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能屈能伸的豆丝生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能屈能伸的豆丝生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有一个名叫张远胜的普通农民,一直靠踩三轮车维持生计的他,在2002年突然改了行,并在5年内拥有了年产值60万元的工厂。吸引张远胜的面食就是豆丝,作为过年时必备的食品,豆丝在湖北是家喻户晓。农户先将大米和绿豆打成浆,再烙成饼,冷却后先切细再晒干,吃时将干豆丝放在开水中煮熟,并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味。

2001年的一天,张远胜来到汉口市中心的一家集贸市场,他意外地发现有一家店在卖豆丝。一询问,原来是店主自家的剩余年货。因为从来没有吃过外面卖的豆丝,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包尝尝。但张远胜回家一尝,发现味道

非常不好。

买回来的豆丝不好吃,张远胜却有了一个主意。豆丝是湖北有名的地方小吃,却从没有人尝试用它做生意,我为何不试试呢?张远胜算了一笔账,一斤大米一块多,每斤绿豆也还不到3元,一斤豆丝的成本也就两三块钱,若卖到7块钱,肯定大有赚头。不料话一出口,立刻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还要同时供三个孩子念书,要是投资失败了怎么办?再说,即使生产出来了,往哪销售呢?面对妻子的顾虑,张远胜决定先去做一番市场调查。2001年,张远胜自费到省外去考察市场。从北边的石家庄、郑州、信阳到西边的西安,张远胜发现,除了湖北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豆丝。喜出望外的张远胜,一回来就向妻子汇报了自己的考察结果。这一次,妻子再也说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2002年底,他们在村里雇了两个会做豆丝的老乡,在自己家里开始生产。

2003年春节,张远胜夫妇俩带着两吨干豆丝来到了汉口。他们认为汉口是九省通衢武汉的商业中心,在这样一个外省人口流动多的地方销售,肯定会卖得好。不料,豆丝在汉口根本卖不动。黄陂豆丝在本地是个特产,但外省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失败的压力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张远胜的心头,迷茫的他和妻子又回到黄陂。

夏天到了,湖北进入雨季,存放在家中的豆丝全都开始发霉,他只能无奈的全部拿去喂鱼。

张远胜只能又重新踩起了三轮车。正当他想到要放弃的时候,妻子却一反最初反对的态度,坚定地支持张远胜做下去。

夫妻俩吸取了在武汉的失败教训,决定把豆丝拿到黄陂镇上,卖给懂豆丝的本地人。张远胜在集贸市场摆了一个摊位,每天早上他先送妻子去摆摊,自己再去蹬三轮跑运输。夫妻俩想,黄陂人最喜欢吃豆丝,在本地一定可以销得好。可是,令张远胜想不到的是,在镇上销售也非常困难,黄陂的农户自己通常都会做豆丝,张远胜做的也是普通豆丝,没有新鲜味儿,当然卖不出去。

发现问题后,张远胜开始开发豆丝的新口味。他尝试着把胡萝卜、核桃、人参等各种口味添加到豆丝中去,做了多种尝试,希望能找到突破口。在考虑到货源和营养的双重因素后,张远胜把开发重点转到了当地盛产的一种植物――葛根身上。张远胜把野生天然的葛根,经过16道工序的加工,制成葛根粉,然后再加入到豆丝中,这样不仅使豆丝比以前味道好,而且更加有营养。

然而,加入了葛粉之后,生意仍然没有好转。葛粉豆丝成本高,一斤卖到了7块钱,与周围才两三块钱的普通豆丝相比,简直是天价,一天下来卖不了几斤。眼看着家中的经济每况愈下,家里的生活开销和孩子的学费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张远胜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豆丝里面真的没有商机吗?

正当张远胜为销售发愁的时候,他听说有村民做豆丝挣了钱。可这些人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卖过豆丝。那么,他们的豆丝销到哪里去了呢?

