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怕的“权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生活在一种被监视、被批判、被惩罚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而这种恐惧和焦虑最终则泛化到了以后能够唤起早期对权威人物的记忆的对象上,比如老师,比如领导,比如警察。
面对恐惧,好比在拐角处遇见一头饥饿的大棕熊,无论你是撒腿就跑,还是直接晕厥,都有可能逃离危险,保存生命。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能会威胁我们的安全,因此,我们需要恐惧。无论是恐惧黑暗,抑或恐惧高度,甚至恐惧孤单、恐惧疾病、恐惧争斗……这种情绪令人紧张,也令我们避开了这些威胁――就像避开那头饥饿的熊。
作为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会产生出其难以摆脱的后效――回避。然而,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恐惧的主题和回避的对象,当恐惧泛化到那些看似不必要的东西上时,我们就沦为了恐惧的奴隶,在恐惧的程度超出适应范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在所有的恐惧中,有一种对权威的恐惧――从7,8岁时躲避父亲的眼光,14岁时从班主任身边悄悄溜过,到工作后看见老板就双腿发软,无论已获得了多少经验或成就,依然对那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退避三舍。这让我们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让我们远离中心,正是这种对权威的回避,划出了我们与成功和幸福之间的一道鸿沟。
我们害怕“大人物”
实例一:害怕被批评和指责
丽丽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对权威人物有着巨大的恐惧。多年以前,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护士,但是,在护士实习的第一年,一个“权威”似的人物改变了她的一生。实习期间,她遇到了一个让她非常恐惧的人,这是一个带领她们所有实习生的老护士,人送外号“灭绝师太”。“灭绝师太”喜欢对小护士挑三拣四,且态度蛮横,并以此体现自己的权威,这给丽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次,丽丽在儿科病房值班,康复中的孩子都很吵闹,“灭绝师太”由此冲到丽丽面前,当着所有孩子开始对她大声辱骂,顿感屈辱的丽丽冲出病房,大哭起来。从那以后,丽丽凡是遇见比自己高一级的护士就会开始紧张,更不用说工作上的各级领导。
久而久之,她变得害怕被批评和指责,甚至只是对这种感受的想象都会令她全身发麻,并因此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高度焦虑,无法正常工作。
实例二:不会说“不”
永刚是一个公务人员,现在,沉重的工作任务已经让他累得喘不过气。小刚有一个倍受家人尊重的爷爷,从小听话的他更是崇拜爷爷的品行和权威,更把爷爷的教导当成自己的信条,而这种听话懂事更是时常得到别人的赞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后,小刚从不对老师和领导说一个“不”字。渐渐地,小刚发现,这种不对领导说“不”的习惯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变得无法对领导的错误判断提出意见,有时甚至连自己的正确立场也无法很好的坚持。更严重的是,由于自己的“言听计从”,领导常常对其“委以重任”,而不懂得叫苦的小刚就算已焦头烂额也只得承受。
实例三:在挑剔中长大
三岁以前,小腾在爷爷奶奶的娇宠中度过,这使得他在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已变得非常顽皮,严厉的父亲为纠正小腾的种种坏习惯,开始对他严加管教。渐渐地,和爷爷奶奶比起来,爸爸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并且对自己时常不满的人,而父亲的挑剔给小腾造成了紧张不安的成长氛围。上学后,父母还将小腾从小的“恶习”转告给了老师,希望老师能多多教导。于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并开始躲避父亲和老师。工作后,小腾对权威的恐惧自然转嫁到了领导身上,工作汇报时结结巴巴,全身发抖,平常对领导更是能躲就躲,惶惶不可终日。
这次,小腾的经历更是荒唐:一日他和朋友吃完饭后驾车回家,在路口碰到正在查酒驾的交警,一看到警察,小滕竟开始了难抑制的紧张,恨不得闯过去。轮到检查自己时,小滕紧张得不敢直视警察,说话也开始发抖。在在看过小滕的驾照之后,交警觉得眼前的人非常可疑,一番解释和搜查后,小腾才证明了自己的无辜。
实例四:永远出差的校长
小芳是一个英语老师,很受学生和同事们的喜欢,但是,她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无法面对领导。
小芳的父母都是军人,从小接受着严格的家教。尤其爸爸对她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哪怕说错一个字或做错一个动作都要受到严厉批评,而爸爸的严厉渐渐也内化成小芳的严格自律。工作后,每次讲课一遇到校长亲自视察,她便会因害怕出错而紧张得满脸通红,甚至全身僵硬,无法挪动。她的工作能力受到了校长的怀疑,好几次甚至还被当众点名批评和警告,而事后与校长的谈话更是弄得小芳如临大敌,焦躁不已。这种紧张只有当校长出差时才得到缓解,小芳的讲课也才恢复到原有水平,有时她真是希望校长永远出差,不要回来。
家庭与自我
对权威恐惧形成的简单过程――一次严重的创伤到一种影响一生的心理问题的演变。无论是学校老师的非难,还是老板的突然发飙,都是一般人会经历的压力事件,但大多数人都会对权威报以基本健康的情感和态度而不会过度回避,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出现让人难以理解的恐惧呢?
