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口语交际 原因分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76-02

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改以来,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孩子能自信、大方、礼貌地与同伴交流;然而遗撼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更多的学生成为倾听者,有的甚至游离在课堂之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对此,教师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学生不善交际的三种类型

一是心理自卑型。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课外与同学们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但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因而在课堂上总是不愿意开口说话。

二是语言障碍型。在农村小学,很多学生习惯采用壮语和瑶语交流,所以,尽管要求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用普通话交流,很多学生担心说不好,很少开口说话。

三是性格内向型。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班上很少说话,也不愿意和别的孩子交流,在每次口语交际课时都习惯保持沉默。

二、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一)心理自卑型

【原因分析】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而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渐渐失去信心;学生受到教师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发言时说错,遭到同学讥笑,自觉羞惭,不肯开口说话。

【解决对策】

1.分层要求,降低难度。教师备课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对“心理自卑型”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跳一跳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他们设计的训练有梯度,有缓冲度,逐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教材中有的“口语交际”话题提供了“情境图”,通过“情境图”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了引导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可先指导他们弄懂图意,说清图意,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至于挖掘“情境图”内涵或更深层的思维训练、口语训练,可以留给水平较好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只要求复述或转述的口语训练。这样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2.教给方法,养成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对于“心理自卑型”的学生,首先要教会他们“倾听”,这是让他们开口说话的第一步,他们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有可能与同伴互相交流,达到交际的目的。如何培养这类孩子的倾听能力?一是强化倾听要求,如:“别人说过的,不能重复。”二是倾听评价,如:“你能评一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吗?”三是明确倾听任务,如:“请你仔细听听他说的内容,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四是有效的信息记录,如:“请把你听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到本子上。”五是要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连贯;不要使用方言,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要让对方听清楚。”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切忌急躁,要耐心指导学生。

3.正面激励,树立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留意这部分学生的行为,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训练过程中,学生难免有答非所问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同学们的嘲笑,他们的心理已是惶恐不安,如果教师再用尖酸刻薄的话去伤他们的感情,只会让他们越来越畏惧开口说话。教师应不批评、不指责,而是大加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并要求全班同学在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中做到不讽刺、不嘲笑、不挖苦、不插嘴。若是看到他们有微小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交际的信心。

(二)语言障碍型

【原因分析】

在农村,很多学生受生活环境影响,主要以壮语和瑶语为交流工具。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说普通话常常受民族方言的影响,口语不规范,语言重复,前后矛盾,流畅度欠佳,词不达意,因而不愿意开口说话。

【解决对策】

1.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创设讲普通话的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可从宣传教育入手,告诉学生,家乡的语言是本民族的骄傲,不可丢,但是讲普通话是将来走出乡村,与别人进行有效交际的一项技能。要求学生坚持在课堂内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使用普通话;课后与老师的交流使用普通话,并逐步养成习惯;要求做到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使用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尽量带动家人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形成“以讲普通话为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开口说普通话。

2.拓展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说的训练。教师对“语言障碍型”的学生进行“说”的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说”的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小广播员比赛等,在活动中教师应有意关照这部分学生。二是扩展学生“说”的内容,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语文扩展到其他学科。如“课前三分钟”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课外知识讲给同学们听;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说说为什么爱看,从中学到了什么。三是换一换角色“说”,在学生中开展别开生面的“同学教我讲普通话,我教爷爷奶奶讲普通话”活动,每天学生都学说一句普通话,然后教会同桌或者好朋友,回到家再让每位孩子当小老师,教长辈说普通话,在家庭中营造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谁教得多,谁教得好,评选“普通话之星”。这些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

3.及时纠错,规范学生的语言。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这部分学生的每一句话,及时纠正、规范他们的语言。一是规范学生的口语“语音”,如方言的送气与不送气,平舌与翘舌的混淆。二是规范口语交际的“语义”。如教学《最爱吃的水果》,有学生用“香甜甜”描述水果的味道,“香甜甜”这个词明显是“口语”。这时,有同学纠正她:“香甜甜”应说成“又香又甜”。于是,这位同学便知道了一种规范的说法。再如教学《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时,有位同学这么说:“张军同学舍己救人的动作,感动了周围的群众。”老师及时纠正:“舍己救人与动作搭配恰当吗?谁能给他换个词语?”有的同学就想到了“舍己救人的举动”,有的想到了“舍己救人的行为”,随后老师请这位同学再说一遍,学生当场把话讲清楚,讲准确。三是规范学生的“语法”。如民族方言区的孩子说“我先走”,常会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每个孩子在口语表达中都会有错误,教师要及时纠错,让他们逐渐规范语言。

当然,对低年段的农村学生,特别是一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仍可以适当借助母语鼓励学生参与交际,这样做的目的是先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自信,然后再逐渐通过普通话来规范学生的语言。

(三)性格内向型

【原因分析】

这部分学生喜欢独自思考问题,不太善于交往,不善言辞,有时自卑、胆怯,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在大众场合往往感到不自然、不自在,必须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时,感到紧张、拘束,平时他们不愿意开口说话。

【解决对策】

1.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敢说。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是学生大胆开口说话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与氛围,才能扫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话,当学生因紧张、害怕或害羞说不下去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鼓励他们说下去,即使多等一会,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结束他们的回答。总之,教师和蔼的面容,温暖的话语,鼓励的眼神,都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勇敢地开口说话。

2.任务驱动,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这部分学生总喜欢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加强他们参与的意识。比如,分角色的对话,要指派具体角色,通过任务的驱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另外,教师在编排同桌或小组口语交际时,要充分考虑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特质的学生的搭配,帮格内向型的学生爱说、主动说。以同桌、小组、群体的形式交流,汇报交流的时候,人人轮流承担主讲任务。

3.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口语交际的话题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这部分学生较少关注外界的事物,如果口语交际的话题远离他们的生活,会让他们无话可说。有时我们的教材所提供的话题,不符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改编适合本班学情的话题。比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这个话题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因为条件限制,农村孩子几乎不过生日,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凭空而谈,也谈不出什么观点。根据农村习俗,可变换话题,让学生讨论:“婚庆,大办宴席请客这些习俗好不好?”这些习俗是孩子们看过、听过、经历过的,学生印象深刻,自然有话可说。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练说,真正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主动表达,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