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检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个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12例病人14个动脉瘤除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一过性偏瘫,经对症治疗1周后好转,11例病人栓塞后无任何并发症,且术中造影证实8例病人完全闭塞,4例病人大部分闭塞。其中6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DSA造影,效果良好。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5-0469-02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很少,我院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开展介入治疗以来已完成全脑血管造影164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86例,其中12例病人行栓塞治疗,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病人,男7例,女5例,年龄38岁~69岁,平均52岁,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临床症状:头痛、呕吐、精神恍惚;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Hunt-Hess氏临床分级:I级~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1例。

1.2影像学检查 12例病人术前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共发现14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6个,后交通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动脉瘤大小(3~12)mm×7mm,平均8.0 mm。

1.3栓塞材料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由美国波斯顿公司制造,依据弹簧圈的粗细,分为GDC-18和GDC-10两种,依据弹簧圈的柔软度,CDC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弹簧丝的长度为2cm~30cm。弹簧圈盘曲后的直径有2mm~20mm不同规格。由于该弹簧圈柔软又有环状记忆功能,进入动脉瘤腔即呈盘曲状,而不至于损伤动脉瘤壁。术中可根据具体病例进行选择。微导管及微导丝:GDC的Tracker微导管分两种规格,即Tracker18和Tracker10,与之匹配的微导丝分别为0.356 mm和0.254 mm。

1.4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GDC栓塞治疗,术中皆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1.4.1 穿刺入路及造影 12例病人均采用股动脉穿刺,术时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引入0.35导丝6F导管,定位于患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常规性下侧位DSA或根据动脉瘤所在位置不同行汤氏位和(或)左右斜位,使动脉瘤显示在最佳位置,并精确测量动脉瘤的大小(术中可以1.0 cm大小钢球为参照物)拟定栓塞方案。

1.4.2微导管术借助不同型号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术中要耐心操作,防止导管、导丝刺破动脉壁或微导管打折、打结。微导管位置最好置于动脉瘤腔前1/3区,头端在瘤腔内要自然屈曲。术中要减少微导管内反复造影及微导管反复进出动脉瘤的次数。

1.4.3 GDC的选择和放置动脉瘤腔的闭塞主要依靠弹簧圈填塞。一般来说,一个动脉瘤需数只弹簧圈填塞。本组病例使用GDC数3枚~8枚,第1枚弹簧圈的直径和K度的选择是整个治疗的关键。要求第1枚弹簧圈应和动脉瘤人小相似,勾画出瘤腔形状,以利于其后的弹簧圈的放置,术中要求尽量充填瘤腔,不留空隙,在放置每只弹簧圈后,心进行血管造影,以观察闭塞的程度并决定是否还需放置弹簧圈以及放置何种规格的弹簧圈。原则上其后弹簧圈选择应逐渐选短、选小和选软,以使动脉瘤腔尽可能致密填塞。术中利用电离系统电离使弹簧圈置于瘤腔内,每次电离前必需造影证实弹簧圈的位置、形态是否正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常规静脉肝素化外,导引导管与微导管之间持续加压,输注生理盐水。

2 结果

本组12例14个动脉瘤术中无一例破裂,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一过性偏瘫,考虑脑血管痉挛,经对症治疗7d后好转。其余病人治疗效果理想。术后电话随访3个月~12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中6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DSA造影,弹簧圈位置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3 讨论

内动脉瘤破裂的自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达65%。早期(2d内)合理的处理动脉瘤可减少动脉瘤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我院近几年来,通过开展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死亡率明显降低。

3.1GDC的特点 血管内栓塞治疗较常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程短、年龄段扩展等优点。GDC是意大利留美学者Guglielmi设计出的一种电解型可脱性微弹簧圈,其头端是极其柔软的铂金弹簧圈,它的问世和使用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一大进步。它与机械性可脱性微弹簧圈(MDS)相比,它的显著特点是在未电解脱之前可随意进出微导管。GDC的治疗原理是:①物理填塞瘤腔;②微弹簧圈周围可形成血栓,增加瘤腔闭塞效果。

3.2GDC适用范围 GDC栓塞治疗适合任何部位的各种囊性动脉瘤,动脉瘤颈/体比是该治疗适应证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动脉瘤颈/体比小于或等于1/2、或动脉瘤颈小于或等于4mm,是经血管治疗的(动脉瘤腔闭塞)严格适应证。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尽可能在出血后2d内,尽早施行血管造影后进行动脉瘤腔栓塞术,以避免再次破裂出血和伴发的脑血管痉挛。本组病例中有10例在出血后2d内行栓塞治疗。其中有两例合并冠心病,1例患有高血压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并非是急性期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可行介入治疗。

3.3栓塞治疗的操作要点 微导管的准确到位和选择释放合适大小的GDC是栓塞治疗的关键。我们的经验是:①第1枚GDC的选择非常重要,术中应根据造影所测动脉瘤的直径大小决定,不可过小、过大。最佳尺寸应比实际测量数值稍大1mm,使其在瘤体内形成的网篮能自然膨胀,占据整个瘤腔,为致密栓塞创造条件。②弹簧圈进入动脉瘤腔时速度要慢,让其完全自然盘曲,如弹簧进入困难或逸出动脉瘤口时,提示弹簧过大或弹簧盘曲不自然,应慢慢抽回弹簧于微导管内重新放置或者调换合适的弹簧圈。③术中经常观察微导管在出自导引导管处的走行情况,防止弯曲打折;导引导管头应恒定在颈1、颈2平面,避免顶住动脉壁太紧,造成微导管通过困难。④栓塞的致密程度主要根据透视观察,特别是最后1枚弹簧圈的选择与放置非常重要。选择上宁小勿大,宁少勿多,透视结合手感阻力是送入最后1枚弹簧圈的关键,并通过DSA观察动脉瘤腔内进人造影剂的多少来判断填塞的程度,满意后方可拔管。

3.4并发症及其预防 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及弹簧圈移位、微导管、微导丝断裂,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中动脉瘤的破裂。本组病例中有1例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治疗操作时间过长有关。

3.5随访本组病例术后全部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访问时间3个月~12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①术前症状有无好转;②有无再次出现相似的临床症状;③栓塞的弹簧圈位置如何。随访结果,12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中6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DSA造影,弹簧圈位置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近年来,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都持积极态度,GDC是一种较成熟的经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它操作容易,在放置微弹簧过程中,可随意调整,确保较高的成功率和较高的安全度。远期的效果及最终的临床价值还有待于长期随访及大样本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