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QQ群互动对大学生艾滋病污名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QQ群互动对大学生艾滋病污名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遏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艾滋病污名。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将口语报告式的问卷法和简版内隐联系测验相结合,探讨在qq群中性互动和QQ群积极互动情境下,个体的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变化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艾滋病患者持有内隐污名,但没有外显污名;QQ群互动能降低外显艾滋病污名和内隐艾滋病污名;QQ群中性互动和QQ群积极互动对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没有差异;相对于QQ群中性互动而言,QQ群积极互动对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更强。总之,QQ群互动形式的虚拟接触能降低艾滋病污名,对其它受污名群体的态度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QQ群 大学生 艾滋病污名 虚拟接触

分类号:B849

1.引言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在艾滋病的干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艾滋病污名往往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艾滋病患者迫于污名而隐藏病情,会加剧病情的恶化使之传播更迅速;对于已经暴露病情的艾滋病患者而言,普遍存在的污名使得他们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陷入巨大的困境,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1963年,Goffman的经典著作《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正式开创了污名研究。随着污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分别从歧视、社会过程、情绪反应的角度对艾滋病污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也有学者从综合的角度对艾滋病污名定义,包括指向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个体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和群体的漠视、偏见、侮辱和歧视;污名的本质是一种态度,艾滋病污名的本质就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结合前人对艾滋病污名的理解,本研究将艾滋病污名定义为公众对艾滋病患者或群体消极的态度,表现为消极的认知、情绪反应以及歧视行为等。

在态度研究领域,有大量研究发现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例如,态度的双加工模型指出,外显态度即被动的、快速的和直觉与情感紧密相联的体验系统;内隐态度为有意向的、基于逻辑、与情感无关的理性分析系统。已有研究大都是以访谈法或问卷法对外显艾滋病污名进行研究。但人们对受污群体的态度因迫于社会主流观点压力并不一定能真实表达。进而有学者质疑外显艾滋病污名研究的片面性,于是探讨内隐艾滋病污名的研究逐渐增多,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内隐联系测验法(Implicit Associafion Test,IAT)为主。例如,国外学者Neumann(2004)采用问卷和IAT对内隐和外显艾滋病污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存在内隐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可以预测自动化的趋避行为。国内学者杨金花等通过IAT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上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污名。

除了艾滋病污名的现状研究之外,也有研究者开始探讨减少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措施,其中群际接触被认为是降低污名和促进群际关系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例如,Herek等人发现,与艾滋病患者有过直接接触的被试比那些没有过直接接触的被试更加同情和理解艾滋病患者,也较少回避或责备他们。再如,Brown等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更加个体化的接触能够降低对艾滋病的神秘感与误解,增加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以上群际直接接触虽然对于艾滋病污名干预有效,但实践推广有限。因为只有当不同群体成员间有直接接触机会时对污名的干预作用才能发生,但现实生活中普通公众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接触的机率非常小。

综上所述,目前艾滋病污名干预研究多是对已经实际发生接触的结果进行调查;缺乏艾滋病污名干预的实证研究,更缺少对干预前后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区别研究和相互关系探讨。但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第一,鉴于直接群际接触研究的推广性问题,Crisp等基于心理意象,指出想象接触可以激发心理意象,而心理意象可以引起与实际经历相似的情绪和动机反应。所以通过心理模拟想象与外群体成员进行积极接触可以激活与之成功交往的感受从而减少污名。但相对于直接群际接触而言,想象性群际接触对态度的影响作用可能较弱或缺乏持续性。再者,想象性群际接触的研究范式要求被试自行对外群体成员进行积极想象,不易对被试的想象进行过程管理,且群际间的互动性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如果只简单想象外群体成员这种中性接触对态度的干预作用不明显。本研究进一步提出虚拟群际接触的概念(简称虚拟接触),并假设虚拟接触能够减轻艾滋病污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虚拟群际接触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即时通信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互动方式,并已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调查中,发现应用最多的是即时通信工具,占到了整体的32.7%。而腾讯QQ以整体即时通信用户占有率97.4%的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即时通信行业的老大。第二,有关老年人的研究发现,群际接触对外显和内隐态度的影响不同。外显态度受更多的自我暴露和群体间焦虑降低的中介影响,接触的质量尤为重要;而对内隐态度而言,接触的数量值得关注,仅仅暴露于外群体就可有效降低内隐偏见,甚至仅想象与老年人接触便可降低内隐偏见。第三,大学生是我国年轻人的主要群体,如今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QQ账号,QQ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人际互动方式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再者,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观点会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而,了解大学生对于艾滋病污名的现状,采用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方式降低和消除艾滋病污名,对于控制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口语报告式的问卷法和简版内隐联系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相结合,探讨在QQ群中性互动和QQ群积极互动情境下,个体的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变化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方法

2.1被试

从某大学招募本科学生100名做被试,实验之前签定实验知情同意书,实验后赠送小礼物。其中2名被试问卷数据缺失,有4名被试内隐联系测验的测试结果不符合统计标准,故其数据未纳入分析。因此剩下的有效样本包括32名QQ群中性互动被试,32名QQ群积极互动被试和30名控制组被试,共计94人。在全部有效被试中,男生40名,占44.44%,女生54名,占55.56%。

