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3ICU盛典:重组移动互联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3ICU盛典:重组移动互联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互联网必定会改变很多行业的意识形态,例如购物、阅读、出行,等等方面。在这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下,会有很多行业兴起,也会有很多全新领域被挖掘。就好像移动阅读、流媒体、旅行,同时传统的硬件厂商也会因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出现,而对公司的运营模式、产品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平板电脑、超极本、智能系统。因此我们会对互联网在“移动化”之后的意识形态进行介绍,这其中会有很多新兴领域,这些新兴领域分布在传统的吃、喝、玩、乐……

移动互联网的旅行

从携程到去哪儿,从PGC到景点通,旅游行业10年来,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而在每次变革的背后,技术除了催生出无数个依附于旅游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外,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出行的方式,与人们对“旅游”这一词的理解。终于,在移动互联网下,我们迎来了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鼠标+水泥

2004年以前,旅游业还是以旅行社为主,人们想要出行必须在线下跑遍每一家旅行社来收集旅游路线,然后再对这些路线进行对比。所有游客就像统一穿着校服留着短发、寸头的小学生一样,丝毫没有“个性化”可言地跟着导游走。那个时候,旅行社是老大,说去哪就去哪。直到艺龙、携程的出现,线上旅游概念才进入人们眼帘,那也是互联网第一次走进旅游业。然而当时的模式被称为Expedia模式,很长时间内也仅是把线下旅游搬到线上,蚂蜂窝的创始人陈罡曾称之为“裹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行业”。但技术与用户需求总是相互催生,Kayak和去哪儿相继腾空出世,比价引擎将旅游个性化推进第一阶段。这一突破性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信息枷锁,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陈罡认为,这是互联网改造旅游行业的里程碑,因为从这时开始“旅行者可以自己掌握的环节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个性化旅游出现之后,竞争也随之而来。

移动兴起 纸质衰落

个性化一旦打开,传统旅游业就会面临转型,否则很快会淹没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2011年之前,精品旅游内容和攻略主要依托纸质书籍进行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发生转移,并有大量优质旅游内容向免费的APP过渡。纸质书籍和PGC社区之间对旅行者的影响力发生了逆转:蚂蜂窝在2011年之前,用五年的时间累积了10万用户,但2012年9月,马蜂窝旗下的旅游攻略和嗡嗡等APP下载量就超过了1000万,直到2013年4月,马蜂窝下载量突破2000万大关。技术再次成为用户需求的助推力,但故事仍在继续。

旅游业重塑 新势力崛起

互联网用6年的时间重分了传统旅游行业,移动互联网却只用2年多就再次重洗了旅游牌桌。PGC与UGC相应受到青睐,用户在拥入APP怀抱之后凸显出对“个性化”的巨大需求,而这种需求让信息的总量与流速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给“旅游”这一概念富裕了新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旅游产品与工具。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曾经完整的旅游链已被移动互联网的脚步分成数段。

UGC或者PGC社区与OTA的对接逐渐成为了驴友社区的标准商业模式;蚂蜂窝和穷游网在旅游业中“担任的事物越来越少”,但用户在其产品上收集信息时的体验却越来越好,他们逐渐成为这个行业里“小而美”的重要公司。特别是旅游的过程环节,一大批优质APP拔地而起,在断开的产业链缝隙中茁壮成长。TouchChina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旅游行业的APP,在经过四年的创业洗礼后已经成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四年的创业路,四十人左右的团队,500万的用户激活量,这所有的数字都让无数加入到这场互联网战争中的团队羡慕,但对于TouchChina的创始人沈卓立来说移动与旅游结合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

用户在出行前首先通过蚂蜂窝等UCG、PGC平台收集信息;去哪网、携程网只负责酒店、机票预定,以及旅游团查询;在旅游过程中分享、翻译、食宿点评等工具,出现在用户手中;旅游结束之后,人们又重回UGC等平台进行分享,这一奇妙的“生态圈”就此形威。海外旅游达人陈宇欣就曾在马来西亚用到了嘀嘀打车、新浪微博、谷歌地图、大众点评、穷游锦囊、Path和Evernote等APP工具,她还借微信LBS功能向同住一间酒店的同胞借到了吹风机。在2011年以前,价格始终是影响旅行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在这次移动互联网重新洗牌之后,价格权重降低,由移动化、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影响旅行者的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被细分化,依附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产品市场就会越来越细分。也许按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发展,移动互联网与旅游终有一天会出现旅行社重掌天下的情况,但至少现在不会再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到涵盖整个行业链。

再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到涵盖整个行业链,但总有一个企业会在每一个环节中做到最强。就像沈卓立说的:“当我察觉移动互联网这一波热潮来临,我认为,我可以搏一下。我觉得在旅游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这个领域,一定会产生非常伟大的公司。这个公司可能不一定是我的,但是,我可以试一下。”

