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原则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行动准则。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广与博等的关系,这既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六个方面,探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内涵及我国高校教育原则的发展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对于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及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原则,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总结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如加强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材施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二、我国高校教学具体原则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体系正在研究之中,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对一些主要问题,大体上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条: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都反复强调这个问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些看法尽管所涉及的目的、内容、性质不同,但是都主张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教学内容本身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高等学校传授的知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准和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们又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教师正确地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知识本身的思想观点,道德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所教课程的内容,明确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学中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是经过教师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必然反映教师的思想观点、态度、情感、道德。只传授知识,不体现教师思想、观点、感情和态度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德为本思想,使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长期以来人们重点研究而又争论较大昀一个重要同题。一种观点认为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主张无须要强调能力的培养;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性,主张不传授知识,多培养能力,这种观点曾经使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产生过怀疑。

经过多年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存在着辩证关系。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智能发展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以培养和训练,不可能完全脱离知识的学习凭空发展能力。实际上,能力本身就包含灵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运用了。有时由于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尚缺乏正确认识,在强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能力轻知识的思想,认为发展能力可以不以知识为基础,这种思想曾经造成过不良影响。所以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发展,或者重视能力发展而忽视传授知识都是片面的,必须使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教学过程的重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传授和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完全的科学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与实际的联系。二是只重视实际,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以实践、劳动代替教学或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两种倾向都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坚决予以反对。

(四)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专业性与综合性即专与博的关系涉及培养人才规格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多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过热烈的争论。50年代,我们实行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持否定态度。这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有关,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专业基本对口。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窄,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多数同志主张博与专相结合。一方面,实行专业化教育,按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培养各种规格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改变专业面过窄的状况,放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增强适应性。把专业性与综合性、博与专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和适应工作转移的需要。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的、能动的要素。如何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地位、作用以及关系,这条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辩证统一:在教师的认识过程中,教师是认识的主体,客观存在和学生都是认识客体。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又是认识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包含了师生之间意识、感情交流活动,不是一般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本身的能动作用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接受教师的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是教学取得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保证基本格规的实现,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发展的矛盾,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经过入学考试被录取进校后,实行班级集体授课制。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对学生统一施教,使学生达到统一要求,符合基本规格,这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但是,这并不要求全体学生平均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气质各不相同,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教学要在教育目标的统一要求下,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帮助差生,鼓励优秀学生继续发展,支持和引导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教育和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与不足。在全面积极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培养优秀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之,我们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做好以上教学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要。当前,要特别注意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以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作者简介:

付俊龙(1976―),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