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沿江的城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沿江的城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吉林,满语中“沿江城池”,从长白山东麓,沿着松花江一路蜿蜒――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长春……城市星散于两侧,直至科尔沁的茫茫草原。

在更远的北方,凉爽的季风自欧亚大陆上空吹来,穿过高耸的长白山,到达河流蜿蜒、森林茂密的东北平原。在远离我们的祭祀时代,伟大的部族们高唱异教的神歌,漫天的风雪将其庇佑。

神山天池

这里有历史。3000多年以前,吉林已是氏族部落的交汇之地。长期生活在长白山地区的肃慎族系,在汉魏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活跃一时,各领的挹娄、勿吉、女真、满族等都由肃慎演化而来。形成于春秋时期的秽貊族系,生活在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后经迁徙,至汉代又分散为东夫余、卒本夫余、南夫余等新兴民族。吉林西部的东胡族系,经秦初的匈奴战乱,分化为乌桓和鲜卑两支。后乌桓南迁中原,与汉族融合;鲜卑则分化为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进入中原建立了燕、魏、周等政权。

这里有神山。2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中,炙热的玄武岩浆沿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中上涌,以无可比拟的力量喷出地表,造就了这座神山――长白山。沧海桑田的长白山,被君王尊为当

与五岳同祭的神山圣地。远自上古,《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不咸”正是长白山古称,意为“有神之山”。历代渤海王均尊长白山为“圣山”,每年腊月设坛望祭,称为“腊祭”。山上,亚寒带针叶松林形成蔽天避日的松海,春天里鲜艳的野花,在布满青苔的朽木耀眼盛开。

这里有宽广幽深的天池。长白山天池为图们、鸭绿、松花三江之源,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山环抱,离地高约二十余里,故名天池”。远古时期火山爆发,大量熔岩喷射而出,火山口处形成盆状,积水成湖。天池湖面海拔为2194米,是国内最高的火山湖,湖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世上与此类似的“三江之源”,只有的玛旁雍措,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钦脚下的玛旁雍措,为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之源。

部族圣地

如同恒河之于印度,长白山和天池是整个辽东部族的发祥地。金王朝认为长白山是女真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封其为“兴国灵应王”。康熙大帝颁旨“长白山为圣武发祥之地,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为长白山之神”。朝鲜民族也认为长白山是其民族的发源地,天池更被朝鲜族尊为圣湖。朝鲜族历经辗转,于公元3年,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址国内城(即吉林集安)。上世纪末在集安发现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残存下来的高句丽文明的经典。作为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延续使用时间最

长的都城,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散落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墓室中传奇般布满具有无限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历经千年仍鲜活如初。其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个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再现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

假托始祖为长白山仙女孕育的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传承着与通古斯人古老信仰相一致的萨满教。萨满,早可见南宋《三朝北盟会编》,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女真语意指巫师,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

作为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教坚信万物有灵,从而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满人所用的法器,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都刻绘有各路神灵图案,尤其是神案上和抓鼓,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戴上不同的面具,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以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

满族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古老传统――猎鹰,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先民女真人,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依靠鹰犬狩猎的女真人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长白山里有一个叫渔楼村的满族村庄,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渔楼村在此后几百年间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鹰屯,驯养猎鹰并进贡朝廷成为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

二人转 东要棒

“……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康德二年《泰东日报》

时光荏苒,曾经的文明长眠于山下,祖先的血脉却已发枝散叶。满族的子弟书,汉族的大鼓书、蒙古族的好来宝、达斡尔族的舞春、鄂伦春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等,民族艺术在吉林民间文化中各领。今人最为喜闻乐见的,当属在东北大秧歌基础上,融入河北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的“二人转”。

历史上,“二人转”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吉林“二人转”为东路,以舞彩棒为特点,有武打成分。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到了晚清,已成为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地方戏曲品种。

笔直的阔叶林依然屹立,更多的故事刻在石碑上成为传奇。当闪电和惊雷击碎冰雪,部族呼唤万灵的歌声,响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