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跨江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皖江城市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情况,从推动城市化进程、充分利用沿江交通设施、沿江城市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实施政策扶持四个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统筹规划,实现皖江两岸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过江通道,为跨江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枢纽;重视沿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皖江城市;跨江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战略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沿江城市的发展历程,大多都经历或正在考虑走跨江发展的道路。国外有伦敦、巴黎、新德里、圣彼得堡、首尔等,国内有上海、南京、武汉、天津、重庆、广州等都是跨江发展城市[1]。经验表明,沿江城市跨江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空间、有效利用岸线资源、优化内部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关于滨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国外有部分学者对一些城市的跨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国内针对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也不多见。丁家云,雷勋平(2011)从缩小城市南北差距、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剖析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驱动、示范区推动、经济实力带动和交通格局触动阐述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制定跨江发展总体规划,理清跨江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皖江城市交通设施,做好大桥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王傲兰(2001)主张跨江发展不必非得进行区划调整,在现行体制和区划不变的前提之下,同样能够实时跨江发展;董伟(2009)认为城市空间的拓展与产业发展一体两面,互动互促,围绕建设“现代化江北新城”功能定位,结合高端产业发展条件和区域资源禀赋,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选择,并为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李俊峰等人(2010)对上海市跨黄浦江发展过程和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上海市跨江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得出各阶段在空间形态、产业发展与布局、空间拓展强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结论;夏非(2011)基于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等理论,分析论证了当前南京选择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南京实施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一1些策略,如加快构建合理的跨江交通格局;处理好江北新市区与南京城市整体功能的互补性与独立性关系;实施沿江岸段的合理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

二、皖江城市发展概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江城市总面积为7.6万平方米,占安徽省整个土地面积的的54%。皖江城市带拥有马鞍山马钢、芜湖奇瑞汽车、合肥江淮汽车、马鞍山星马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芜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一区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等优势产业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如下表所示,2012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100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6.2%,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12年总人口2910.51万人、非农业人口总数为747.9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1396.5亿元、财政收入1902.2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2%、46%、66%、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83比上年增长13%,各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基本上达到75%以上。以上情况都说明皖江城市带内各项发展指标已在安徽居主导地位,成为带动安徽经济的“发动机”。

皖江城市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表1 皖江城市带各市基本情况(2012)①

三、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跨江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由于安徽省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空间发展战略,如重点发展省会城市,将黄山的旅游开发作为重点,大力开发皖江,重点发展皖北。这些都反映了在空间发展战略上的摇摆性和不一致性。加之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受到行政区划的束缚,如安庆市与对岸池州地区,马鞍山市和芜湖市育对岸的巢湖地区,铜陵市与对岸的安庆市和巢湖地区,行政区划上虽属同级但不同区,使得城市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封闭状态[2]。以上两个原因造成城市间投资分散、效益低下和发展缓慢等问题,导致安徽省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为加速城市化,首先要着眼于把沿江的中等城市做大,而跨江发展是城市扩张的捷径,不仅有助于把现处长江一侧的老城区进一步做大做强,而且能使目前尚无城市的长江对岸迅速出现新城区,即跨江发展能够以超常规方式,在长江两岸同时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二)跨江发展是充分利用沿江交通设施的必然选择

便利的交通是实现跨江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建成的大桥有: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在建的有马鞍山长江大桥,而即将开工建设的有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和芜湖戈矶山长江公路二桥。这些大桥都横跨两岸,带动了两岸人流物流的发展。已运行的轮渡有:马鞍山与对岸和县的汽车与客运轮渡、芜湖与无为和沈巷的汽车与客运轮渡、铜陵与对岸老洲和土桥的汽车与客运轮渡、安庆与对岸大渡口的汽车与客运轮渡等[3]。这些汽车与轮渡,不仅使沿江城市对岸的城镇融入新的城区,而且可以加速城镇周围更广大地区的发展。另外,安徽省计划在原来的3座过江通道基础上将再建7座,以解决皖江城市过江难、大量交通绕行的不合理局面,这些过江通道的建成必将促进皖江城市的跨江联动发展。

