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会影响到成人以后亲密关系、社交及人格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依恋及其研究进展:(1)成人依恋的发展概况,主要就其含义、理论发展和相关研究做了阐述;(2)成人依恋的类型概述;(3)国内外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成人依恋类型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 08-080-02

1 成人依恋的发展概况

依恋系统不仅在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活跃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因此依恋系统在成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1987年Hazan和Shaver把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研究开始,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这给以后各个阶段依恋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儿童依恋、再到青少年的依恋研究,而后发展到成人依恋研究。关于成人依恋的含义,研究者对其操作性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其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该派也是最早考查成人依恋关系的,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及其他人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国内吴薇莉对以上两种定义进行了综合,指出成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并指出这种依恋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1.2成人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

成人依恋的发展历程最早起源于婴儿依恋。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英国精神病理学家Bowlby(1969)把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的其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但当时依恋理论还仅限于母婴依恋的研究领域。20 世纪70 年代的研究发现,母亲自身早期的依恋的体验会影响照看子女的敏感性,这也是关注成人依恋的萌芽时期。在1982年Bowlby提出了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他认为个体在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会形成该模型,它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并且指出它是伴随人一生的机制。这为依恋的纵向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近期研究者认为此工作模式整合了认知和情感的成分,可以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预期、策略和行为。Bartholomew(1991)提出一个二维-四类型模型的成人依恋的内部模型,用于解释成人依恋的认知机制??。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等。国内学者李同归??等发现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进行预测。王力,张厚粲??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薇莉,刘协和??发现成人依恋先占类型、拒绝类型和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分别是正常组的4.48倍、4.76倍和66.67倍。但是这些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调查描述层面上。关于成人依恋中的不安全依恋还没有学者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于成人依恋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依恋与各种心因形疾病的关系研究。Kenny和Perez (1996)研究证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困扰呈负相关。Armstrong和Roth (1998)发现在27名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住院女病人中96%属于焦虑依恋类型。Armsden& Mitchell (1990)发现临床报告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对照组相比,他们对其父母的安全依恋更少。Cicchetti和Toth (1998)认为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其内部工作模式会促进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抑郁消极观念。另外,还有成人依恋与物质滥用以及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等。这些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给医学治疗效果尤其是控制干预上提供了有力依据,推动了成人依恋研究的应用意义。

2成人依恋的类型

有关依恋类型主要是国外的分法。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直接利用John Bowlby三种儿童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和自我依赖型。Hazan和Shaver1987年根据Ainsworth对婴儿依恋的类型划分,推测成人依恋风格也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但是在1985年Georage等人已经提出了成人依恋访谈,对成人依恋作了三种分类:安全-自主,不安全-拒绝,不安全-先占。安全-自主类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经历的记忆与过去经历的意义,这种分类也为当时研究者所用。

在Collins等1990年将依恋类型分成安全类型与不安全类型。Horowitz1991年提出了四类型,该分类是在Hazan和Shaver的三个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D恐惧型,构成ABCD四个类型。安全型: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爱和信任的;专注型: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和没有价值但他人是可接受的;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冷漠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3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

依恋的类型和测量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依恋类型进行分类后采用了相对应的测量方法。对成人依恋的测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维度测量和类型测量。由于类型测量存在各方面局限,所以大都采用维度测量来研究。

关于成人依恋最早的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一种说法认为,在1984年George等人注意到依恋的心理表征,并创立了第一个成人依恋测量工具--成人依恋访谈(AAI),主要是根据被试者对早期经历的记忆以及他们的描述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评分。AAI 后来转换成“成人依恋Q-分类”,通过检查最强和最弱情绪策略如何使用,找出情绪调节和依恋方式间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最初的工具是由Hazan和Shaver(1987)制定,他们把成人依恋风格分为三种,测量工具也是简单的三段式陈述迫选。

后来相继出现了成人依恋问卷AAQ (国内现在只有AAQ3.1修订版) ,Collins等人1990年开发并在1996年加以修订的成人依恋量表(AAS)是重要的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特别是对成人亲密关系、伴侣关系的评定。这些问卷和量表都达到了很好的信效度。国内吴薇莉??对修订后的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 在Hazan和Shaver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 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另外,成人依恋研究还需要增加纵向研究,进一步区分成人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依恋理论和模式。这样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依恋的发展过程。

4.2关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成人依恋相关研究主要是与其它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研究仅限于描述层面且大多是消极心理因素的研究。对成人依恋的影响因素却少有涉及,目前已有研究者认识到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交互作用,因此开始将各因素进行整合??。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①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

②Feeney B C.Asecure base:Responsive support of goal strivings and exploration inintimate relationship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 2004.87.

③李培红,刘志龙等.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④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⑤王力,张厚粲.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探,2007.3.

⑥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⑦吴薇莉,刘协和等.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35.

⑧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2008.28.

⑨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