美食与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前不久,爱奇艺前产品总监高玮出任豆果网产品副总裁,一时间议论四起,认为高玮可能将成为豆果2014年产品战略的掌舵人。一个从传统视频网站转战到移动终端,再从移动视频跨界到美食领域,这听上去像是一个个人的传奇,但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跨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美食5移动互联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散发着奇妙的化学味道。

豆果需要的人

很多兄弟姐妹可能并不了解豆果新上任的产品副总裁高玮的履历与能量,还好豆果懂行。豆果副总裁朱虹说:“这个人我们已经挖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作为豆果网新上任的产品副总裁,高玮早在中国移动负责12580手机端产品开发时,就与豆果网CEO王宇翔结识了。后来转战爱奇艺,更是和龚宇一同打下了视频行业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龚宇是爱奇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功臣,那高玮就是把爱奇艺这个品牌不断完善并升级成为备受移动互联网用户青睐的继往开来者。

而这正是豆果今天所需要的。

在业界里,高玮以开拓和完美产品的独特性而著称。他曾推出视频行业首个“动态”全个性化用户视频清单——“奇单”,以及“绿尾巴”云端内容传输互动技术。今年4月,百度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时,高玮也花了两个月,带领着团队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合并,而且还为爱奇艺申请了很多专利。

所以,豆果网才百般向这位身经百战的产品大奖投出橄榄枝,就像他在爱奇艺做过的那样,“他在大团队里担任过重要职位,所以即便是试错,该试的也已经试完了”朱虹说。

同样,高玮在打造爱奇艺产品的定位方面,也与豆果网不谋而合。他对爱奇艺的一系列打造,都是在围绕着用户体验以及个性化功能为主的,同时在产品的设计上也在展现了一种“高大尚外加小清新”的感觉,而这也正是豆果一直想要的效果。

对于豆果来说,建立在产品、设计以及用户体验之上的意识创新,是其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而涌现出大量APP之后,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种创新如果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么很容易被其他中小APP效仿。例如当年的食神摇摇,凭借“摇一摇”功能火极一时,但这一功能不仅大众点评早已开发出来,就连豆果当时也已经开发了这一功能,只是大家都没有公布。朱虹认为,这是因为谁都对这种“仅在形式上发生改变,就能留住用户”的做法感到怀疑。最后食神摇摇终因只停留在“摇餐厅”这一动作层面,没有内涵,而导致现在不得不另走他路。

高玮对产品的理解很到位,而且会有很多领先的想法。爱奇艺现在给人的感觉有点“高大尚”,还透着一种小清新,跟豆果的定位还是很搭的。“爱奇艺的产品也是十分好用的,而‘好用’也是一种王道”,豆果也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朱虹说:“在这期间,高玮也一直没有间断对豆果的关注。而对于高玮来说,他最擅长的就是将技术与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打造‘抄不去精髓’的产品功能。”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因此,豆果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之外,还先后与营养师协会合作,从上千名营养师中筛选出一百名左右的资深营养师,专为用户做饭的营养搭配进行指导。

如果我们向前回溯,就会发现科技和美食之间并非是刚刚建立联系的。实际上,在美食圈和科技圈最前沿的各自那一群,骨子里都是同一类人。

理念:缘分的开始

豆果网,作为在移动互联网中拼杀多年后的成功者,关于团队的创业桥段数不胜数,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有两句话——“生活就是一道菜接着另一道菜”与副总裁朱虹说的“美食,一定是要分享的”。这两句话被很多美食界的人士奉为圭臬。而这句话的背后,除展现出豆果网对美食与产品的态度外,还让人感到作为一个APP的社交性。

2013年8月6日,爱奇艺视频社交APP“爱奇艺热聊”正式推出iOS平台APP,用户可以通过“爱奇艺热聊”找到和自己有着同样观影兴趣的人,并通过文字、语音、投票等多种互动方式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爱奇艺热聊产品负责人芳表示:“二次加工内容需要一个优质的聚合平台来展现,爱奇艺正在做的就是不断去尝试满足这里隐藏着的庞大用户需求。”

一个是视频行业,另一个是美食行业。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但伟大的“人物”总是相同的。

人才:这才是关键

越好的产品越独立,就越具备强烈的排他性,就连风格都是独立化的。所以很多产品层面的融合都只赢了吆喝,但缺乏融会贯通的感觉,就好比眉州东坡餐饮企业出的APP。虽然企业依托移动互联网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意图十分前卫,但终因“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所以说不出道上的话”。他们所在的行业不一样,他们的结合是汲取了两个领域里最顶尖的智慧和经验,并具备了人类特有的持续学习能力与可塑性,这也是跨界的基础。简单来说,跨界的组合就是将两个行业的优质资源进行重组,在成功重组之后将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重组之后,两者能否带来巨大动力是未知的,因为这除了两个行业的不同之外,也有很多人为因素。因此,豆果与高玮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开始。美食与移动互联网的重组也刚刚开始。

