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个性调动情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个性调动情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聆听其教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魅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诱人”

魅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张扬学生个性,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真正实现语文课堂高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为了达到既定的语文教学目的,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为魅力课堂所吸引,化解课堂学习的压力。例如,在讲解文言文《项羽之死》的人物形象时,我通过播放《霸王别姬》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刺激,从直观上认识书中的人物形象,再结合课文,分析其外貌与性格的关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释放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当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2.融入人文,让语文课堂“铸魂”

语文人文教育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追求美好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思想性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而人文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灵性,尊重学生的秉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悟性,诱发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融入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为语文课堂铸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渗入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激发无限的想象力,以理解课文、体味意境。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李白当时政治失意,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对皇上还抱有幻想,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课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3.弘扬个性,让语文课堂“育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自身付出真实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联系,弘扬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学《雷雨》时,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作品的魅力,默读、小声读、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怀,去读,去思、去悟、去辩、去创。整个课堂,学生十分投入,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相互切磋探讨剧中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波利亚说:“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质疑,如“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周朴园的形象”,“《雷雨》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还是伦理冲突”,等等。通过质疑,激发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课后还主动要求自演课本剧,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热情和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促使学生个性思想生成,打造魅力课堂。在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学语文,2010(30):34-35.

[2]刘珦昱.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奏响有效教学乐章[J].考试周刊,2010(14):64-65.

[3]张志元.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飞跃[J].考试周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