2.2程序和材料

将被试随机分配到QQ群中性互动组(和艾滋病患者讨论与艾滋病无关的客观话题)、QQ群积极互动组(和艾滋病患者讨论与艾滋病有关的话题)和控制组。在网络环境下,要求QQ群体中性互动组被试与艾滋病患者QQ群讨论隐形眼镜的使用,QQ群体积极互动组被试与艾滋病患者讨论对艾滋病的看法。两个实验组讨论时间均为10分钟。控制组被试观看一个10分钟的汽车零部件构造和功能的视频。接下来对所有被试进行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和简版内隐联系测验施测。

2.2.1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

采用杨金花等(2010)编制的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该问卷由接近恐惧、道德评判与法律和社会福利三个维度构成,共15个题项。“接近恐惧”指人们害怕通过偶然的接触而被传染艾滋病,“道德评判”指人们对艾滋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道德评判,“法律和社会福利”指人们普遍对艾滋病人政策的支持程度。问卷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计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6。该量表的得分在15到75之间,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存在艾滋病污名。

2.2.2简版内隐联系测验

本研究选用简版内隐联系测验(Brief Implicit Asspeiation Test,BIAT),在任务中运用比IAT更为简化的指令,减少了被试自发性控制加工。目标概念词为“艾滋患者”(艾滋病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艾滋感染者),和“普通人”(一般人、老百姓、大众、群众)。属性词为“积极”(希望、自信、乐观、自强)和“消极”(绝望、厌世、歧视、悲观)。BIAT一共包括四个部分;每个由两个联合任务组成,有20次反应。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当刺激词属于“艾滋患者”或者属于“积极”时,被试按K键反应,当刺激词既不属于“艾滋患者”也不属于“积极”的时候,被试按D键反应,即进行相容的归类;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中,当刺激词属于“普通人”或者属于“积极”时,被试按K键反应,当刺激词既不属于“普通人”也不属于“积极”的时候,被试按D键反应,即进行不相容的归类。一般而言,进行相容的归类反应时短,进行不相容的归类反应时长。不相容和相容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艾滋病污名的效应,差越大,表示艾滋病内隐污名越高。与传统[AT一样,BIAT任务联接强度的计算采用D值法。具体步骤为:第一,剔除反应时大于10000ms的数据。第二,剔除错误率超过20%、或者反应时小于300ms的次数超过10%的被试。第三,对有效被试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对不相容部分和相容部分的反应时分别求平均,其差值便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2.2.3QQ群互动

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进行单独施测。实验组被试利用主试提供的临时QQ号登陆QQ群讨论。QQ群中有4名成员,其中有2名是真正的被试;另外2名是由主试扮演的艾滋病患者,他们按事先准备好的统一的发言提纲和内容参与讨论。QQ群中性互动组讨论的主题是使用隐形眼镜的利弊,提纲包括隐形眼镜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隐形眼镜品牌选择、隐形眼镜的正确使用习惯、隐形眼镜的优点、隐形眼镜的缺点。QQ群积极互动组被试讨论的主题是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提纲包括被传染艾滋病的原因、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的歧视、经济的方面的困窘、受到社会的关爱、自强不息的决心。控制组被试只观看汽车零部件构造和功能的视频,不参与QQ群讨论。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现状及二者关系

为了考察被试的内隐艾滋病污名现状,对控制组简版内隐联系测验的结果进行统计,D分数显示,被试对艾滋病患者与消极词、普通人与积极词的联合辨别反应时均比较短,说明被试对艾滋病患者与消极词、普通人与积极词的联系更紧密。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艾滋病患者有消极的看法,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

为了考察被试的外显艾滋病污名现状,将控制组被试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平均值(M=35.73)显著低于外显艾滋病污名的中值(M=41.5)得分(t=-2.837,df=28,p

将控制组内隐联系测验数据与问卷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不显著(r=-0.135,p>.05)。这说明,大学生的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不相关,二者相分离。

3.2QQ群互动对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

为了考察QQ群互动对被试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对QQ群中性互动组、QQ群积极互动组和控制组被试艾滋病污名问卷测试结果,进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91)=9.604,p=.000)。平均数的多重比较表明,QQ群中性互动组的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5.01,p

3.3QQ群互动对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

为了考察QQ群互动对被试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对QQ群中性互动组、QQ群积极互动组和控制组简版内隐联系测验所得D分数,进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91)=4.01,p

