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依次减弱。

4.累积方差贡献率。主成分的提取主要是依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定义为方差贡献率,即:

ej=λj/∑mi=1λi (4)

方差贡献率描述了各主成分在反映各个原始评价因子信息量方面的能力大小,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可以用方差贡献率作为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实现对各个主成分的客观赋权。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累加称为累积方差贡献率,即:

Ej=∑ji=1ei=∑ji=1λi/∑mk=1λk(5)

一般取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 85%―95%的特征值λ1,λ2,…,λp(p≤m)

5.单元综合评价分值计算。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提取的前 p个主成分在每个单元内得分进行线性加权,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内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yi=∑pj=1ej×hij(6)

通过上式,最终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各个测度单元的最后得分。

上述步骤为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文中,出于需要,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得到了yj的得分以后,由于存在着负值,首先以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zi=yi-yiminyimax-yimin(7)

在得到上述标准化的指数以后,带入城市化率进行进一步处理:

z′i=zi/qi(8)

其中,qj为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z′为我们考虑进城市化率的影响以后的最终得分。

最后,为了对我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对比,我们再次对各个城市的得分进行一个标准化,其公式为:

z″i=100×z′i-z′iminz′imax-z′imin(9)

这样,我们就将各个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得分转化成了0―100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以便于我们进行比较。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7》,全部为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了准确地测度和反映我国大中城市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本文选取了我国四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拉萨拉萨的各个数据指标在年鉴上均未反映出来。除外)进行了测度,并最终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2.数据处理

在本文中,由于仅有人口密度是一个负值(即该值越大,城市化质量会越低),出于本文分析的需要,文中取其倒数并乘以1 000作为最终衡量数据。同时,由于福州的城市化率出现了缺失值,本文用各个城市的平均值进行代替。

3.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度,需要首先对主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主成分数并以此来确定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分析,得到了主成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目的不是降维,因此,选择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1的所有主成分,以此来准确地对城市化质量进行分析。从表2可得,自第22个主成分开始,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1,因此选择其前22个主成分,它们完整地衡量了本指标体系所包含的24个评价指标。同时由于我们取的是累积方差贡献率为1前的所有主成分,因此所有的指标都涵盖在了这22个主成分当中,因而不需要考虑各个主成分的荷载矩阵。

在确定了主成分以后,运用公式(6)、(7)、(8)、(9)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各城市城市化质量得分(见表3)。

对表3中各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得分,本文主要研究其最终得分值z″i。从表3可得,城市化质量得分最高的为长沙市,其值为100,即长沙市城市化质量为中国最高的都市。得分最低的则为重庆市,其值为0,即重庆市城市化质量为中国最低的都市。由于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本数据仅是一个相对值而非绝对值。因此长沙市和重庆市的得分仅为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对于中国城市化质量相对最好的长沙市,其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等指标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较为靠后,长沙市并没有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提高城市化率,其城市化率仅为35.76%。相比其他城市盲目粗放的提高城市化率,长沙市这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重庆市作为我国人口和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在城市化质量上位居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最后。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急于追赶北京和上海,从而导致城市化率很高但是相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却未能跟上,导致了其城市化质量的低下。这种过分地追求高城市化率的粗放型的城市化道路,最终会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障碍。

下面对30个大中城市进行分类,其平均得分为61.91分,这接近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记分卡的及格线(60分)。为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做进一步分析,需要按照其得分高低对各城市进行归类。运用美国通常的等级划分法,划定90+为A,80+为B,70+为C,60+为D,60-为E,其中A为很好,B为好,C为良,D为中,E为差,结果见表4。

如表5所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有50%的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化质量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下面对城市化质量各等级中主要城市进行简要分析,由于前文已对长沙市和重庆市进行了分析,故不在对其进行分析。

(1)A级。在A级城市中,长春市作为中国最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很强,同时在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的建设方面,都很好地得到了发展,因此其城市化质量很高。广州市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都市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其城市化质量也相对较高。

(2)B级。在B级的各城市中,尽管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不能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但是其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其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都强调协调发展而不是过分地追求现代化,因此其城市化质量较高。杭州和合肥则地处中国东部地区,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都很好,它们都很注意整个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C级。在C级城市中,各城市主要是利用便利的交通以及自身的资源和周围城市的辐射进行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非经济指标的发展,而且这几座城市的重工业等相对较少,环境以及居住条件等都比较好,因此其城市化质量为良。

(4)D级。在D级的城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为北京和上海城市。北京和上海在我国城市竞争力综合报告中,位于综合竞争力的前列,其经济指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社会指标上也相当理想。但是由于城市负载的人口太大,导致其城市化率超过了城市负载。过度的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城市病,比如人口密度,居住环境等方面,从而导致其城市化质量较低。

(5)E级。在E级中,大部分城市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它们的城市化道路大都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发展道路,因此其城市化质量较差。在这个等级中需要关注的是天津市,类似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天津市由于城市负载过大而导致其城市化质量较低。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城市化质量相对较低。根据前文的城市化质量得分及等级划分,我国位于中高质量的城市数量过少,而位于低质量的城市则过多。这个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各省市并没有走集约型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

第二,我国城市化质量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就空间角度而言,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质量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普遍偏低。这个布局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布局类似,由此可以看到,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质量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即合理科学的城市化道路,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过分追求纯经济增长以及体制与认识上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单纯地追求高城市化率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不合理的城市化道路,造成了我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最后导致了城市化质量的低下。实际上,城市化进程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只有在这种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上,城市化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林.中国城市化质量差异与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熊婷燕.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袁晓玲,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2.

[5] 郑亚平,聂锐.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

[6]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7,3(27):256-260.

[8] 李志民.重庆市江津区城市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