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用例文,“话剧”尝试变“哑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用例文,“话剧”尝试变“哑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的习作中,广泛运用的是人物对话的描写,张三说完李四说,习作犹如一幕幕“话剧”,手法显得单调,文章显得乏味。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习作1》安排的是写人的习作。教材中出示的范文片段,为拓宽学生的写作渠道,实现“话剧”向“哑剧”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例文

我的班主任(片段)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额头,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冯老师。她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冯老师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看哪,多么温馨的一幕!无“话”无“声”,却充满着浓浓的关爱,细腻而感人。

【教学片段设计】

师:你觉得冯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生1:冯老师很关心学生。

生2:冯老师教育“我”改正缺点,不是批评,而是提醒,真是一位好老师。

师:大家说得很好。冯老师关爱学生,这正是小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

设计意图:写作要有中心。想表达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例文紧紧围绕“关爱”这个中心,在潜移默化中已经给了学生启发,老师的“随意”点拨,强化了“习作要有中心”的意识。

师:老师是擅长说话的人,请大家找出冯老师的话语。

生1:“‘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生1:不对,这是“我”看着冯老师的眼睛,感觉老师在说话。其实冯老师根本没有说话。

师:整个片段中有人物的语言吗?

(学生读中寻找,摇头)

师:真是一出“哑剧”啊。那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冯老师对“我”的关爱的呢?

生1:手扶着我的额头,慢慢地向上抬起。

生2:她的眼睛望着我。

生3: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师:对呀,冯老师的两个动作,一个眼神,写得真传神。请大家再读读第一、三自然段。

师:在这两个自然段中,试试加一些冯老师说的话,好吗?

生: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额头,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冯老师。冯老师说:“要做到‘三个一’呀。”

生:冯老师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笑着说:“这样就对了。”然后朝前走去。

师:加上了人物的语言,你觉得好吗?

生:冯老师的动作和眼神已经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再说些什么,显得嗦。

师:赞成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和你们想得一样。作文时,准确地描写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往往比语言描写更细腻、更感人,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表现人物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都是描写的手段,只有综合运用,才能让人物立体化,让形象丰满起来。针对小学生作文中“语言”泛滥的状况,教学时以范文引路,紧紧扣住冯老师的两个动作和一个眼神,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强化这一知识点,老师“画蛇添足”,让学生在原文中插入冯老师的语言,再与原文比较,结果是:默默无言的“哑剧”胜过口若悬河的“话剧”。

师:请大家读一读,找出其中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部分,谈谈你的体会。

爸爸拿着我的试卷,双手微微颤抖,长久地注视着试卷上鲜红的“58”分。我觉得空气似乎凝固了,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长长地叹了口气,粗糙的大手慢慢地抬了起来。我站立着不动,等待着那场早该来到的“疾风暴雨”。让我倍感意外的是,爸爸的大手竟慢慢地落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我又听到爸爸长长地叹了口气……

生:(阅读,交流)

设计意图:由例文进而引申,通过学生个体的阅读、寻找和思考,进一步感受描写方式的多元化。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满文话”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纠正效果,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写。

师:你因为贪玩,直到天黑还没有回家,焦急万分的妈妈四处寻找。当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你的时候,妈妈会怎样做?请想象妈妈的动作和神情。

生1:妈妈一把把我拉到怀里。

生2:妈妈狠狠地打了一下我的屁股。

生3:妈妈满脸是汗,不停地喘着粗气。

师:说得多好啊。大家把三位同学的想象结合起来,写成一段话,看看怎么样。

(学生练写片段)

师:谁来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生:妈妈快步走过来,先是狠狠地打了一下我的屁股,紧接着又一把把我搂到怀里。我惊恐地抬起头,看到妈妈满脸是汗,还不停地喘着粗气,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写得真好。特别是“打”和“搂”这两个动作,充分写出了妈妈当时又急又气、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设计意图:在范文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补充了一个精彩的片段,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走进范文后,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领学生走出范文,先说后写,在练笔实践中体会动作和神情描写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观点和教学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习作教材的编排意图,改变小学生作文“话语满篇”的现状,实现人物描写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化。“多元”是包容“一元”的,并不会矫枉过正,把语言描写拉入“黑名单”,扔进垃圾箱,毕竟多管齐下的“小品”比“话剧”和“哑剧”都更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