(三)政府实施政策扶持触动皖江城市发展

首先,自1990年7月安徽省政府做出“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之际,安徽首个进入“国字号”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示范区将涵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宣城、滁州8个城市以及金安区和舒城县,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总面积的40.3%,2011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的67.63%。其次,2004年为配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安徽省及时制订了“861”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东向发展”的重大战略。勾勒出了安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即以“合肥、芜湖为两点,整个皖江流域为一线”的十字型经济区,着力加快沿江城市群建设,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合作和联动发展[4]。尽快形成以长江及重要交通干线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群,在实现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最后,2006年8月,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国内大规模启动内需的措施为安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机遇[5]。这些政策的实施表明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皖江城市的跨江发展。

四、如何实施皖江城市跨江发展

(一)实现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在实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上,国内一些成功实施跨江发展的范例很是值得安徽省借鉴。一是杭州模式,即通过扩大杭州市的行政区域使其城区得以跨江发展,从而形成了环杭州经济圈中心位置的格局,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二是南京模式,即通过合并南京原有的一些城区并将其设为南京的现代工业区,使得南京城市的空间扩大了将近一倍之多。三是江阴模式(包括演变的宁波模式),即让属于无锡的江阴和属于泰州的靖江这两个不同的区域,通过跨江发展,实现了双赢。以上三种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沿江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自身的跨江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6]。所以对于安徽省,目前的行政区划不应该成为我们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绊脚石。沿江各地区应该摒弃固有的行政区划概念,要有合作意识,以谋求共同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一方面,结合皖江城市的实际情况,江南江北要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制约的限制,才能更好的实现跨江发展的总体规划,达到两岸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目前沿江城市对岸的实际情况看,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之后,可以让这些沿江城市对岸的城镇融入新的城区,比如安庆市与对岸的大渡口,马鞍上市与对岸的和县,铜陵市与对岸的土桥和老洲,芜湖市与对岸的沈巷和二坝,如此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7]。

(二)统筹规划,实现皖江两岸区域协调发展

表2 2012年皖江城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②

由表2可知,2012年皖南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要普遍高于皖北。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是铜陵达到84877,而最低的安庆只有21917,仅是铜陵的27.1%。并且铜陵的人均财政收入为17154,是安庆的6.2倍。由此可见,皖江城市的南北差距还很大,而区域发展的失衡必将带来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利于整体规划的实现。所以要想实现皖江城市的联动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江北,通过从整体上提升江南的实力来辐射和带动江北的发展。一方面。江南应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便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带动江北一些低端产业的升级。另一发面,江北城市要从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快产业升级,限制一些高污染耗能多的企业进入,注重培育优质企业的引进,加强新技术的消化。同时政府要大力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引进新产业相关的优惠措施。

(三)加快建设过江通道,为跨江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枢纽

一要以加强皖江两岸社会经济交流、加强皖江地区开发开放为目的,满足全省综合交通对跨江通道布局的需求;二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皖江两岸城市联动发展,统筹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畅通高效的过江通道,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要增加江南、江北的过江通道,加快江北轨道交通的建设,构建区内与区外、江南与江北、沿江与腹地、城镇与工业园区之间沟通便捷、合理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具体根据皖江编制过江通道布局规划,过江通道布局应服务引领区域经济战略、把握全面突出重点、远近结合适当超前等原则,提出到2030年建成由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市政道路和城市轻轨组成的过江通道布局。另外,要建成由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市政道路和城市轻轨组成的过江通道布局,以解决安徽省过江难、大量交通绕行的不合理局面,基本形成每个中心城市与长江对岸产业集中区和城市新区有一座以上的市政功能过江通道。

(四)重视沿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

首先,从外部看,尽管皖江城市借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能得到有力的发展,但是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在实施跨江发展和两岸联动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有这种环境意识,让经济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的共赢。即在产业转移中,不能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对岸而来发展自己;我们在提高经济效益之时,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出什么产业,我们就承接什么产业,不能被动地接受“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模式,而是在承接中要进行升级和创新,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与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8]。其次,从自身看,安徽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安徽省必须突破这样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在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时,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引进一些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在自身发展时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哪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模式,消除对环境的压力,使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注释:

①②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参考文献】

[1]丁家云,雷勋平.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5):54-59.

[2]王傲兰.实施跨江发展,迅速壮大沿江城市[J].宏观经济研究,2001(2):45-46.

[3]董伟.南京跨江发展与浦口的产业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28-132.

[4]李俊峰,焦华富.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1625-1630.

[5]夏非.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129-136.

[6]孙都光,洪绍明.皖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0(3):35-41.

[7]荣兆梓.论芜湖跨江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11(5):137-142.

[8]陈敏,吴涛.过江通道建设对皖江地区交通影响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8(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