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珣:讲座与跨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珣:讲座与跨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清华同方科技广场D座漫咖啡一坐定,记者拿出采访本和录音本,李也掏出了一本A4纸大小的空白页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对记者说:“不好意思,我习惯边说边写。”李面相老实而腼腆,但谈起事来既开阔又开怀,“开放空间、社会企业、跨界……”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把自己言语中的关键词写下来,甚至还画出简单的逻辑关系图。他说自己是双鱼座,天马行空,思维很跳,如果没有纸兜着,不知会跑去哪。

大三第一学期,这个生源地是山东,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培养路线被设定为“搞科研”的男生,跑出了专业——大林业学,用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与同伴建立了网站“讲座控”。

“讲座控”是一个集讲座信息、讲座视频、讲座笔记、学习资料,线下实体活动及青年提升项目为一体的实用网站。主打的讲座信息除了时间分类外,还按学校、机构分类,迄今为止,李的团队已能收集京城内10余所高校的资讯。

李和最初的项目伙伴是网站的建立者,同时也是最早的用户,李讲了“讲座控”的想法后,大家一拍即合,“人人心底都有拓宽视野的需求,只是恰好被我说出来了。”李说,“巧”的是这个文科生从初中起就自学计算机编程了。初高中是凭兴趣,随意地学网页制作,到了大学,因为帮学长的公司建立网站,自己又开始做“讲座控”,故开始认真钻研,还上了“新浪网络学院PHP”培训班、42区Python的培训班等。机会总不会无缘无故地眷顾一个人,对于学技术,李的做法一直是比目前需要的再多学一点。

固定看好几份商业杂志的李为“讲座控”申请了黑苹果公益创业基金,因和“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理念相合,“讲座控”争取到共8000元资金。有了这笔钱的底气,起码大家搭网站、办活动时不至于仅凭热血、靠生活费倒贴,这种钱、人、资源齐备的模式恐怕要让传统社团眼红了。

网站上线没多久就吸引了学生群体的关注,“有次听讲座时和一个陌生人偶然聊起来,他说‘推荐给你一个叫讲座控的网站,那上面讲座挺全。’我当时心里一阵暗爽。”李开心地说。

仅仅做一个信息搜集者,即便是在新平台上搜集,能边聊天边画图的双鱼男怎么会满足!2011年底策划,2012年初正式开始,“讲座控”衍生项目“TEDxBFU”(BFU为北林赛扶社简称)举办了一系列“TEDx”式的实体讲座。

“TEDx”鼎鼎大名,演讲者均是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或设计(Design)大牛,最难得的是,这些讲座的时间都在18分钟左右。李是“TEDx”顶礼膜拜级粉丝,“TEDxBFU”也循着“教父”的身影走专业、跨界、18分钟的路子。

“TEDxBFU”第一季讲座的主题是“生活大不同”,团队请了学院派海归创业者何峰讲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最后一篇论文,请热衷中国民间手艺的设计师Nathan Zhang讲乡村女性,请从华尔街出来做国际间教育培训的Justin Rapp讲美国教育体系……

嘉宾们多是跨界人——在一个专业领域积累转而在另一个专业领域施展,李想告诉同学们的除了“生活还可以这样过”,还有跨界的重要。在他看来,创新,特别是社会创新,跟跨界是一个话语体系的。讲座、沙龙还有“讲座控”接下来想做的开放教育,广义来说都是跨界:“一个专业人士,比如说媒体人,拿出5分钟的时间向一个不了解媒体的人讲媒体,对那个本不了解媒体的人而言,恐怕比他自学一周得到的信息更有用。”这是李从一本叫《知识赢余》的书中汲取来的灵感,他认为这就是跨界,且这种跨界能给社会增加正向价值。

“给社会增加正向价值”其实也是近来年颇流行的“社会创新”所推崇的,尽管初创“讲座控”的动机是朴素的,但一步步走下来,李却发现自己也在“社会创新”——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和“跨界”一样,“社会创新”概念仿佛为李又打开了一片思维领域,于是“讲座控”又有了衍生项目“CrazyU控友青年提升计划”,简单说来就是让一批青年定期就指定主题做阅读、分享、讨论。

CrazyU目前还只是“讲座控”的一个二级页面,依李言,“有待在公共空间这种孵化器下孵化出来,像所有社会创新的点子一样。”漫咖啡是李最常泡的公共空间,“讲座控”的绝大部分事务都是团队在这里头脑风暴出来的。李还有一个更Crazy的想法,把“讲座控”也变成了一个孵化器,让它变成一个实体,变成可以喝着咖啡热烈讨论的公共空间,变成专业人士可以跨界演讲的地方。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生活方式也可以很有想象力,也可以“大不同”。在“讲座控”之前,李组织过“北林大云南史(1969~1979)”社会实践,为探访学校历史在云南拜访了20位教授、30多位历史见证者;发起过北京地区青年人脉组织——大未青年网络;组织过“气候变化”沙龙;还与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合作“跨界融合免费午餐周年会”,邀请了50名优秀青年同邓飞、薛蛮子做深度交流……

如今大四的他,放弃了保研机会,决定投身互联网行业。也有CSR即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他觉得那不够跨界,“直接从公益走,我可能只能做小草,但如果从实业跨界过去,我也许会成为大树。”

Q&A:

Q:在大学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A:通过向内叩问心灵和向外不断尝试。叩问心灵,是问自己“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之前做过什么?”外部尝试则可以借助一些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Q:你眼中的创新是什么?

A: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与其去解释定义,我更愿意把创新分解为——来源,方式和结果。创新的来源是对世界的好奇和看问题的全新视角;创新的方式可以是从模仿到转换再融合,也可以是破坏式创新;创新的结果是让世界更美好。

Q: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一是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另一样是敢于行动的实干精神。

Q:大学里有没有一门课或一位老师,对你现在从事的项目有直接影响?

A:前教务处主任、现在的林学院院长讲的《生态学》。我对这门课印象深,不是因为生态学的知识。而是在课程讨论中,老师有意引导让我们不断怀疑、不断“拍砖”。还有就是让我们明白,科学不是过家家,要严谨、系统地看待。

Q:你最愿意跟师弟师妹们分享的是什么?

A:抛弃所谓的安全,拥抱不确定性。我们父母一代的生活环境不稳定,所以形成一种“求稳定”的思路。但是,亲,时代变了。我们这个时代,没必要去追求所谓的安全。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多跟有趣的人去接触,多体验人生的经历,去寻找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Lead Your Life”。寻找到你真正愿意为之一生追求的东西,并专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