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与优化措施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与优化措施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有旅游协作发展的良好基础。基于共生理论的概念和内涵,本文对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判读,提出了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共生共赢。

关键词:京津冀 共生关系 优化措施 旅游协作发展

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共生是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需要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一般而言,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个要素构成。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系统中,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共生思想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

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

(一)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产生

京津冀旅游共生是各旅游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当把京津冀旅游协作区域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省级单元就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在旅游协作实际运行中,京津冀旅游共生体还包括许多子共生单元,它们可以是各市县地方政府,也可以是各类旅游企业、旅游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主体,这些子共生单元形成了众多子共生体。京津冀旅游共生就是各共生单元之间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发展方式,本质是发挥规模效益、获得成本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目标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全局共赢。

参与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各利益主体都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旅游系统,各主体对旅游生产力要素整合、配置的过程恰似生物群体共生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共生模式的形成过程。京津冀旅游共生特指各旅游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通过共生产生新能量,就是所谓部分之和大于总体。

(二)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

1.地域共生。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地区地域相邻、相互依存、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基础设施相连,社会经济交流密切,使得本区具备了旅游共生发展的天然基础。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京津冀是彼此难分的区域,虽然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在从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唯一的。此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共生来说是有益的。京津冀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协作,虽然后来因为多种因素没能够坚持下去,但对区域旅游协作作出了前期的探索和尝试。目前,旅游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在推动旅游协作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经济共生。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京津冀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京津冀协作发展,不仅是京、津、冀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经济发展上,京津冀之间不仅在发展条件上具有差异性、产业结构具有错位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辐射范围具有不同层次性、居民消费和收入也有差异性。这些多层面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和强化了三地的互补性,是实现京津冀长短互补、共赢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和重要现实基础。

3.旅游共生。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旅游开发水平、旅游产品种类特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丰富游客游玩内容。该区域整体上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强化了各共生单元的相互关联程度。因此,协作发展旅游业、共同分享区域内部客源市场,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提高出游效率,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旅游业需要依托不同的区域空间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和行政区划制度紧密结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资源开发方面缺乏整体性、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在旅游宣传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品牌、在资源保护上责任不明等。

同时,京津冀区域内旅游市场规模和结构都很不平衡,三地还未形成互为市场的格局,津冀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但是北京对津冀却缺乏相应的依赖。但无论是从消费趋势还是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规律来看,区域内部市场都将成为主流,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得三地旅游协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协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京津冀共享区内部客源市场,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优化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共生意识

观念支配行为,行为体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后果。任何管理上的突破,都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京津冀旅游共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深化了竞争与协作的辨证关系,重新树立一种务实的“和谐共生、协作共赢”观念。京津冀在旅游方面的协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务之急就是要求实施和参与旅游协作的各共生单元更新和转变观念,树立整体全局观念,强化共生意识,提高共生的层次,在深度上有所突破,以构筑实施旅游共生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实现由自我为中心向多元共生转变。各共生单元要逐步改变向内看而不向外看、自成体系的习惯,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谈共生,更要从区域整体利益、京津冀共生体的角度,重视交流与协作,以互惠互利为宗旨,实现共同收益,从而形成“多元共生”、“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实现由无序竞争向协作共生转变。要求各级决策层共商旅游发展大计,协同行动,实现政策的协调,见到政策的实效。要实现京津冀旅游共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统一规划,共生发展。京津冀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在各政府协作的框架之下,要树立“大旅游、大联合、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旅游协作发展适合资源市场型的共生发展形式。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清查与整理,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等,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形成旅游发展的统一格局。

2.品牌共塑,联合促销。品牌是重要的旅游吸引要素。京津冀旅游要实现协作共生发展,必须注重突出区域旅游的整体风格,以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的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各共生单元通过制定实施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实行统一策划形象、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包装线路,大力开展联合促销推介活动,不仅可以形成整体合力,提升旅游的品牌认知度,还可以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在整体品牌打造上,形成地方景观、文化本色与现代旅游理念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3.资源共享,放大优势。京津冀各共生单元将自身的资源放到更大的范围中,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大资源”的共同开发,减少由于盲目竞争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交通、接待服务设施等建设上要打破区域和个体界限,联袂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过资源和设施共享,每个共生单元贡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优势整合共同创造,将会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4.网络互补,提升效率。京津冀旅游共生其实是一个扩大化的共生网络。通过构建旅游共生网络,耦合竞争与协作关系,使得竞争矛盾缓和,由单个间的竞争变成旅游网络间的竞争。通过共生网络互补,提升网络效率,竞争力就会增强,这样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相互利用、联合竞争、利益共享和共生发展的旅游经济生态管理系统。

(二)组建协调管理机构、打造共生平台

1.宏观决策层面。以政府服务转型为契机,成立京津冀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委员会,通过决策层的互动沟通,制订京津冀协作共生契约,为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确定协作重点与发展战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合理配套协作资源、决定重大协作项目等。

2.中观管理层面。由京津冀旅游部门的有关领导、旅游专家、主要旅游企业代表组成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办公室,定期举办年会或联席会议。以共生契约为依据,通过管理实施机构的互联协作,提高协作共生发展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主要职责是开展重大问题决策的前期调研、制定年度协作计划、落实有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搭建产业、企业对接平台、沟通协作发展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等。

3.微观操作层面。企业是京津冀旅游协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推动者,设立常设的、企业化的京津冀旅游共生论坛,打造企业共生平台。企业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实际,以企业间彼此达成共生契约为依据,采取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通过以利益为纽带、资源整合为基础的互补互利,从微观层面上促进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总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完善交通通讯体系、弱化共生障碍

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区域协作观念相对较弱等原因,在旅游共生开发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强调更多的是竞争,忽视了协作,尤其是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致使区内交通不畅,因此,旅游协作共生首先就应打通或开辟旅游交通要道,以服务旅游者为目的,使旅游者无论从哪方进入,都能畅通无阻。

在京津冀旅游协作中,各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是旅游协作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京津冀旅游协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是畅通弱化旅游协作共生障碍,促进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京津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立体网络,可进入性强,各主要旅游城市间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均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相连接,大致形成了3小时城市圈,有利于旅游共生的发展。但相当一部分景区“最后10公里”的交通线路的级别低,很多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可进入性差,交通条件不尽如人意,加上一些景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水平不到位,难以与京津冀旅游的主线实现很好对接。因此,围绕旅游加快建设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打通断头路,下大力气建设进入景区的高等公路,形成旅游环线和多通道,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已成为旅游协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在旅游协作中,坚持科技支撑,要构建信息化网络系统,在主要旅游城市设立旅游协作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以信息化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总而言之,京津冀要从拆除制约区域内旅游协作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共生深入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Quispel A.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ymbiosis[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951, 17(1)

2.Douglas A.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经济纵横,2007(4)

5.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