在村里打探一番后,张远胜得知镇政府在收购农户的豆丝,包装之后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不久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听说镇长胡庆华原来就是自己的战友,于是壮着胆子来到了镇政府,希望能借助这个关系得到一些资助。可镇上领导并没有给张远胜拨款资助,而是给了他一些镇政府以前包装豆丝用剩下的包装盒。

张远胜把包装拿回来一看,上面印着:“木兰山特产”字样。他一下受到了启发,自己的豆丝中含有黄陂盛产的葛粉,不就是木兰山的特产吗?政府的包装用完之后,张远胜又印制了自己的新包装,销售口号不再是湖北特产,而是黄陂木兰山特产。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木兰山风景区,而豆丝的价格则升到了10元钱一斤。

木兰山风景区大大小小的餐馆有几十家,张远胜把自己包装好的豆丝加上自己的名片一家一家的送。令他意外的是,虽然绝大部分餐馆都了解豆丝,也认可他的湖北特产,但很少有人答应进货。

原来,干豆丝本身是无法辨别其口味的。只有尝过了才知道质量如何。而且煮豆丝的功力也影响豆丝的口味。送到餐厅经理室的豆丝往往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眼看推销了好几个月都没有什么进展,妻子陈翠珍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她主动提出到餐馆里去教人煮豆丝。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渐渐地,张远胜的豆丝被餐馆老板认可了,有的餐馆甚至用它取代米饭作为主食供应。

2005年,张远胜成立了食品厂。除了原有的葛粉豆丝之外,他还开发了其他口味的系列食品。正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笔好端端的大生意却飞了。

2006年夏,一位武汉的大客户找到张远胜,一下子开出了6000件的订单。这下张远胜是又喜又愁,喜的是按每斤10元计算,6000件就是一百万的收入;愁的是,上哪儿弄这么多豆丝去?湖北省夏秋时节潮湿多雨,用大米和绿豆做出来的豆丝很容易发霉,加上夏天炎热不便于保存,所以一直以来,豆丝都只是在冬天生产。但是夏天不生产,大客户来了,就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100多万的大生意溜走。

这件事情之后,张远胜觉得自己必须找到豆丝在夏天生产的方法。而核心就是解决豆丝容易霉变的问题。在反复试验后,他意外地发现,葛粉居然帮了他一个大忙。

在生产中张远胜发现,调节米浆中水和葛粉的添加比例是控制霉变的关键所在。他摸索着发明了一套配方,这下豆丝在夏天也可以生产了。张远胜的这个配方,在旁人眼里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东西,每天晚上天气预报之后他便会拟定出第二天的配方,出门之前偷偷地交代给妻子,不让外人知道。

货源问题解决之后,张远胜迫切地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入超市。他立刻找到了超市的采购部门,可商谈了一番后,他得知要进入超市销售自己的产品就要收取十几万的进场费。再算上其他费用,就很难有利润了。怎么办呢?出于双赢的考虑,超市采购员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或许可以帮张远胜实现梦想。

这个人就是武汉市原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吴家水,他是多家大型超市的供货商。张远胜带着两包葛粉豆丝找他合作,但是被拒绝了。心灰意冷的张远胜回到黄陂之后,吴家水却突然来到他的工厂考察。原来,是公司的一个会计无意中帮了张远胜。会计是个小女孩,平时在家吃饭很少,但是吃了张远胜的豆丝,却连声说好吃,一连吃了两碗。待吴家水考察完毕之后,他对张远胜的产品非常满意,答应免除张远胜的进场费,帮他把豆丝送进超市。

现在,张远胜的豆丝顺利地进入了超市,在湖北各地销售。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把豆丝生意做到外省去。

作为一个季节性的替代主食,豆丝在当地已见怪不怪了,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商品来推向市场。可张远胜却把大家都熟悉、都会做的东西做出了特色,闯出了一片天地。按照常理,经营好一种东西,能够保住质量,打出知名度,也就可以了。但张远胜除了这些还做到了因地制宜,学会变通,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