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记无声胜有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幼儿生活常规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如果一个班级的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用来开展常规教育的方法虽然有效,却始终摆脱不了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行为模式,幼儿自觉的行为较少,教师对常规的简单重复和一再强调,不利于幼儿自律行为的产生。
二、“ 标记”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的价值
《纲要》中也指出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生活常规的习得,正是幼儿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发展过程,生活常规的习得也是秩序感内化的过程。
标记作为一种简洁而又包含具体意思的载体,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思维特点,相对于教师的反复说教,幼儿更倾向于接受鲜活具体的标记暗示。标记是可以“说话”的,它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提示,能起到诱发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幼儿以影响。
三、“标记”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运用
尝试将幼儿园生活常规中需要学习和巩固的内容,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或简单的标记符号呈现在环境中,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信息刺激下,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从而促进幼儿自律行为的产生。主要运用在几下三个方面:
1.照顾自己——自理能力培养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普遍出现自理能力弱、独立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等种种问题。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生活技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利用标记,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要吃点心了,盥洗室里人头攒动,水池前挤得满满当当的,有的用手在水龙头底下冲两下就走了,有的抓着肥皂搓个没完,再多的提醒,还是有人推挤、不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老师又在每个水龙头前贴上一对小脚印,提示幼儿这里只能站一个人,后来的人要排在后面。拍摄正确洗手的步骤照片,按合适的高度将洗手步骤图贴在洗手池的墙面上,用数字、箭头来提示幼儿看的顺序。洗手时,每个幼儿都会饶有兴趣地站在脚印排队,看着墙面图示洗手,再不用教师一直给予言语提醒了。
午睡室里有午睡步骤图“铺被子—脱鞋子—脱裤子—脱衣服—叠衣服—盖被子”;生活练习区里有叠衣服的步骤图“对齐门襟—整理领子—折袖子—折帽子—向上对折”;卫生纸盒上方的墙上贴着小手拿纸的图案,“告诉”女孩子如厕前先拿好卫生纸;垃圾桶的上方墙上贴着一个箭头,“告诉”他们垃圾要扔进垃圾桶,“标记”使幼儿遵循常规时更有章可循。
2.有序取放——物品收归习惯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很多物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没有任何辅助、提示下,要找对东西,或将东西放回原位,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独特的小动物标记,在毛巾架、杯架、衣帽柜、学具柜等处分别贴上属于他们的独特标记,幼儿就能把自己的标记和物品一一对应联系,知道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应该到哪里去拿。
教师精心制作、摆放有序的区域游戏材料,在幼儿活动结束后,益智区的拼图扔到了图书角,娃娃家的水果蔬菜躺在了美工区,整个场面一片狼藉。这时如果教师代为收归,虽然省事却让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老师为每一个区角都设计了一个图案,在每一份游戏材料上都做了由图案和数字组成的标记,并且在柜子上也都贴上了相应的图文标记,在孩子取放的过程中无形地渗透了图形和数字对应的学习内容,使得孩子们在游戏中多了一份责任意识、收归意识,当找对标记时,孩子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集体生活——社会行为指导
幼儿通过对周围生活中各种简单标记的观察、了解、认识,学会了怎样做事、怎样在集体中生活、怎样与人相处。
小班幼儿刚开始学习使用剪刀,在取用剪刀时,经常是随手拿起来就走,剪刀前端冲着外面,非常危险。于是,剪刀筐子旁就多了一副 “剪刀嘴冲外×,剪刀嘴握在手里√”的画。每次幼儿取用剪刀时,都会先看一眼,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剪刀嘴握在手心里,以免误伤同伴。
图书角的墙上贴着几条图文并茂的贴心小提示:请你坐着看书,一次只看一本书,要爱护图,看书时要安静,看完后放回原处。每次活动时,图书角里总是一派闲适安静的景象,活动后,一摞一摞的图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架子上。楼梯上,我们贴了上下的箭头和中间的分界线,不仅避免拥挤碰撞,同时还帮助幼儿养成走路靠右的习惯和良好的秩序感;午睡室的门上贴着食指放在嘴巴上在做“嘘”的画,告诉大家,进入午睡时要轻声说话,不要影响别人休息;自然角里张贴者“阳光+水滴+爱心”的图片,提醒幼儿每天记得关心照料植物。
小班幼儿虽然在生理与心智水平方面处于较低阶段,但他们已初步具备了识别外来标记符号与运用标记符号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调整性反馈的能力,通过在环境中发挥标记的作用,让幼儿在惊奇中发现、在亲切中感受、在喜欢中尝试,逐渐将教师要求转化为自我需求,从“要我怎样”转化成“我要怎样”,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自我战胜”中体验,从而形成自我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