心理咨询的经验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童年早期过分严厉的家教,才是造成一个人权威恐惧的根源所在。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进行基本解释,问题很可能发生于孩子6岁之前那段经历痛苦挣扎的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的男孩,出于对父亲的畏惧,必须斩断与母亲的“性联系”,才能达到对父亲的认同。如果最终能够认同于父亲,那么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将是和谐的,与规则、文明、权威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当孩子不愿意离开母亲,同时又面临一个极其苛刻严厉、对孩子缺少情绪关怀的父亲,这种认同便难以达成,并且在孩子心中,总有一种由对母亲的依恋和对父亲惩罚的惧怕构成的冲突,这种冲突被形象地称为“情结”。
实际上,这里说到的父亲母亲,都可以从象征的层面来理解:母亲,代表着孩子来到世界所获得的最温暖的无条件关爱与快乐;父亲,则是为爱与快乐加上的一个个前提和条件。更简单的说来,大概在孩子3至5岁间,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快速进步和智能的高速成长,往往已经开始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是孩子形成“自我”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化个体开始加入文明系统中的第一步努力。他开始关注家庭中的规则和实施规则的人――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对权威的感性基础,并以此来获得对自己的基本感觉和评价。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人,都可以成为孩子心中那个具有威望和权力的重要对象,而这个对象对于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决定了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来看待自己。
如果家庭中存在森严的权力等级,权威的不可侵犯性就在孩子心中得到强调。尽管家中没有任何一个权威对他严厉苛责,但家庭中这个本身被尊重的、不可动摇的结构,就让孩子从小只能在权威面前卑躬屈膝,不得有一点违逆,甚至这种顺从,最初是以让孩子愉快的方式被灌输的,比如对顺从的高度褒奖。这样,孩子便不能获得一个健康人所需要的自由感觉和表达的能力,更没有力量去对权威发出正常的质疑和拒绝。
更多的情况是,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权威,却很少给予孩子肯定和欣赏。总是强调着孩子的不足、缺陷和毛病,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表现永远无法让人满意,而且总是做错。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生活在一种被监视、被批判、被惩罚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而这种恐惧和焦虑最终则泛化到了以后能够唤起早期对权威人物的记忆的对象上,比如老师,比如领导,比如警察。
成年人对权威的恐惧,往往并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如狼似虎,穷凶极恶的权威。这种恐惧只是来源于他们内心的那种感觉,那个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内心的敌人是最难战胜的,特别是当你没有发现那个敌人一直住在心里的时候。
直面你内心的恐惧
对于所处环境中的权威,抱有一定的敬畏未尝不是一件适当的事情,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开始由敬畏转为畏惧,从适当保持距离到了时时刻刻敬而远之,则需加以注意了。恐惧权威,无论是表现为明确的惧怕,还是过分的认同与盲从,都可以从认知层面、行为层面,或是从更深层的无意识中去加以改善。
步骤1:寻找恐惧的来源
思维分解:
1、 检审自己的恐惧,确定它是来自于对方的可怕,还是自己内心的弱小。
2、回想自己的童年,是否对某位权威家长有着挥之不去的惧怕。比如:我的父亲很严厉,对我很凶,我一做错事就会想到他生气的脸。
3、如果小时候那些权威的评价,总是让人觉得自己很糟糕,感觉很不堪,那就自己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重新对自己进行评定,找到“我在……还挺擅长的”;“……我做得还不错”;“我的优势是……”这种客观而积极的表述方式。
4、不要总是期待别人的评定,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标准”。
5、认真分析心目中权威人物的性格,找出他的缺点。你会发现,那个总是很凶的领导,只是一个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的普通人。
你惧怕的权威所给予的评价和定位,所指向的其实是你对权威的过度抬高和对自我的贬低,如果能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考量,学会客观具体地肯定自己的长处,并以此增强自尊和自信,就可以降低一些由于不理性的恐惧带来的压力。你要明白,权威人物也只是普通人。他们判断和行事未必十全十美,也会有偏差,甚至完全错误。
步骤2:靠近权威
行为分解:
1、循序渐进法:制定时间表,比如:第一周我要走到距离权威领导办公室5米远的地方;第二周则要每天都从他门口经过,并在那里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再离开;再下周,就试着主动打个招呼,恰当的时候再聊聊天。
2、一步到位法:给自己一个规则,只要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绝不退缩,哪怕全身发抖,呼吸困难,也要冲上阵去,越紧张,越坚持。这是一种极速的破破,可能很快到达相对轻松的状态。(如果想要温和缓慢一点,这一切的过程也可以在想象中展开,当想象中的恐惧已经减轻甚至消失,再去现实中重练这种靠近。)
3、自我评分法:画出一个标尺,将自己当前的恐惧状态评为10分,完全不恐惧评为0分,并将标尺分出10等份并将各个恐惧点设定出目标。这样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很多人之常情对这些权威人士同样适用。我们可以一步步地靠近“恐怖”的权威,逐步化解自己内心的恐惧。
心理医生小叮嘱:如果自己感觉到无力应对这种恐惧,而这个问题又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自己不能接受的影响,那么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则变得很有必要,因为也许有些压抑在无意识中的过往情绪还在扰乱着我们的心智,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初的创伤固着,并最终解开心结。
总而言之,找到创伤最初的形态,是为了让自己发现,那个转角处的威胁只是一个梦,挥去恶梦的阴影,就能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