4.讨论

4.1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的关系

简版内隐联系测验测试结果的D分数显示,被试对艾滋病患者表现出更为消极的内隐态度。这说明被试在无意识中可能对艾滋病患者持有污名,同时也印证了杨金花等人关于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上对艾滋病存在污名的结论。艾滋病问题涉及道德、价值、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艾滋病患者这一目标物与个体记忆中所存储的多元信息相联系。但是在本研究的BIAT测试中,被试在快速反应的情境下,无暇去做更多的思考,可能激活的是自动、直觉的加工模式。而在自我报告式的问卷任务中,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不存在外显艾滋病污名。这可能是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限制,被试理性思考、有意识加工的倾向更强,也更易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因为被试可能猜到实验的逻辑,想让自己的表现更符合社会的期望。同时,也说明近年来相关部门之前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包容性更强,增进了在意识层面上对艾滋病患者的接纳,对其排斥和歧视等心理减弱。另外,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不相关,说明外显与内隐污名相互独立,呈结构性分离状态。这也佐证了前文所述的态度的双加工模型状态。

4.2QQ群互动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作用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在QQ群互动干预后,无论是QQ群中性互动组还是QQ群积极互动组,其简版内隐联系测验的D分数与控制组都有显著差异,且其值均为正。说明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实验组更多地将艾滋病患者与积极词相联系,QQ群互动能够减轻大学生的内隐艾滋病污名。另外,QQ群互动干预后,相对于控制组而言,两个实验组被试对艾滋病患者的外显污名也显著下降。内隐污名比外显污名更难被改变,但QQ群互动这一虚拟接触的形式却可以使其发生变化,证明了这种接触形式在减轻污名上多方面的有效性。QQ群体互动干预后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有改变,也是对Bohner和Diekel提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改变的联想评价一命题推理两个作用路径说的一种演绎。在本研究中,QQ群中性互动干预可能是信息输入直接作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简单联想加工,进而改变内隐态度,同时联想评价又作用于理性推理而间接作用于外显态度。QQ群积极互动是信息输入通过直接作用于理性推理进而改变外显态度,同时理性推理又作用于联想评价而间接作用于内隐态度。

除此以外,QQ群中性互动和QQ群积极互动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的改变模式不一样。对于内隐艾滋病污名而言,两个实验组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外显艾滋病污名而言,QQ群体积极互动的干预作用显著强于QQ群中性互动组。这一结果验证了Turner等人就群体间接触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影响的不同解释。内隐态度的改变更注重接触数量,两个实验组被试都经历了10分钟的QQ群互动,这一接触时间数量的相似性导致两组在内隐污名的改变上近似。外显态度的改变更注重接触质量,QQ群积极互动组讨论的问题与艾滋病污名直接相关,被试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自我暴露、与外群体接触的焦虑感可能也随之减轻,因而其外显污名的改变强于仅就无关问题讨论的QQ群中性互动组。

本研究结果也说明,虚拟接触与直接接触和想象接触对减少污名而言有相似的作用,虚拟接触对内隐外群体态度有正向的直接干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前人研究发现仅想象中性接触并不会对污名起到干预作用,但本研究中不仅QQ群积极互动对艾滋病污名有干预作用,QQ群中性互动对艾滋病污名也有干预作用。因为在QQ虚拟接触中,被试与外群体成员进行频繁人际互动,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还可以用表情符号表达,比想像接触更接近真实直接接触、互动性强,也更易激发被试的心理意向。因此,当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或想象接触不好操控时,虚拟接触不失为减轻污名的一种可行选择。

4.3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首次证明虚拟接触能够降低艾滋病污名,为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抛砖引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尝试。

第一,其它受污名群体的态度研究。本研究以艾滋污名为例,对施污群体的虚拟接触干预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其它受污名群体的态度研究有借鉴意义。可以考虑将虚拟接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如吸毒者、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等。在特殊教育实践中,也可能在改善普通学生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偏见和歧视态度方面有所作用,促进他们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为群体间成功的实际接触做出铺垫。教育者可以采用QQ等便捷快速的互联网虚拟群际接触方式,在残疾学生跟普通学生一起就读前对普通学生进行干预,培养他们对残疾学生的外显内隐双重积极态度,帮助他们接纳这些弱势群体,进而形成适合特殊受教育群体的校园环境。另外,就污名的双向互动性而言,也可以让受污名者虚拟接触施污群体成员,以增强其对污名的应对能力。

第二,虚拟接触与行为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外显态度与有意的行为相关,内隐测量与直接、自发的非语言行为相关。未来的研究可以考察虚拟接触是否能导致更正面的有意和自发行为,以及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虚拟接触和行为的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这一议题值得关注,因为与有意行为和外显的外群体态度之间的联系不同,与内隐态度相联系的自发行为更难以被掌控和抑制。实际上,如果个体对外群体成员负面的非言语行为(比如微笑、避免目光接触)可能会导致对外群体成员有负面的应对。如果虚拟接触能够减少这种负面的非言语行为,也许会使个体未来与外群体成员直接接触中有更融洽、更成功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以其它虚拟平台为依托的研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对这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QQ这种即时通讯技术外,可以尝试用博客、微博、BBS等平台来做减少污名的干预研究。例如,BBS是网络互动中较具社群性的沟通系统。可以设定以某一污名为专题的讨论空间,吸引了同样需求、共同兴趣的人互动参与。成员间彼此交流、讨论。逐渐形成了以某专题性的BBS为联系纽带的虚拟社群,进而推动社会对受污名群体的理解、同情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