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门诊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门诊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抽血室护士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作为一名门诊抽血护士,总结自身经验,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抽血室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性损伤对护士危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应提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职业防护能力。结论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规范操作,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树立全面性防护概念。

【关键词】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分析;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1-021针刺伤

1.1危害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测,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暴露后感染HBV的几率:6%-30%;感染HCV的几率:3%-10%;感染HIV的几率:0.2%-0.5%。

产生致命后果的同时可造成受伤者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1.2因素

1.2.1对于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医务人员不熟悉职业损伤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不重视自身保护,对针刺伤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1.2.2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针刺伤其中,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1.2.3用具不符合要求安全用具的投入不够,未购置足量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利器盒,采血针头两针之间的软管距离过短或材质过硬也是导致针刺伤高发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1.2.4不良的工作习惯如污染针头的处理都是习惯性、随意性、机械性的;抽血拔针时往往图方便不抓针柄,拔除后针尖旋转刺伤操作者及患者,笔者曾因这种不良习惯被丙肝患者针头刺伤。

1.3预防

1.3.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介绍各种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特别是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达到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增强防护知识,做好职业防护的目的。

1.3.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几率,如提供便于丢弃利器的容器、使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征集抽血护士对采血器具的要求来采购等。

1.3.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护士要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要严格、规范。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时,要记得带上手套,将使用过的针头进行分离并且妥善处理,为了避免被血液污染,医护人员要带上手套,带上手套的被污染的概率会不带手套降低5成左右。经过使用过的针头或者其他医疗垃圾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统一销毁,当护士抽血完成时为了避免刺伤患者,护士要将针柄握住,处处为患者考虑。

1.3.4对于高年资护士或工作任务繁重时,自我保护意识减弱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除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外,在抽血高峰时,应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1.4处理

1.4.1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清水及肥皂液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1.4.2填写报告卡报院感染科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乙肝阳性患者锐器刺伤后,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丙肝阳性患者针头刺伤后,查抗体的同时要查HCV-RNA。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1.4.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尽快请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评估,并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第4、8、12周及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2其他

2.1危害及因素

2.1.1化学性危害抽血室常用的化学性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均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刺激黏膜引起胸闷、头痛,甚至哮喘、肺水肿,同时引起细胞突变,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洁芙柔速干手消毒液和洗手液均可引起皮肤干燥和皮肤刺激等现象。

2.1.2生物性危害来自生物性的危害,在抽血室经常有患者进入或流出,室内的空气不流动或较为封闭就造成了室内的病源的微生物比较多,人员密集和加速会造成微生物的传播,这样就加重了对来抽血的人群的呼吸道的传播、感染。

2.1.3生理性危害在门诊进行抽血的护士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群,长期的站立就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这是由于下肢的静脉血液流动不畅,经常如此会导致下肢淤血。并且抽血的职业病,在给病人抽血时固定的姿势会导致颈部肌腱肌肉疲劳,长时间就会压迫颈部周围的神经线和脊椎动脉,严重时会导致颈部周围组织水肿,最终形成颈椎病。

2.1.4心理社会性危害门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每天进行抽血人数非常多,护士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就会导致神经劳损、疲劳,高节奏的工作还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

2.2预防

2.2.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抽血室工作流程并张贴在抽血室窗口,让患者了解抽血的流程,从而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2.2.2定期通风透气进行空气消毒时,选择午休和下班后,既保证了感染管理要求,又保护了工作人员,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2.2.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消毒剂处理血污擦拭台面时,应戴橡胶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2.4生物性危害的防护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医院感染,应用消毒隔离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如果不慎被特殊病人的血液、体液所污染,做好清洗消毒及跟踪。做到基本防护措施,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连续操作中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减少感染机会。因此,认真做好七步法洗手、戴口罩等。

2.2.5生理性危害工作中应重视姿势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适当的活动肩膀、颈椎、腰部等。长时间站立时,可两替支撑身体,下肢适当原地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淤血。回头取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生活上注重营养,吃好早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生理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2.2.6心理社会性危害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待病人热心、耐心、爱心,同情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3小结

抽血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充分认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规范操作,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树立全面性防护概念,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治疗体系,从而将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王英,岳秋菊.针刺伤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5月第9卷14期

[3]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3-174.

[4]尚德慧,刘玉辉.门诊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5):262-263.

[5]陈燕玲.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0-1121.

[6]刘宇,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3-854.

[7]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