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地区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地区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促进技术转移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的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北京亟需以技术转移加速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和结合,完善首都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创新技术转移商业模式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北京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汇聚了大批技术转移机构、高科技人才、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创新要素高度聚集。中关村作为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也是我国技术交易活跃、技术转移服务业快速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涌现的创新区域。在提升中关村创新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技术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投资吸纳和引进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机制和模式。

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现状

1.技术合同额持续增长,对外输出以高技术产品为主

近年来,北京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技术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北京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亮点。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2011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的40%。其中海淀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就占到了全市的40%以上。

2011年北京市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783.2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1.4%,占全国的69.2%。出口技术主要流向伊朗、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对美国、芬兰等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也在加大。

2011年,北京市技术进口快速增长,总额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技术来源国家和地区共有42个,合同金额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美国、芬兰、德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荷兰,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合计占总金额的85.6%。

2.跨国研发机构大量入驻,推动技术研发国际化

北京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投资环境、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大量跨国机构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截止2011年底,本市外资企业共计2万余家,其中经营范围涉及“研发”的达到1222家,拥有实体研发中心的达到260家,包括微软、壳牌、三星、拜耳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经市科委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中外资企业数量为53家。这些跨国公司所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投资,通过内部研发、与国内企业或高校合作开发等方面,能够将国外先进知识、技术带入中国,同时也能够促使先进技术的国产化,有效缩短国内与国际先进技术间的差距。此外,这些由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研发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技术外溢效应,加速北京技术研发的国际化,推动首都创新体系向高端发展。

3. 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整合国际创新资源

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到海外建立研发基地,以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各类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1年8月底,中关村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已超过100个 ,如用友软件在日本、博彦科技在美国、清华同方在美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研发机构,这些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除了探索“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化经营体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是用来跟踪东道国先进技术,整合相关创新资源,为国内研发中心寻求技术合作伙伴。

4. 海外技术人员在京创业氛围活跃

大量海外技术人员在北京创业,为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增添了活力。北京作为我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创新创业要素最为丰富、国际化服务程度较高、创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区域,对海外高端人才的跨国创业产生了较强的“磁场”效应。以中村科技园为例 ,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科技园聚集海归人才已达1.5万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超过50亿元。大量留学、工作于发达国家的海外技术人员的归来,不仅带回了全球领先的技术(理念)和先进的商业模式,还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大量的海外投资资金。此外,海外归国人员站在全球高度选择项目、整合资源,实现了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也带动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海归浪潮的洗礼下,中关村不断成长,新的产业和新的要素不断积聚,产业类型逐渐丰富,由IT产业一枝独秀扩展到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及创意创业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5. 国际技术转移对接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积为抓住创新资源国际整合的机遇,极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北京重点产业发展,包括落实国家战略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发起成立成员包括4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国际技术转移组织及机构的“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为北京招引全球创新资源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北京市各有关单位积极筹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品牌活动,如北京国际设计周、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北京国际农业种业峰会等,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活动推动了北京企业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了大量国际科技资源落户北京。连续两年召开的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已经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品牌。2012年召开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共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7家国外技术转移机构携带600多个项目到京寻求合作。

北京地区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占全国的10.5%。目前有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中科院计算所、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等12家机构开展了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并探索形成了技术引进集成、建立成果转化联合体、中试培育推广、技术成果评估拍卖、示范推广、资本运作等各具特点的技术转移业务模式。同时,以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为契机,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在中关村西区共同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2015年实现入驻机构达到80-100家,形成3万平方米的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入驻14家机构。这些机构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近两年来促成40多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签约,成交金额超过3亿元。中关村西区已初步显现了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成为了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高地。

6. 北京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

技术贸易:开展跨国技术转移的初期,大多是通过技术贸易获得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产品制造权或销售权的使用权,实现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改善。目前,国际技术贸易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技术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与咨询、特许专营、合作生产,以及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许可的设备买卖等。

