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达·芬奇心理学观点的产生及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达·芬奇心理学观点的产生及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达芬奇作为一名艺术家所提出的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并阐述了达・芬奇主张的心理学观点所产生的背景,以及达・芬奇对心理学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关键词 达芬奇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1达・芬奇的简介

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但其实他也是一名心理学家。他反对神学和迷信,推崇科学重视数学,生理学对心理学的作用,强调开展科学的实验研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2 达・芬奇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方法的影响,要求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的现实象。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他企图复兴赫拉克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并肯定力学决定论的特殊长处,即否定灵魂是解释一切现象的原则,力求从因出发,把无生命和有生命联系起来,纳入统一的模式之中。但是达・芬奇也看到它的不足,因为肌肉只是复杂机体的所以不能单纯用力学概念来解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达・芬奇的心理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达・芬奇的眼光与科学知超越了他的时代。

3 达・芬奇对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及影响

3.1发现脊髓的功能

他发现脊髓是维持生命活动最简单动作的器官,并为分清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他说,青蛙被切掉头,摘除心和后还能活几个小时,但如果刺穿脊髓,它立刻抽搐死去,这说明脊髓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功能。

3.2描述视觉器官及其功能

达・芬奇强调感觉的作用,认为一切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认识活动。他说:“我们的全部是从感觉开始的。”他认为,眼睛是“公爵”,是一切其他感觉器官的统治者。既然眼睛是灵魂之窗,那么灵魂也就总失去眼睛。当危险物迎面而来时,人急于用手保护的不是心脏(生命源泉),也不是头颅(理性灵魂的隐匿处),而正。这种观点十分接近后来心理学家对防御反应、反射原则实质的表述。比如,强光刺激时,天性就使他缩小瞳孔;当它昏暗刺激时,天性就使他睁大瞳孔,不断调整视力,使其适应面前的明暗程度。另外,对视觉功能,当时以及后来更晚,仍然认为视觉是从属于灵魂的,但达・芬奇认为灵魂是不起决定作用的。瞳孔变化的起因在于外来的光,这说明眼睛是从属于一般的自然规律。

3.3指出制约知觉的重要条件

最早对知觉进行描述的人正是达・芬奇。在他以前没有任何人(其后也只有歌德)细致地描述人的知觉。他指出,大小知觉取离、光线和环境的密度并把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上,对知觉心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达・芬奇把透视学分成支:线透视、色透视和隐没透视。分别研究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同该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的关系,并结合许多生动实究空气和雾霭对远景的色彩和形状的影响,创立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有了空气透视之后,画里的空间就不是真空,而大气的空间了。由于远景和眼睛之间隔有臆胧的氛围,而不是一览无余,空间的深度感就加强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影距离知觉的五大因素:(1)线条透视;(2)节目透视;(3)空气透视;(4)移动透视;(5)双眼视差。

3.4发现培养想象力的规律

达・芬奇指出古老墙壁上的斑点会使艺术家看出他今后作品的轮廓。同样,钟声可能是诗人从中听出他久已酝酿的名字和语言斑点、声音没有固定性,它对人们的创造活动只是一种推动,而不是具体事物联结在一起。瑞士心理学家罗夏编制的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墨水点集成,它们能够使人联想起各式各样的物体和情境,以测定其人格中潜在的意向。

3.5提出研究内部动机的心理学新课题

达・芬奇认为,研究人的动机时,不应停留在外部动机上如荣誉、金钱、地位等,因为它不是人的脑力劳动的动力,应探讨人的内部动机。这体现出达・芬奇作为一名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留意。他认为研究应该是有用的,而他自己正是最好的证明。达・芬奇的活动及其杰出作品都是他的内部动机最纯洁的体现。

4 结束语

达・芬奇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名杰出的画家却把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上,对知觉心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真理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他的这种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工作态度,值得后辈敬仰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王佳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