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棚上层系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棚上层系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安棚上层系为中、高渗厚油层砂岩油藏,受多物源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层间、平面三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较差。进入特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较为零散,挖潜难度大。通过厚油层细分对比,划分流动单元,将有助于更精确地认识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较好的揭示厚油层与其它层的连通关系,结合动态分析,为寻找弱水淹层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厚油层油藏 精细对比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应用效果

1 地质概况

安棚上层系构造位置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前姚庄鼻状构造,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南东且向东南倾没的缓鼻状挠曲,地层倾向128°,倾角3°42′,两翼不对称,西南翼略陡(5°18′),东北翼稍缓(3°42′),构造较落实。油藏类型为砂岩上倾尖灭油藏、透镜状油藏两类。储层砂体主要来自东南方向的杨桥物源沉积,其次为平氏物源沉积、栗园物源沉积,砂体沉积为近物源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具有岩性较粗、厚度变化大的特点。储层平均孔隙度15.5%,平均渗透率18×10-3μm2,含油饱和度65%。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变异系数0.85,突进系数2.7,渗透率级差2.4。

2 开发现状

赵凹油田安棚上层系目前共有22口井。油井15口,日产油水平14.8t,采油速度0.22%,累积产油43.8946×104t,采出程度19.2%;见水井15口,日产水402.4m3,综合含水96.46%。注水井7口,日注水平327.9m3,月注采比0.78,累计注水量251.4176m3,累积注采比0.86,地下累积亏空39.6095×104m3,地层总压差-5.04MPa,压力保持水平77.44%。3 精细对比及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储层精细对比一是确定夹层的井间展布规律,并以稳定或基本稳定夹层将厚油层从纵向上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最基本的流动单元;二是从平面上确定储层基本结构要素类型和展布范围,分析各结构要素间拼合性,从静态上预测结构要素间的油水运动规律。3.1 储层精细对比及流动单元划分

流动单元又称水力单元,是指受相对稳定夹层封闭或不完全封闭的、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的影响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集岩体。每一个流动单元通常代表一个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流体流动特征,是储层岩石物性特征的综合反映,同一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水动力学特征,亦具有相似的水淹特点,不同的流动单元,其水淹特点亦不相同,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亦不相同。

安棚上层系主力油层Ⅱ7、Ⅱ9厚度大,为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具有多物源,非均质性严重,平面物性、厚度变化快,砂体展布复杂,细分对比难度大。应用测井曲线,对安棚上层系及其它层系过路井钻遇Ⅱ7、9层的70多口井进行精细对比,按从大到小的原则,先划分出大厚层,再根据厚油层内夹层的变化特征及相对稳定性,确定流动单元划分。

3.2 流动单元砂体展布及夹层特征研究

3.2.1流动单元砂体展布特征

根据分布比较稳定的夹层进行了厚油层内细分,把Ⅱ7层划分为8个流动单元(Ⅱ70、Ⅱ71(1)、Ⅱ71(2)、Ⅱ72、Ⅱ73、Ⅱ74、Ⅱ75、Ⅱ76),Ⅱ9层细划分8个流动单元(Ⅱ9(1)、Ⅱ9(2)、Ⅱ9(3)、Ⅱ9(4)、Ⅱ9(5)、Ⅱ9(6)、Ⅱ9(7)、Ⅱ9(8))。依据读取的流动单元数据,以油气成藏规律为指导,绘制了各流动单元砂体平面图,用于研究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特征。总体上,Ⅱ7.9层砂体向西北呈扇型展布,在东南部较厚,沿西北部油层变薄,物性变差。

3.2.2流动单元间夹层平面分布状况研究

通过夹层厚度统计及分级表明,Ⅱ7层流动单元间夹层平均厚度1.16m,稳定夹层和较稳定夹层钻遇率为55.06%,夹层钻遇率为83.04%,总体评价夹层较稳定,连续性较好(图1),其中稳定性夹层2个,较稳定性夹层1个,欠稳定性夹层3个,不稳定性夹层1个。Ⅱ9层流动单元间夹层平均厚度0.90m,稳定夹层和较稳定夹层钻遇率为48.00%,夹层钻遇率88.89%,总体评价夹层欠稳定,连续性较好,其中较稳定性夹层3个,欠稳定夹层3个,不稳定夹层1个。

3.3 流动单元剩余油研究

3.3.1安棚上层系水驱储量测算

根据安棚上层系水驱曲线(图2)测算,安上层系水驱动储量142×104t,测算水驱采收率34.6%,可采水驱储量49×104t,剩余可采储量12.7542×104t。

3.3.2流动单元剩余油潜力分析研究

根据流动单元划分成果,将各井点的采油量劈分到流动单元,了解各流动单元储量的动用情况。根据资料分析,各流动单元剩余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布形式:

(1)据细分后流动单元成果图,认为各流动单元上倾尖灭、边角部位,井网控制程度差,注采对应关系差,水淹程度低,是挖潜主要方向。

(2)井网或射孔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各流动单元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注入水波及不到,储量动用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3)各流动单元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层间非均质性使合采的油层出现层间干扰,高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低,注水好,水淹严重;而低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高,注水差,水洗程度弱,甚至未水洗,造成部分油层动用不好或基本未动用,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4 现场应用及评价

根据厚油层流动单元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结合低效井综合治理,实施油井补孔挖潜措施4口,措施有效率75%,措施初期日增油13.8t,含水下降12.1个%,年累计增油1280t。注水井实施调整7口,初期日增油14.9t,含水下降6.6个%,年累计增油1430t。

5 结论及认识

(1)通过安棚上层系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绘制了流动单元平面图、剩余油潜力分布图、夹层平面分布图,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

(2)流动单元间夹层局部井区不稳定或不连续,可能导致液流纵向窜流,使油、水运动变得复杂,剩余油分布更加隐蔽,在注水开发中,应用相应技术治理手段,提高控制程度。

(3)根据流动单元细分成果和储量核算,按有效厚度进行产量劈分,各井区的储量动用差异性,在认清潜力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效果显著。