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点亮语文课堂独自绽放其本色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21-02
有人说,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还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儿时每当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夏青、葛兰那圆润、富有磁性的播音时,我就梦想着,将来我也要当一名播音员。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努力练读,逢人闲暇我就读给他听。长大后播音员没当成,却走上了三尺讲台,在语文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的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的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他深层次的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教育学家蒋仲人先生说:“就学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游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朗读,明确的增加了背诵的数量。朗读就是“清楚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楚、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呢?
1课堂上给予朗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并示范引领
1.1朗读课文要注意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学时我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1.2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调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准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主要表现人们送总理灵车的那种深切缅怀和极度悲痛的心情,为了体现这一心情,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代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样处理的(范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做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1.3朗读时要注意语气: 语气能体现出朗读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
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达到和作者产生共鸣的理想境界。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我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兴趣盎然,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达到背诵要求。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出悲伤、同情、愤恨的语气,就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痛恨。自然生成了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拓展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会文章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1.4朗读课文要注意重读或轻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又是表达中心的关键词,理当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的“重”。再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这是一棵大树”,教学时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突出了“大”字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感悟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下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感悟也更深了。
2朗读还重在经典美文的渗透与鉴赏能力的积累提升
朗读不能唯技巧化,也绝非靠经典美文积累,必须是语文课堂巧妙的“渗透”。如:结合阅读理解渗透,话中渗透,对学生评价中渗透,对话中渗透等。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相信他的语文素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目的是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于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以此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2008年我接任的新一年,每天利用早晨10分钟时间学生都背诵古诗,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背90首古诗。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让他们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对开启它们的智慧、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曾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语文课堂,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