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护性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在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时的应用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护性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在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时的应用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保护性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体征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5例在IABP支持下行PCI的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49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在介入治疗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肌钙蛋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ABP组均能耐受手术,术后1例低血压,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死亡率为零。对照组有2例不能耐受手术,术中、术后因低血压心衰、再梗,需植入IABP 5例,无复流2例,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结论 在冠心病复杂病变治疗中,IABP的保护支持能明显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冠心病;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介入治疗

作者单位: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多发病。既往对冠心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满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冠心病,特别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新的选择,且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此类患者通常有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糖尿病、高龄(>75岁)等高危因素,血液动力学常不稳定,手术耐受性差,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国外有文献报道IABP的术前保护性置入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术中或术后挽救性置入IABP[1],而国内鲜有报道。以我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94例冠心病复杂病变PCI患者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对手术耐受性、生命体征、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PCI的复杂冠状病变患者94例,其中男59例,年龄(72.8±9.5)岁;女35例,年龄(68.3±12.6)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冠状复杂病变入选标准:(1)病变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或类左主干血管病变;(2)冠状动脉血管病变≥3支;(3)慢性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病变(CTO病变)。

1.2 方法 随机分成IABP组(45例)和对照组(49例)行PCI,IABP组患者按常规IABP治疗方案植入IABP装置(美国Datascope97型IABP泵球囊)。球囊大小根据患者身高而定(165 cm以下选择30 ml,165 cm以上选择40 ml),之后行PCI治疗,IABP于3 d后拔除,对照组则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基线特征比较见表1,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IABP组(45例)对照组(49例)

男:女(例)28:1731:18

年龄(岁,x±s)72.3±9.671.8±9.5

血脂异常(d,x±s)43(95.6%)47(96.0%)

糖尿病33(73.3.%)36(73.5%)

吸烟29(64.4%)31(63.3%)

高血压31(68.9%)34(69.4%)

左主干病变19(42.2%)21(42.9%)

≥3支病变18(62.2%)31(63.3%)

CTO病变17(37.7%)19(38.8%)

平均置入支架数(枚)3.63.2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从表2可以看出,IABP组在治疗前后有创压均无明显下降,心率则较植入前稍有下降,P

表2

两组血流运动学变化(x±s)

血流动力学变化IABP组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收缩压(mm Hg)136±12134±10135±13107±8**

舒张压(mm Hg)67±1972±1868±1752±12**

反搏压(mm Hg)-163±15--

平均动脉压(mm Hg)112±15116±16113±1687±15**

心率(次/分)92±2173±11*83±17102±21**

血氧饱和度93±397±2*93±390±6**

肌钙蛋白00.03±0.02*00.42±1.2**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

2.3 两组疗效比较 IABP组45例中,置入IABP治疗病例均能耐受手术,其中,术中术后低血压2例,心衰1例,合并症1例,给予升压、强心药后症状改善,无顽固性恶性心率失常、无复流、术后再梗、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0%;对照组49例中,因严重低血压、心衰、心绞痛而不能耐受手术2例,术中5例低血压,2例心衰,合并症2例,需给予升压、强心药后症状改善,3例需改为IABP治疗,术中无复流2例,术后低血压4例,心衰4例,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需再次介入治疗,顽固性恶性心率失常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术后补救性IABP 2例,手术成功率85.7%,死亡率2%。2组比较IABP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P

表3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并发症IABP组对照组

不能耐受术02*

术中低血压15*

术中心衰02*

无复流02*

术后低血压、休克14*

术后心衰14*

顽固性恶性心率失常02*

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02*

消化道出血01*

肾功能衰竭01*

多器官功能衰竭01*

死亡01*

注:治疗前后并发症比较*P

2.4 IABP操作和并发症 所有IABP均使用8F鞘管经皮置入,植入成功率100%。1例(2.22%)因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提前终止。IABP平均使用时间为(72±12)h(范围60~84 h)。3例(11.1%)患者发生了与IABP治疗相关的至少1种并发症,但无1例为严重并发症。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经局部加压包扎后血肿无继续扩大;穿刺部位淤血1例,加压包扎后停止。1例出现术后肢体远端缺血症状,经回撤IABP鞘管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并存穿刺部位血肿和淤血,1例患者并存局部血肿与肢体远端缺血(见表4)。

表4

IABP并发症(例)

描述例数

严重并发症0

穿刺部位小血肿2

穿刺部位渗血1

术侧肢体肢体远端缺血1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

IABP失效0

反搏不良0

IABP提前撤除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PCI治疗的迅速发展和对IABP研究的不断深入,IABP在冠心病复杂病变PCI术中保护性置入应用越来越多,已经取得了很多的临床效果[1]。PAM I22试验也发现IABP联合支架应用可降低术后再梗死和再缺血事件[2]。IABP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增加冠状动脉舒张压和缺血心肌的灌注;降低左室后负荷和减轻心室壁张力,改善、维护心室功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脉内血流流速,防止血栓形成,预防PCI后血管内膜闭塞及减少急性再闭塞事件,保护血管的开通,保证安全地进行心导管操作,适时置入IABP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和死亡率。但目前关于IABP在冠脉复杂病变的使用时机尚无明确的定论,国内外有研究指出,预防性的早期应用IABP可预防高危PC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3,4]。同时,IABP对于高危患者术中和术后支持的潜在益处通常难以测量或检测,如低血压、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和术中疼痛。此外,应用IABP还可以减轻介入医生和导管室工作人员的压力,潜在增加手术机率和效果,降低风险。无复流现象的出现多伴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过程风险,预后差,病死率高。IABP有可能通过增加在灌注后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减少由于微血管阻塞引起的无复流现象。ACC/ANA/SCAI 2005年介入治疗指南中指出,IABP可能对PCI术中无复流有效[5]。

本实验通过IABP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冠脉复杂病变患者分析发现,IABP组在手术耐受性,维护血运动力学稳定,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IABP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轻重不同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为20%左右[6]。除极少数罕见严重的并发症外,其余并发症均可防可控可治。本实验并发症8%,无严重并发症,且患者有IABP保护获益明显。作者认为只要能熟练规范操作,护理到位,各种并发症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复杂病变PCI患者,预防治IABP植入可明显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IABP的正规操作,术后护理,检测到位可消除IABP植入可能带来的并发症。IABP保护性置入术对冠心病复杂病变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参 考 文 献

[1] Briguori C, Sarais C, Pagnotta P, et al. Elective versus provision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in high-risk percutanec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 angiop lasty. Am Heart J, 2003,145(4): 700-707.

[2] Stone GW, Marsalese D, Brodil BR, Griffin JJ,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prophylactic 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lusation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angiop lasty. J AM Coll Cardiol, 1997,29: 1459-1467.

[3] Santa-Cruz R A, Cohen M G, Ohman E M. Aortic counterpulsation: a review of hemodynamic effects and indications for use.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6, 67(1): 68-77.

[4] Maekawa K, Kawamoto K, Fuke S, et al. Effects of intraortic balloon pumping on the angiographic 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 J, 2006,70(1): 37-43.

[5] Smith S C, Feldman T E, Hirshfeld J W, et, al ACC/AHA/SCAI2005 guidiline up dat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ilines (ACC/AHA/SCAI Writing Committee to Up date 2001 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irculation, 2006, 113: e166-286.

[6] 徐晓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要点.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