跨国技术入股成立合资企业:由于国内及自身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为了能够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北京很多企业通常会采取与掌握其所需技术的发达国家的企业或技术人员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以实现新技术的跨国输入。一般来说,这类合资企业的创建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双方共同出资,同时外国公司或个人以技术许可的方式,授权合资公司使用该项技术;二是由产品生产国企业单独出资,外国公司或个人以其掌握的技术作为资本,按一定比例持有新公司的股份。

战略技术联盟:跨国企业之间为了技术创新活动而实施开展的涉及技术研发的战略性合作。目前,北京跨国企业间的战略技术联盟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跨国公司或其所属实验室之间以协议或备忘录的形式规定具体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此为初级联盟形式。通过合作生产和合作开发研究,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合作双方可以获得彼此有关的经验和技术,合作研究与发展成果为双方共同享有,专利权、版权均属双方共有。二是不但在研发方面签署合作协议,而且在生产方面也进行风险共担的“合资生产”。三是不但包括研发、生产,还包括促销方面的有关条款内容,即合资建立专门的技术促销公司。

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可以利用当地在人才、市场和科研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同时通过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不仅推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全球化,同时也推动技术的跨国转移。

跨国企业并购:跨国企业并购是指将优势企业生产技术、渠道或其它资源买断,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技术转移方式。目前,跨国企业并购的模式主要包括:强化模式,即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自己主导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整合模式,即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自身主导产业的一些非核心技术;突破模式,即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自己非主导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渐进模式,即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自己非主导产业的一些非核心技术。

跨国(跨区域)创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国际间交流渠道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跟着人跑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持技术跨国创业主要是指,那些掌握了一定新技术的高端人才以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新技术,同时利用自己在海外所积累下的人脉资源,来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园区进行技术创业的方式。跨区创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带来对技术前沿的敏感嗅觉,对创新方向的把握和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以及对工艺流程的掌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北京国际技术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国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有:产学研用结合中企业主导作用不强;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技术转移中信息不对称,科技资源短缺与浪费的现象并存;学术界的科研成果技术集成性和应用性不强,与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对技术成果的集成性和应用性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少中试环节的风险分担机制,在解决技术进入企业方面存在技术转移“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第二,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育有待成熟。主要表现在:许多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化来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市场化程度低,国际技术转移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也明显欠缺;各类服务机构力量分散,缺乏协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个性化服务能力尤为欠缺,绝大部分服务机构的全球链接能力和功能远不能满足需要等。

第三,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及信息不够顺畅。一是渠道相对狭窄不稳定。虽然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过去的计划经济思想依然留存于众多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还不习惯与各类技术研发机构直接通过企业关系来实现技术的跨国转移。中国企业从国际引进技术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多数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或者说要频繁跑到国外,成本较高;国外企业也希望向中国转移技术,最缺少的也是合适渠道。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心问题。外国企业由于对中国情况不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潜在合作方信用和实力等存在担心;而中方企业也很关心外方企业的水平,希望与更为优秀的机构合作。

第四,从国家政策体系上,原有技术市场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原有的技术市场政策已实施了近30年,当前,面临全球范围日新月异的技术转移新趋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技术转移的特殊重要地位与作用,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开展新一轮制度创新和系统性政策设计。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制度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也需要在基本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1. 适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技术以各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技术转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密切关注并广泛参与的战略性活动。北京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将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国内外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方面加快步伐。

2. 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北京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优化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3. 聚集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特点,其必须具备经济实力雄厚、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量巨大、全球影响力等特征。北京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将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科技、人才、资金等全球创新要素聚焦中国的战略机遇,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加速国际高端资源向北京转移,提升北京的全球影响力,促进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制高点,推动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4. 紧抓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北京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技术集成,开展多元化、大规模、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有利于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追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有利于培育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把握产业主导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北京”建设,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服务产业能力,巩固中关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