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跟着名师学品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跟着名师学品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雷雨(节选)》前,我上网查了该课的相关教案、教学设计以及实录,搜了近200页资料。仔细梳理后,我觉得,杨晓浏老师的实录和童志斌老师的实录是其中较好的两个,他们都是依据文本品味语言,品出了不一样的境界。请看杨晓浏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同组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个片段进行了复原,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周、鲁愿意记起的是三十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都发出了对剧本精妙语言的惊叹声。作为听课教师的我,仿佛感觉杨晓浏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我每天走过但从未留心的大门,大门内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仔细分析这个教学片段,我认为可学之处有二:其一,“三十年前”这个语言点找得好。它有着丰富的意蕴,但它又恰恰是学生读书时没有注意到的。正因为学生的忽略,所以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时,才产生了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其二,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好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本环节中,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他们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可以说,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回到自身,我在想,我能不能上出如此精彩而又具有创新性的片段呢?于是,我一方面静下心来,再次品读原文;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流读《雷雨(节选)》的感受,找出学生忽略的地方。这番工作做完后,我心中有了底。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有个片段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赞叹: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一句。

品读后,我问:“这句台词的舞台说明中有‘眼泪要涌出’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1回答:“这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当周朴园要她‘下去’时,她感到这辈子恐怕再也不能和周朴园相认了,所以泪要涌出。”

我说:“分析很到位。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学生默然。我于是又提了一个铺垫性的问题:“我们想象一下,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2回答:“喊他‘少爷’。”很多学生附和。

“请注意,我说的是热恋中,而不是侍萍刚到周家时。”我说,“同学们觉得,我老婆现在会不会这样喊我:‘贾老师,你去把碗刷一下吧。’”

学生大笑:“不会。”

“当然不会,叫上我的身份职业多生疏啊。她会亲切地叫我‘会彬’或‘老公’。”学生又笑了。我接着说:“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学生齐答:“朴园。”

“对呀,以前叫‘朴园’,现在叫‘老爷’,反映了什么呢?”

生3回答:“他们曾经亲密的距离现在拉远了。”

“说得好,但还可以更深入。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里闰土似乎也喊了‘我’一声‘老爷’,谁能回忆一下‘我’的感受?”

一提到他们学过的课文,学生兴奋了起来。生4回答:“好像是‘我’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好一个‘厚障壁’呀。文中,侍萍在早已认出周朴园的情况下,她依然执意地喊周朴园为 ‘老爷’,你能悟出什么来吗?”

生5说:“我感觉,侍萍执意地喊周朴园为 ‘老爷’,是想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说明她心中对周朴园依然有怨恨。”

我总结道:“是啊,‘眼泪要涌出’说明她旧情难忘希望被认出,一声‘老爷’又说明她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她心中有太多的矛盾、无奈和苦楚。我们品读的这一句集中显现了侍萍在整个第一场中的复杂心理。”

在这个片段中,我抓住了“老爷”大做文章。“老爷”这个语言点和“三十年前”一样,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三十年前的称呼相比,“老爷”表现了侍萍极其复杂的心理――诚如学生所说,侍萍在渴望被认出的同时,一次次“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这说明她心中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我在课前就这个语言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阅读时忽略它,而这也正是本片段最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因之一。

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使他们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第一次,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想当然地认为三十年前侍萍称呼周朴园“少爷”。此时,教师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这个例子风趣幽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理解了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学生已经朦胧地认识到“老爷”的作用,但还不是很明确。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入了《故乡》的例子,这个例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兴奋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故乡》是学生学过的课文,借助《故乡》的知识,学生很快理解了侍萍那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

跟着名师品味,不是亦步亦趋地克隆,而是学名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授课的理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上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才有可能在一次次进步中赶上并超越名师。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4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