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真情对话解密语文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真情对话解密语文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感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显彰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真情对话,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体验性地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Decode Chinese With Sincere Dialogue

ZHANG Rikai

(Qingxi Middle School of Qingxi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523600)

AbstractThe important goal of reading teaching is to improve student emotional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comprehension, let their individuality obtains explicit commend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text. Reading teaching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in classroom teaching, encourage them to dialogue sincerely and understanding the text in various angles in oder to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sincere dialogue; individuality; feeling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融洽的对话气氛,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其中,鼓励学生真情体验,大胆质疑,积极探究,才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1 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读书不多,读经典书籍不多,“对话与构建意义”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完整的名著,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语文好的学生大都自认归功于课外阅读;多数教师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无法保证学生多读书,原因何在?除了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外,还有两大弊因:一是白话文的学习方法不当;二是阅读评价不当。

要使学生与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教师既要保证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如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充分、不到位,其他的对话再多,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1 感知

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快速整体把握课文。同时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带动全篇:(1)从文题切入,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先抓住“泊”作为突破口,“泊”与水有关,再解读“仙”,即美丽之意,题目合起就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了,通过这些字眼,学生快速把握了全文核心内容并领会到作者的惋惜难过之情。(2)从文眼切入,找准文眼便可以顺藤摸瓜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岳阳楼记》的文眼便是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从布局结构切入,如《孔乙已》开头用三段文字交代了江南小镇的环境,暗示了“穿长衫”但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已悲惨命运的必然结局。(4)从情节切入,如《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出人意料的命运和巧遇。于勒的情节足见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1.2 质疑

质疑阅读就是让学生挑战文本,挑战作者,构建自己独特观点的过程。如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时,有的学生提出:秦王身边有众多侍卫保护,会让唐雎佩剑进入王宫吗?情节安排“挺剑而起”合理吗?读书贵知疑,知疑方能进。质疑性阅读的目的是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培养质疑意识和探索精神。

1.3 感悟

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将自己精读课文的阶段领悟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文本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高尔基的《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很多时候都可以定位在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方式的阅读设计上,让诵读与探究结合,力求引导学生领悟名篇佳作的妙处,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情令多少人潸然泪下。这感人至深的情都可以通过诵读品味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

1.4 迁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结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学生可以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并观照它创造的形象陶冶自己的性情。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2 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感受

学生的自我感受,包括阅读疑问和阅读体会。阅读的初始感受一般还没有被概念化的认识所遮蔽,可能幼稚,却往往独创。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出发,学生不够深刻却有个性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创造。而在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个性感悟是稍纵即逝的。

【示例1】:

孙绍振教授听一位老师讲《木兰诗》。

老师问: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一学生答:是个英雄。

老师问:什么样的英雄?

学生答:女英雄。(大家笑)

后来有一个同学答“花木兰挺爱美的”(大笑)

……

课后,孙教授与那位任课教师一起分析学生的回答。孙教授认为后来那个讲“花木兰挺爱美的”,比先前那个“是英雄”好得多,值得重视。战争不是《木兰诗》描述的重点,反而详细写了战前和战后的情景。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返回故乡,恢复女子装扮,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就是中国女子!反思这节课的对话,教师会感到自己冷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个性感受。

【示例2】:

教《孔乙已》时,请学生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点。同学的回答都和教参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孔乙已很乐观。”当时笔者认为这个学生简直是妄自臆断,于是连想都没想就否定了他的说法,把学生的思路硬生生地拉回预设的轨道,继续讲课。其实这是多么主观地扼杀了一个学生的阅读个性啊!教师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经过那次教学失误,笔者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开始尊重学生的见解,更多地用赞赏、宽容、期待的眼神看待学生。

孙绍振教授主张:尽可能还原文本本意,要了解不同角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语文教师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要深入进去,深刻体悟,上课时就容易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有个性的独创理解。当然,教师的这种对话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习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

3 鼓励学生与学生真情对话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和知识水平相近,在交流中最放松,最能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所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对话,有利于他们交换思想,撞击观点,激发创新。为此,教师要为学生与学生对话积极创造条件。

(1)首先建构有效的小组讨论形式:①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文本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表现机会,共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合作兴趣大,学习的效果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同时在小组学习中采取辩论赛、集体汇报、轮流发言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得以充分发挥。

(2)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对话搭建平台。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个生命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寻找共同话题。

4 鼓励学生与教师真情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由“前台”走到“幕后”,把“演”转换为“导”,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为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平台。“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教学时,教师应以主导者的身份,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因势利导。《花未眠》的教学片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文中颇具意味的文句或不甚理解的文句,然后交流。有一位学生提出:“‘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话怎么理解?”教师让别的学生回答,一位学生说:“时代进步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当然也有可能进步;年龄增大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有可能进步,但也有可能退步。”教师问提问的学生懂不懂,他说不懂。教师提示道:“你能不能根据这句话的两个层面就文学现象举实例?”提问的学生想了想站起来说:“我想起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巷很多,我也没有觉得它美,可是戴望舒就觉得雨巷很美。”教师认为第一个同学的问题的前半部分大家都理解了,就转向后半部分的举例……对话进行到这里,我们发现不仅是两位学生观点的碰撞,还有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的碰撞。可见,有了教师的介入,学生的对话才能提高它的交互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须提倡学生真情对话,因为自由有序的课堂是一泓富于张力的活水,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能在这里碰撞,激荡着智慧的思想浪花,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显彰和发展,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邹贤敏编.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广东教育.2007(2).

[4]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