移动与阅读的巧妙融合

一只倒霉企鹅:现在移动阅读类产品(主要是APP)与社交类APP比,用户黏性要差一些,用户规模要小一些;与工具类APP比,竞争压力要大得多;与游戏类、实用类APP比,盈利模式要暗淡许多。也许,在VC们的逼迫下,今年将是移动阅读创业者的最后一搏。

移动阅读市场到底有多大?

“移动阅读市场到底大不大?”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无需扒数据,你只要在坐地铁或公交的时候,看看那些除了玩游戏外低头看手机的人,就能感受到移动阅读的疆域有多广了。那么移动阅读的市场究竟有多大,说实话尽管畅想得很好,但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了。真正能够改编成影视剧、游戏的能有多少呢?花那么大价钱去砸内容,砸手机客户端推广都够买好几个优质游戏的了。盛大文学之前一再希望IPO,但投行却只肯包销6亿,就是因为这个市场显然没有故事里面讲得那么好听。

移动阅读的盈利模式到底有哪些?

创业导师布兰克说过:商业模式很重要!这话确实不假,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好的商业模式能够让企业即使在用户规模小的时候,也能有所收入。但纵观当下的移动阅读市场,仅有广告与付费阅读这两种模式。

首先,广告模式中的传统banner、图片类硬广太过老套,众多APP厂商由于这种形式的商业模式对用户体验影响巨大,因此大都谈虎色变,将其列为下下之策。移动阅读与掌游相比,用户粘性本身就较弱,因此更是对离这种形式的盈利模式避而远之。此外还有个性化的精准投放、开辟专门的广告区域,但无论哪种广告,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甚至有些模式看上去很美,但刚一试水便夭折离去。例如在蘑菇街、美丽说这样电商导购类产品火了之后,就曾想过转移用户至有盈利模式的产品,扎客推出了“橱窗”APP,也是还没扑腾几下就悄无声息了。好在广告主逐渐看好在移动阅读平台上的投放,多盟CEO张鹤解释称,“游戏并不是最好的投放媒体,游戏的用户群体太宽泛了,反之,像时尚、新闻、非常有品相的杂志用户还是非常高质量的,很容易聚焦,这样的媒体是非常受广告主欢迎的”。但如何在用户体验与收入之间进行取舍,这是让每一个移动阅读开发者纠结的地方。其实从媒体类的商业模式来看,广告是一个成熟的切入点,但如果后期用户付费发展不利,那何谈成长性?

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大的趋势,即使盗版仍然像当年李刚一样横行于世,可愿意掏银子买字看的人确实越来越多。“如何让用户掏腰包”无疑是这一环节最大的学问,这时电子阅读的内容好坏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豆瓣阅读就采用与作者三七分成的方式在招引大量的作者到其平台发表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群像丁小云那样在豆瓣阅读上月入两万稿费的草根作家。但这一模式除了刚才说过对内容有极高的要求之外,还必须符合独家这一条件。如果用户能够从免费的渠道获得信息,那又何必花钱去体验呢?而豆瓣阅读这一成功的案例也与豆瓣阅读的用户特点不无关系,那就是文艺青年独有的骄傲。而一旦传统互联网巨头涉足,独立移动阅读创业者们的优势和希望也将大大减小。

移动阅读商还能剩下多少?

百度收购91阅读,多看归顺小米手机,腾讯推出QQ阅读,以及占有80%传统互联网阅读市场份额的盛大也磨刀霍霍。面对保守的商业模式与日益饱和的市场,移动阅读创业者已倍感压力,而此时VC也已经看出了移动互联网中的诸多门道,开始紧逼创业者短时间内拿出方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至少从现在的形势中看到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被收购。

iWo并不是在这里唱衰。相反,在随着传统互联网大佬进军移动阅读领域的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将被直接KO,换来的是整个行业的洗牌与重组,然后变成一股新势力存在于这个行业里。这股新势力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商业模式,都将比现在有所提升。既然付费阅读是大势所趋,传统互联网大佬进军也已经明确,那么就注定整个移动阅读会向移动阅读基底方向发展,并且数量并不会太多,对优质作者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因为用户既然逐渐接受付费阅读方式,那么他一定不会愿意将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太多的平台,所以哪个平台的优质作者多,哪个平台将取得优势。

因此,今年可能将是众多移动阅读开发者的最后一年。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