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近几年,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有扩大发生趋势。一般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病株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叶鞘易剥落,内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黑点状突起(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地上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枯死或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小麦全蚀病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症状:

1.1 苗期发病症状 发病轻的地块症状不明显,重病地块分蘖前后出现基部老叶发黄,心叶向内卷,叶色失绿,苗稀弱,初生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次生根局部变黑,发病严重时可使整株枯死。

1.2 返青期症状 返青迟缓、黄叶增多、分蘖减少。湿度大时,叶鞘内侧和茎基部表面形成黑色菌丝层,重病株根部变成黑色。

1.3 拔节期症状 症状更加明显,田间出现若干矮化的发病中心,发病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点病株矮黄、稀疏。

1.4 灌浆至抽穗期症状 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遇阴雨易出现霉菌腐生,病穗呈褐色,黑色菌丝结在茎秆表面形成“黑膏药”,茎秆表面布满条状病斑,皮下维管束组织变灰黑。

2 小麦全蚀病的侵染与发病危害

2.1 全蚀病的侵染传播 全蚀病是以休眠的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冬春小麦的初侵染源。带菌的种子萌发后,侵染种根,返青后病株沿根向上扩展侵染。传播途径是以小麦病根、病茎、病叶等病残体遗留于田间或混杂于粪肥种子中,以传播蔓延。

2.2 全蚀病的发病危害 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浸染为主,全蚀病菌侵染发病的适温为12℃~18℃,空气湿度为70%~80%。在通透性差的黏土或土壤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另外,土壤中有许多颗粒生物可抑制全蚀病菌的生长,使其自然衰退;有机肥和氮、磷、钾三要素缺乏时,发病严重,缺磷、钾时显著加重。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3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3.1 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保护无病区,种子调运时,严防病株残屑混杂于麦种传病,初发病区及早消灭发病中心,控制病区扩展。

3.2 实行轮作,增施肥料 可实行粮粮、粮油、粮菜、粮棉等轮作;同时要搞好深耕细耙,增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的抗病力。

3.3 选用耐病品种 采用一些耐病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3.4 药剂拌种 用10%复方适乐时50克加水0.4千克拌种25千克、或用有效含量125克/升的全蚀净20~30毫升加水100~120毫升拌麦种20千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加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播种。

3.5 药剂喷施 用15%~20%粉锈宁,每667平方米用150~250克,兑水50~60千克,在小麦播种后20天内和返青期各喷1次,或每667平方米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千克加细土20千克,在小麦播种时撒施到播种沟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6 每667平方米用100千克生石灰土壤处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