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预习,奏响小组合作的前奏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预习,奏响小组合作的前奏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运用小组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学习。 而现行的小组合作效率又常常褒贬不一,尤其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时常听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小组学习无效率,浪费时间”等评价。笔者探究小组合作历程中一路走来,不断完善,考虑到小组整体学习能力的分配、小组内的分工、小组长的监督管理等等,渐感羽翼稍丰,却始终觉得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学生茫然无获,尤其是不利于中等生、待进生的思维发展。关键问题究竟在哪呢?

一、现状

在长期小组合作的实践中,笔者已发现并有效纠正部分缺陷。在编排座位时,我充分考虑到小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衡,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每个小组中都是优等生、中等生、待进生的有效组合,尽量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整体学习水平相当。

但是虽然小组整体的思维水平相差不大,但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水平悬殊较大,在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即便老师先给每位学生同样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但仍有部分同学一无所获,甚至无从下手。为了避免优秀学生“一言堂”的情况,我规定小组长最后一个发言,让待进生、中等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而这样一方面有些伤部分学生自尊,另一方面整个交流也会停滞不前。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形成部分学生越来越不爱动脑筋,等着小组合作听别人的答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徒有其表,无法提高大部分中等生、待进生的思维水平。

二、反思

在数学领域,大凡研究出成果的人,都是经过长时间反复深度思考,才能研究出科学成果来。所以要希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所成就,我们就要尝试培养学生自觉的深度思考的习惯。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我们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成竹在胸”后再交流。可是仅仅是课上的几分钟思考对中等生及待进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新知的深入思考必须放在课前。让学生课前独立深度思考,并有所悟或有所疑,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前提。

三、对策

(一)问题引领是关键

问题引领是教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基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生活及知识经验,在重点难点处引发思考,让学生挑战自我,劳有所获,获得成功体验,并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

(1)引领在新旧知识间

预习作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还记得长方形面积公式吗?猜猜为什么要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可通过剪一剪、移一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所以我在设计预习作业时,第一点就是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接下来追问:“猜猜为什么要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设疑引发学生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面积计算公式中的联系。

(2)引领在重点难点处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难点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算一算,再尝试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大胆引发猜想,初步得出结论。

预习作业:小数乘小数

1.算出表格中的积。

2.你有什么发现吗?(提示:观察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学生在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中积累的经验及方法,并通过深入思考为小组合作讨论奠定基础。

(3)引领在动手操作后

同样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例,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操作、测量、计算、填表和讨论活动。在课前请学生选一个平行四边行剪下来,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思考:

1.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想一想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课堂学习再选择其它的平行四边形作进一步类似探究,从而通过大量例证总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预习反思是保证

预习反思是判断学生是否认真预习的最好手段。在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或收获写下来。如学生自学书本后尝试编方程并解方程的探索过程中记录如下:16—X=7有未知数也是等式,是方程,我也知道结果是9,可是怎么解呢?显然,学生问的这个问题是超出教学要求的,苏教版教材对未知数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不作解的要求。本想忽略学生的提问,但学生通过课前深度思考,却也有些眉目,让我大感惊讶。

生:老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在16—X=7算式中,X是减数,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X是9。

生:反驳,你说的是对的,可是怎么写解的过程呢?

生: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我把方程改成7+X=16不就可以写解的过程了吗?

师:其实根据等式的性质我们也可以变换成7+X=16的形式?

生(惊讶):啊?

生:7+X?难道是同时+X?

师:对,再试着往下想。

小组合作,得出:

16—X=7

16—X+X=7+X

6=7+X

7+X=16

X=16-7

X=9

生恍然大悟:原来等式的两边除了同时加或减一个数以外,还可以同时加或减一个未知数啊!

问题引领、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有效预习,奏响小组合作的前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中成竹在胸,言之有物,并通过交流探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升,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焕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