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苍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苍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后备资源是指待开发改造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有关农业基础材料资源,其主要对象是四低(即中低产耕地、低产园地、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四荒(即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现将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情况分析评价如下:

一、农业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条件

1.自然资源状况我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东连巴中、南江,南邻阆中,北接广元、旺苍。212国道和苍巴公路、苍旺公路、苍剑公路交叉贯通全县,嘉陵江和宋江纵贯全境,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垂直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繁,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平均288天,稳定通过10℃的天数254天,年有效积温达

5 345.3℃,年日照时数1 560.5小时,年均日照率为35%,总辐射量为87.8千卡/cm2,,年平均降雨量1 030.7mm,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我县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春季低温寒潮,夏季夏、伏旱及洪涝,秋季秋霖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县幅员面积2 330km2,辖39个镇乡,717个村,4 851个组,总人口78.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42万人,人均纯收入2 761元,耕地面积531 570亩,森林覆盖率45.8%。

2.经济技术条件我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全国产粮大县。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4亿元,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为:种植业占39.7%,林业占4.17%,牧业占51.4%,渔业占3.98%。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达到39.6万t,油料3万t,水果16万t,蚕茧产量1 050t,出栏生猪103.4万头,出栏肉兔16万只,出栏家禽639.7万只。全县优质粮、油,优质水果、瘦肉型猪、蚕茧、优质猕猴桃等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二、农业后备资源总量构成及其特点

1.后备资源总量构成通过调查,全县农业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 459 372.7亩,其中四低资源(包括中产耕地)1 880 617.7亩,占76.5%;四荒资源578 755亩,占23.5%;可利用生物秸秆资源年50万t以上。

(1)中低产耕地按省定统一标准,粮食亩产高于800kg为高产耕地,平均亩产600~800kg为准高产耕地,400~600kg为中产耕地,低于400kg为低产耕地。按此标准计算,我县高产耕地15.6万亩,准高产耕地18万亩,各占全县耕地面积13%和15%左右;中产耕地面积54.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5%;低产面积32.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27%。中低产耕地面积共占全县总耕地的72%。

(2)低产园地按省定标准,低产园是指产量相对低下,缺株、缺土、缺肥、缺水和缺管较为严重以及生态条件不相适宜的成年投产的桑、药、果和菜园等。以集中单项种植为基本单元计算其单位面积产量,其标准为:①年亩产蚕茧低于60kg或亩产值800元的成年桑园;②年亩产低于500kg或亩产值低于800元的成年果园;③年产蔬菜低于1 000kg或亩产值低于800元的蔬菜园;④年药材产值低于800元的药材园地。按此标准调查统计,全县低产园17万亩。其中低产桑园1万亩,占5.8%;低产果园12万亩,占70.5%;低产菜园2万亩,占11.8%,低产药园1万亩,占5.8%。低产园地占全县总园地52.6万亩的32.3%,低产果园面积占全县果园总面积38万亩的31.6%。所以,我县低产园地以低产果园为主。

(3)“四荒”资源四荒是指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荒山是指坡度大于5度的山丘中没有人工投入的所有荒芜土地(包括基岩的面积);荒地是指没有人工投入的或近年又撂荒的所有荒芜土地;荒水是指在不影响灌溉、排涝、行洪和通航前提条件下可养殖利用但目前尚未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荒滩是指在保证滞洪、排涝前提条件下可利用而未利用的湖滩、河(江)滩、库滩等。我县的“四荒”资源主要是荒山、荒地。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荒山、荒地总面积为57.8万亩。其中荒山33.5万亩,占58%;荒地24.3万亩,占42%。

(4)可利用秸秆资源我县常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可产秸秆50万t以上。

2.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的特点

(1)以中低产田土为主体全县中低产耕地面积为8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2%。其中中产耕地面积54.2万亩,低产耕地面积32.5万亩,为全县耕地的主体。中低产耕地中田33.8万亩,占45%;中低产地、园52.8万亩,占55%。

(2)低产园地分布面广我县近年来通过庭院经济建设,距房屋较近的园地改造进程较快,距房屋较远的园地改造速度较慢,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多数农户规模较小,形不成气候,与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加之缺乏人力和管理技术,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3)荒山、荒地利用难度大全县的荒山、荒地构成以荒山为主,占到58%,在荒山中有近20%是裸岩石砾地。荒地包括荒坡地、坟林地、旧宅基地等,占42%,较为零星分散,其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4)秸秆利用率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物质,除具有经济和食用价值的部分被利用外,还有较大部分(主要是秸秆)未被利用或利用率很低。科学实践证明,这一部分物质也是有较大利用价值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秸秆被大量焚烧,更好的开发利用秸秆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低荒资源成因

从总体上分析,造成“四低四荒”的主要原因为:土壤性状差是基本原因;水利条件差是主导因素;基础设施差是人为因子。就我县的资源利用现状上看,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地型地貌复杂多样,地力条件差距甚大,地力、气候、科技、水利等多种多样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加重了低荒的程度;农村经济基础差,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科技水平低,低产和荒芜加剧;改造难度大,投入不足,自然面貌很难改善;利用不甚合理等等。从具体的分类分析其原因为:

1.中低产田土成因①水利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少地区,不仅水源短缺,塘、库、堰少、蓄水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水份的需要,多数低产田土能保证的年供水量, 每亩在400m3以下,而主产作物特别是水稻,“望天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干旱的发生机率较高。灌排能力弱,渠系不配套,串灌漫灌现象严重,水土流失程度大,易旱易涝和望天田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占到中低产田总面积的60%(20.3万亩)。其原因在于坡田部分不仅水源缺,而且承载能力差,流失也严重。而沟槽田、洼田和山脚淤田、冲口田等来水面大,长期受涝渍,冷浸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一方面缺水受旱是产量低的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丘陵冷浸渍害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②土壤贫瘠,土壤结构差。土层厚度在60cm以下和耕作层在20cm以下的占中低产田土总量的40%,土壤质地粘重,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养分含量低。全县中、低产耕地有机质平均约为1.05%,其中水田为1.23%,旱地为0.86%。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为50mg/kg、8mg/kg、56mg/kg,同时缺乏多种微量元素。③投入少。特别是培肥地力措施投入少,近于“掠夺式”的种植。在轮作制度上,绿肥面积急剧下降,豆科作物的比例不多,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机肥严重不足,产出效益不高,影响投入的积极性,投入减少又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中低产田土上表现十分突出。④有30%的中低产田土是坡耕地。这是由我县特殊地形地貌所决定的,地形还是处于自然状态,地貌已经破坏。以旱粮生产为主,产量较低,复种指数不高,垦植后流失现象十分严重。⑤种植技术落后,科技推广水平低。农村人员的大量外流引起劳动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粗放,由于缺乏科学文化和经济基础,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农业种植管理技术落后。

2.低产园地的成因低产果、菜园多数都是由于缺水、土层过于浅薄及土壤肥力低形成的。有机质与养分缺乏,干旱严重,同时低产果园多数品种老化,管理失调。但是无论那种园地,除立地条件较差外,主要的原因还是投入少和管理不当,缺乏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的普及,树龄老化,缺株严重,杂草丛生,旱涝危害等等,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加之承包责任制不够完善,掠夺性经营的倾向和无人管理的现象均有存在。

四、后备资源开发改造的潜力分析

1.中低产耕地改造的潜力全县现有54.2万亩中产田土,目前年亩产在400~600kg,如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厚土层、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投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等措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年亩产可提高120kg以上,全县每年可增产粮食6 500万kg以上。全县有32.5万亩低产田土,这部分田土除了需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保证灌排外,还应修筑梯田梯地,采取爆破、深耕,打破土壤障碍层次,推广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投入,熟化土壤,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缺素补素的施肥方法,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使低产田土年亩产量增加100kg而达到中产水平,则全县可增粮食近3 250万kg。全县中、低产耕地若都能得到改造,每年可增产粮食近1亿kg,产值1.4亿元。

2.低产园地改造的潜力全县低产园地通过完善承包责任制,加强地力改造和培肥,实行科学管理,引导各类园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这部分低产园地年亩增加产值200元以上,照此计算,则年可增加产值3 400万元。

3.“四荒”资源的开发潜力全县荒山33.5万亩,荒地24.3万亩,通过开发改造,其利用面积可达到荒山荒地总量的40%,能新增耕地11万亩、林地12万亩,若以年产400kg粮食计,年新增粮食4 400万kg以上,对我县“四荒”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县农副产品的产量,增加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4.秸秆利用的潜力我县秸秆总量在50万t以上,若采取秸秆还田,以其成分折算肥料,相当于1.5万t碳铵、0.75万t磷肥、0.75万t钾肥肥效的总和,秸秆还是牲畜养殖和农村沼气能源的原料,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五、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1.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增、提、改、防”(增是开荒,增加耕地;提是通过培肥,提高地力等级;改是改造中低产田土;防是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多项措施,采取“三规四改”(规划、规范、规模;坡改梯、瘦改肥、薄改厚,乱小改整)等手段形成梯地、台田、方田格局,大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一是以蓄为主,完善现有塘、库、堰的加固配套和改造、增加蓄水工程;二是自流灌区的配套、调整和改造,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三是完善灌溉渠系,并对现有提水泵站、灌溉渠系进行改造,提高效率;四是进行冲田、洼田、沟漕田治理,开中心沟、排水沟,做到灌排分开,能排能灌,农田格田化;五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维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出让补赏等维护土地占补平衡。

4.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强化培肥地力措施秸秆还田是秸秆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力等级,还能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应加大力度,广泛推广。要大力推广免耕技术,优化土壤结构;广辟肥源,增肥改土,提高基础地力。充分利用自然优势,采取种、养、积、造的方法,千方百计地增加有机肥源;要进一步优化耕作制度,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确保土壤肥力平衡协调。从而逐渐形成土壤良性循环,维护可持续增产。

5.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六个一”加“三配套”的庭院经济建设模式,并将其和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形成“山顶树、山腰果、山谷粮、山塘鱼”的立体格局,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6.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培训、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7.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使之快速走向区域化、规模化。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力度,按照产业带动、进村入户的原则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通过发放良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等形式,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8.有计划地开发荒山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荒山荒地资源的开发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导,分年度有计划地开发,综合治理各种荒芜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力争我县荒山荒地利用率达到40%以上。

9.加大低产园地的改造低产园地的改造必须实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是改土,全面深翻,施足基肥,对低产园地进行土壤深翻25~30cm,并配合深翻土壤,亩施腐熟厩肥2 000~3 000kg,磷肥30kg,尿素30kg;二是改换品种,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改造低劣品种,发挥品种优势;三是修剪扶壮;四是加强管理,适时施肥、治虫、锄草,促进园内苗木健旺生长;五是疏通水系。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也需要上级的鼎立支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我县庭园经济和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通联:四川省苍溪县农业局6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